為什麽「yyds」能紅?
這篇回答將會沿用 文化工業理論 來解釋縮寫詞。文化工業理論,意味著我們將會一起來把縮寫詞當成網絡意識形態的一部份去理解;也就是縮寫詞的內涵是由它背後的商業運轉模式,等等這些社會因素決定的。所以,我們需要先分析縮寫詞真正的意義由哪些部份構成,再分析這些部份是經過什麽樣的運轉,比如商業乃至整個社會的運轉,被輸送到這一個個小小的縮寫詞裏面的。下面也會用到一些媒介理論和符號學理論來輔助分析。
首先:縮寫詞不是文字,而是像指路圖示一樣的符號。
同一個網絡社區,可能匯聚了不同的人,大部份人的年齡、性格、教育背景、生活環境都相差太大了。對A來說表示褒義的句子,在B眼裏可能是貶義的;對A來說簡潔明了的表達,在B眼裏可能太長、太復雜以致閱讀困難。在這種情況下,網絡世界逐漸自己生長出了一套語言系統,「yyds」這種縮寫梗、「絕絕子」這種熱詞都是這套語言的一部份。
這裏有一個相關的概念,也就是美國符號學派的創始人皮雅絲所說的「 象征符 」。這個概念的定義是「透過某種法規指稱其客體,這種法規通常是一般觀念的聯想,致使該象征被解釋為指稱那個個體」的符號。
這段話很繞口,但我們把它放到縮寫詞這個例子裏就很好理解了:縮寫詞 透過各方面的規則 (比如zqsg一般在追星語境下使用), 指稱它想表達的意思 (比如zqsg不僅指真情實感,還指在虛擬事件比如追星中投入過多真實的感情), 這種法規通常是一般觀念的聯想 (比如zqsg這個縮寫因為一開始在粉圈裏出現,導致人們在使用的時候會聯想到它這個語境,所以人們也會把那個語境包含的意思帶到這個詞本身的含義裏去)。
所以:為了盡可能快捷地傳遞資訊,網絡語言把文字壓縮成了符號。 「yyds」這樣的縮寫,與其說像文字,更像是指路圖示一樣的圖片符號,它們像是能顯示在文字中間的小型表情包 ,它包含的意思是要大於文字本身的。舉個例子,如果我們要向從來沒接觸過網絡世界的人——例如我們的父母、祖父母輩,準確地解釋「zqsg」到底是什麽意思,我們可能除了「真情實感」這個原詞,還要補充一些資訊,例如它經常被用在追星之類的事情上,是因為很多人追星的時候會投入很多感情,等等。但向同齡人表達這一連串含義,就完全不用講這麽多,一個「yyds」足矣。甚至在使用的過程中,我們都不會想到它原來涉及的詞語,我們會直接使用這個縮寫本身;它已經被符號化了。
語言變得抽象,是網絡社區強調娛樂性造成的。讓我們思考第一個問題:
一、當我上網的時候,我想要什麽?
答案幾乎毫無疑問:我想要娛樂。 所以一切網絡文化的規則,幾乎都要服務於使用者的娛樂。它當然也可以傳遞一些必要的資訊,拓寬人們的眼界,但根本上來講,是現代人對娛樂的迫切需求催生了一個又一個的平台和社群。而在生活壓力更大的時候,人會傾向於尋求更簡短有效的快樂。這個時候出現了網絡。它可以為一切被996擠壓掉的東西提供替代品,哪怕這個替代品是虛擬的——提供交流的感覺,代替現實中的社交;提供短平快的刺激,代替現實生活的一成不變。而在極度缺乏社交的情況下,交流本身幾乎都變成了一種娛樂。
縮寫詞可太方便娛樂了。它「新」,毫不費力就能給人一種走到潮流前列的感覺。它不嚴肅,如果你寫一篇正經的公告之類的貼文,很少會使用縮寫詞。它方便人抒發情緒,所以你想誇人有無數的「yyds」,想罵人更有「yygq」「nbcs」。
而正是因為它難以理解,所以使用「yyds」幾乎相當於在確認「同類」身份。 當一個貼文出現縮寫梗這類網絡熱詞的時候,作者和讀者在心照不宣中辨識了對方,認出對方是身處同一種文化氛圍之中的「同類」;因為這類詞匯對於尚未接觸該類文化的人,通常難以理解。
那我們想確認什麽樣的同類呢?一起友好玩耍的同類。看到縮寫梗,人就可以確認自己已經平穩地滑行進了下一段娛樂裏,因為這是面前的網絡熱詞向我們保證了的:進來吧,我是和你一樣的人,這裏提供的是讓人快樂的東西。
所以,我們也就可以理解為什麽搞宣傳的官媒、搞推廣的商家,會爭先恐後地使用紅起來的網絡詞匯:它們想被接納為社群的一部份,為此宣布自己遵守規則,願意把自己的內容娛樂化,哪怕自己提供的內容本來是嚴肅的。
所以八卦貼為什麽要使用明星姓名的縮寫呢?因為一旦粉絲找來,這種屬於他們同類的娛樂氛圍就會被打破,事情就「不好玩」了。而網絡上的一切,當然以「好玩」為第一要義。
二、社區不斷下沈,使用者永遠會遷就更下沈的一方
當使用者不斷擴大的時候,為了保證社區中的大部份人都能夠交流成功, 表達會不斷遷就表達和閱讀能力較低的人 。一個社群不斷繁榮下去、能產出更多內容的根本要求,是要保證足夠多的人,那麽社群的發展一定是降低而不是提高社交門檻。
資方當然是願意爭取更多使用者的;但在這裏我們需要明白的是,當我們討論社區文化和下沈的關系的時候,核心問題還是: 這種文化是否本質上就有一種對下沈的追求? 如果不是這樣,那即使資方強行下沈,原來的使用者也會大量地放棄這個社區,原來的文化只會不復存在,它會直接被另一種文化代替。所以,社區可以下沈,是由社區文化的內核決定的。
縮寫詞代表的,正是一種極易下沈的文化。從阿多諾到齊澤克,各位理論家反復論述了這個命題: 文化工業中的娛樂本質上是麻醉劑 ,獲得虛假的快感本質上是為了讓我們不再追求真實的快感。也就是說,當我們透過縮寫詞和網絡上的人取得高效、快捷的交流後,我們並沒有在進行真實的社交,我們瀏覽、回復貼文的過程只是在疏泄心裏那種想要跟別人交流的欲望而已。而放下手機關燈睡覺的時候,我們並沒有獲得真正的充實和活力,而是在一種發泄過後的疲憊感中緩慢入睡。
三、短平快的資訊,將會使我們失去深度表達的能力
面對內容的不斷下沈,大部份使用者可能在最開始有些不適,但 普通人還是會享受這種下沈的 。簡單的快樂會不斷刺激大腦皮層,使人們逐漸習慣於條件反射一樣的直接刺激,這是人之本性。但這時候,脫離「縮寫梗」等簡單符號的深度表達反而會讓人不適,我們可能會在不斷攝入短平快資訊後,失去對深度內容的專註力。
註意,對中國人來說,這種情況可能還要更嚴重一些。可能我們平時不太註意,但 中國的日常語言也是受文言傳統影響的,我們的日常語言比西方語言要更「雅」 。比如同樣是一個能放出音樂的機械盒子,在英語裏它叫「music box」,但在中文裏它叫「八音盒」。想象一下,要是一個外國人在學「八音盒」這個詞,可能會覺得它有點難,這是因為這種詞匯受到了我們文言文化的影響。日常生活裏我們就在使用這些詞,它們和我們的生活渾然一體,我們並不會覺得有什麽不對;即使農村教育水平不高的人群,家裏墻上也貼著「百業興旺」「大地回春」這類文言詞匯。但當日常使用的詞匯越來越致力於刺激大腦皮層獲得娛樂,並努力擺脫文言傳統以爭取更多使用者,我們的日常語言將會越來越白話,很難保有我們自己的文化特色。這當然也和互聯網時代外來文化的影響有關,但我相信,這種「國際接軌」並不是所有人都想要的。
參考文獻:
- Theodor W.Adorno,Prisms,Boston:The MIT Press,1982.
- 丁爾蘇.語言的符號性[M]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 麥克盧漢.理解媒介[M].何道寬譯.譯林出版社,2011.
- 趙憲章.傳媒時代的「語-圖」互文研究[J].江西社會科學,2007(09):7-11.
- 邵培仁,李梁.媒介即意識形態——論法蘭克福學派的媒介控制思想[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01):99-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