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是這個世界的本身,
一個是你看到的這個世界,
最後一個就是你認為的世界。
——【具身認知】
1.內耗無須避免。
如果內耗是一種存在,其本身是無須避免的。
一點都沒有,其實是不可能的。
位置再高,能力再強,一旦超越不了自己的心性,入了執念,內耗必然產生。
接受,感知,放下,就行了。
內耗,其實是能量不足的問題。
在問題或困難面前,自己能量弱了。
因為弱了,所以亂了。
即便暴怒,也是弱了。
心已敗,不可勝。
內耗能來亦能去。
強大自己,聚集能量,保持衡定。
內耗即便產生,因自己覺察,即時放下,而隨即自消。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內耗的本質,就是,自己的精神不夠強大。
2.做到拿起與放下。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老子 【道德經】第四十八章
老子在【道德經】裏清楚地告訴我們,人生在世能夠學問成就,或修道成就,就要有兩種能力:
「提得起」是做學問要「為學日益」;「放得下」是修道要「為道日損」,一切放下。
那麽,到底是拿起還是要放下?
該拿起的要拿起,再難都要拿起。
比如,成長,進步,提升,學習。
對於人生有益的,都屬於該拿起的,我們不拿起,別人拿起幫不了我們。
這些需要自己拿起。
該放下的要放下,再好都要放下。
比如,對財富的執念,對於成長太慢的執念;
對於別人提升為什麽不是我的執念,對於學習了但總是進步不了的執念。
對想法是正常的,但對過程和結果有害的執念,該放下的都要放下。
3.反思是好事,過猶不及。
過度的反思,其實就是自責。並不客觀的自我認定。
這是基於自卑基礎上的一種原罪,把所有的原因歸結為自己的不好,而給自己並不了解,或其實是很正常的事,找一個自己看來很合理的理由。
而這種原罪,極有可能引導著他自己走向自閉。
別人的評價,別人的指責,別人價值觀對你評判的影響;基於世俗價值標準之上的財富、容貌、地位的評判;
某個群體範圍內的約定俗成,這些都將對你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
而你的錯誤在於,你選擇接受並以此來評判自己。
也就是說,你越沒有自己,越容易接受別人對你的價值判斷。
同時,你越不實踐,只是停滯在想上,錯誤就會越來越大,惡性迴圈。
積極主動作為,提升自我認知,讓心理變得強大。
積極投身實踐,在實踐中完善對世界和自我的認知。
讓我們不斷清楚,不斷實作物質基礎上的強。
實踐與思考的互動,讓我們知道而且知「道」,還知道自己。
而我們的心,在一步一步實作目標中,對未來世界的確定性把握,越來越強。
強者,不是無所不能,而是無所不能接受。
因為,在到來之前,已經知道結果,並且知道自己承受結果的反應。
如此,內耗自消,無須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