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套用心理學專業畢業,目前在從事心理學相關工作的本科生。在大學期間老師經常會給我們放出幾張圖片,圖片上是一些著名的心理學家和他們在世的年限。這些心理學家至少都活到了八十幾歲。也許他們在生活中克服了種種心理問題,因此身心舒暢甚至長命百歲。
當時我們當中還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以前有過的心理問題越嚴重,今後你在心理學上的成就就會越大。曾經的心理學家們是這樣,據我們自己對身邊的觀察也差不多是這樣。這也說明一個問題:很多的心理從業者曾經也是有過心理問題的,一些克服了,一些過了很久還是沒有克服。按照正規的從業流程,心理咨詢師在從業之前需要經過大量的培訓,個人體驗(即作為來訪者進行心理咨詢,來解決自身還未解決的問題),以及一對一督導和團體督導。然而,也許過了很久,希望從事心理咨詢的人們依然存在著一些待解決的問題,這也是比較正常的,因為一些小問題對咨詢效果的影響變得很小,並且偶爾參加督導,也可以確保咨詢可以較好地進行。
其實會被人誤解的一點是,很多人覺得咨詢師就應該婚姻幸福,家庭美滿嗎?只要是作為人,都會有喜怒哀樂,只要是人,就需要和自己的另一半磨合,互相包容。健康的關系在於兩個人三觀的匹配和生活習慣的匹配。如果一些咨詢師在發現自己和現在的另一半在某些地方不能相容,他們還應該勉強自己繼續這段關系嗎?對於很多認知上的問題,學過心理學的人更容易想通,從而避免焦慮。可是對於一些既定事實的東西,蘋果就是不會落向天空,幹嘛要勉強呢?兩個人就是互相不能夠咬合的齒輪,所以也就選擇分開了。
心理咨詢師也只是比較擅長情緒疏導和了解一些心理知識,不擅長教育或者和另一半磨合不好也是很正常的吧。關系並不是其中一方可以決定的,關鍵還是雙方的匹配度呀。希望大家不要覺得醫護人員在醫藥方面就是萬能的,心理咨詢師在情感心理方面就是萬能的。一個人所擅長的永遠都是很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