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馬路牙子高、通行緩坡少、車位緊張……地鐵站口,電動單車太難停,咋辦?

2024-11-25心靈
本文轉自【北京青年報】;
在北京地鐵站,尤其是大客流地鐵站周邊,電動單車使用者一直面臨停車難。近日,北京完成了對42個一級地鐵站周邊非機動車停車秩序的治理工作。在停放秩序提升的同時,也有一些細節問題亟待破解,因馬路牙子偏高導致停車不便就是其中之一。
連日來,北京青年報記者走訪朝陽門、復興門、車公莊、青年路、團結湖、九龍山、田村、玉泉路、褡褳坡等十余座大客流地鐵站發現,施劃非機動車停車區的馬路牙子高度成為騎行者的「攔路虎」,並衍生出新的停車亂象。
記者了解到,針對非機動車停車問題,北京今年出台了【北京市非機動車停車管理工作方案】,重點治理地鐵站點非機動車停放秩序。部份地鐵站透過橋下空間改造或與周邊商場區域協調,增加非機動車停車位。例如五棵松地鐵站新增1500余個車位;東夏園地鐵站新增約1000個停車位。目前,對天壇東門等42個一級地鐵站周邊的交通秩序治理已初見成效,但多座大客流地鐵站存在因馬路牙子偏高而導致電動單車停車難的問題,仍待破題。
現場一:田村地鐵站
馬路牙太高,騎車人逆行找車位
田村地鐵站東北口緊鄰京糧廣場商場,非機動車停車需求旺盛。地鐵口附近的人行道上設定了非機動車停車區,雖然人行道路口緩坡處距停車區只有十余米,但在北青報記者采訪的四十多分鐘時間內,有十幾名騎車人都是從路口緩坡駛入人行道,在找到車位前,一路逆行,與行人爭道。
「馬路牙子太高,從內側車道拎不上去。」采訪中,多名騎車人向記者道出了逆行的原因。經測量,田村地鐵站附近馬路牙子高度在15厘米以上,個別處高達17厘米。馬路牙子偏高,給電動車使用者造成了不便。大多數騎車人都不會直接將電動單車擡到馬路牙子上的停車區,而是選擇騎至路口緩坡進入人行道,再逆行十余米尋找停車位。 這一現象在早晚高峰期間尤為嚴重,由於高峰期停車位緊缺,往往要逆行很長一段才能找到停車位,人車爭路,給雙方都帶來安全隱患。
現場二:褡褳坡地鐵站
緩坡通道被擠占,停車只能硬擡
褡褳坡地鐵站周圍小區雲集,人流量大,其西南口幾乎停滿了非機動車。地鐵口附近的停車區面積狹小,單車和電動單車停得密密麻麻,秩序較為混亂。
記者註意到,地鐵口停車區的馬路牙子高度在13厘米左右,附近唯一通往停車區的緩坡距離停車區大概15米,但由於緩坡上也停滿了車,騎行人很難直接由此進入停車區,只能把車往馬路牙子上擡。趕上停車區較擁擠時,擡車過程中還容易發生磕碰。一名常在此停車的居民告訴北青報記者,每次停車都需要費力擡車,耗時耗力。對於體力較弱的人群,這一過程更是十分不便。
現場三:九龍山地鐵站
車位太緊張,幹脆停到路邊
在大客流地鐵站,非機動車停車難的問題更加突出。
記者探訪發現,部份大客流地鐵站雖然有標準的非機動車停車區,便於進出的緩坡距離停車區也很近,但由於車位緊張,很難同時滿足電動單車和共享單車停放的需求,特別是距離地鐵較近的車位非常「搶手」。
九龍山地鐵站口的停車區相對狹小,其中大部份空間被共享單車占據,而停車區部份區域的馬路牙子高度在11厘米至14厘米之間,這讓電動單車既難以找到合適位置進行停放,又很難將車輛擡上去,部份騎行者就直接將車停在馬路牙子下的車道上:「我趕時間,看到路邊有地方就停了。」
記者觀察發現,高峰期騎行人無序停放電動車的現象尤為嚴重,不僅影響行人通行,還對地鐵口交通秩序造成幹擾。
調查
增設緩坡能否破解「馬路牙子困局」
采訪中,一些電動單車使用者提出,能否在非機動車道與人行道之間鋪設更多緩坡,解決電動單車停車難、難停車的問題。
記者調查發現,近年來,北京在無障礙出行方面已有大量嘗試。據市交通部門統計,自2019年無障礙環境建設專項行動啟動以來,全市新增6500多處人行道緩坡,並實作了大部份路口的「零高差」。然而,緩坡的設定並非沒有限制。 根據【城市道路工程設計規範】,馬路牙子高度應保持在10至20厘米之間,以形成人行道與非機動車道的物理隔離。因此,緩坡通常僅在路口或出入口設定。
顯然,在非機動車道與人行道之間鋪設更多緩坡,需在交通安全和便利性之間找到平衡點。北京在這方面就有可借鑒的樣本。在玉泉路地鐵站,公交月台設定在機動車道與非機動車道之間,並鋪裝斑馬線,而與斑馬線相連的馬路牙子都做了緩坡設計。這一設定,既保障了行人的通行安全,也可以讓騎行人「借道」停車。
這種設計為緩坡建設提供了可行參考。據官方數據,目前北京電動單車保有量已超過600萬輛。近年來,更是以平均每年百萬輛數量增加,數量直逼機動車(截至2023年末北京市機動車保有量758.9萬輛)。 在這一背景下,如何既滿足市民需求,又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將是「馬路牙子困局」的真正解題之道。
專家觀點
可在保障行人安全前提下設定臨時性緩坡
針對電動單車使用者的現實難題,2012年版【城市道路工程設計規範】的制訂者之一、北京工業大學城市交通學院院長陳艷艷表示,馬路牙子高度設定在10厘米到20厘米,主要是讓非機動車道和人行步道保持高差,充當硬隔離的作用。但規範設定在十多年前,當時電動單車的保有量規模遠沒有現在這麽大。隨著電動車保有量的不斷增長,停車問題已成為公共交通治理的重要議題,僅在路口處設定緩坡的確難以滿足市民停車需求。
陳艷艷建議,設定緩坡需兼顧功能與安全性,可以透過臨時性的措施解決電動單車停車難題。「在一些大客流地鐵站周邊,或者確有必要的區域,可以設定一些木質或者鐵質的緩坡,便於電動單車騎行者推行。」
陳艷艷還特別強調:「需要註意的是,根據現行法規,電動車騎行人在透過人行橫道、過街天橋、地下通道時,應下車推行,不得騎行透過。這樣做主要是為了保障行人的安全及路權,避免電動單車與行人發生沖突。因此需要在周圍設定一些圍欄或者阻車樁,防止電動單車騎行者沖進人行道或者進行長距離騎行。 」
文 | 北京青年報記者 劉洋 實習生 熊珂萱 趙楠楠 陳亞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