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人天生是個「壞種」,天生「冷血」,那麽是他的錯,還是「命」或者「天」的錯?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從命理上來說,真的有人是這樣,而且還很多;諸如六親緣薄,生來冷血,用很多人說的就是「不通人性」。
但是有的人天生性格就很溫柔,很懂得照顧他人感受,很討喜。
這是人性,還是天性呢?所以,人在性格上的差異,不是人性,而是「天性」如此,你不能要求每個人生來相同。而且是天性,就有其「用」,畢竟天不生無用之人,地不長無名之草。【更多文章請關註公號鹿山玄談】
而,真正的「人性」是不變的,只是在不同的環境-階段(包括不同時代,不同地方,不同年齡,不同社會氛圍)會有不同的「表現」。
這才是人性的「鐵律」,一千年前是這樣,現在如此,一千年後還會是這樣。
1-人性善變。
人,是會隨著社會,環境,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這既是一種主動的適應能力,也是一種被動的防禦能力。
那麽,這種善變是為了什麽?我想一定是為了「生存」,是為了「有我」。所以,這就是人性的第二條「鐵律」。
2-人性,是利己的。
凡事從自己出發,從自己的利益出發,從滿足個人的需求出發。需求有物質上的需求,也有精神上的需求,精神上的需求就是情感和人情世故。
在這個過程中,也有的人會因為利益而不擇手段,也會有人因為理想而赴湯蹈火,這是人性本來。如果你是所謂的「偉光正」的,一定不要去苛責那些與你相反的人。這個社會並不是只允許存在一種聲音,一種想法,否則那註定是「精神」上的「獨裁」。
這裏,可以說是人性的第三條「鐵律」:
3-人性不可違,人心不可違,唯有順應。
是君子就用「仁,義」來開導,如果是「小人」就用「利」來開導。各取所需,各得其所。
可能你會說,那君子不是吃虧了嗎?或者說這個社會怎麽能讓老實人,正直的人吃虧?如果按照這個邏輯,那君子就應該得到這個社會上的一切名利,甚至是美女,房子,車子,包括他們的孩子都要比普通人的孩子聰明。
如果是這樣,那麽就一定會有人 「冒充」君子。所以老子講「不尚賢,使民 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是民心不亂」。
社會存在的意義從來不是「整齊劃一」,而是「包容」,包容的結果是「各得其所」,「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那麽這個社會什麽是讓人「整齊劃一」的,你仔細想想就會知道:宗教和政治。因為這兩者的目的都是為了「控制人」。
這也是人自我「馴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儒家的「倫理道德(比如儒家)」,有「理性」,有「法律」,甚至「刑名」。
如果說,這是「鐵律」的話,我想這就是第四條:
4-人性只能被包容。
控制人的結果是偏執 ,壓迫,然後就是反抗,所以自古以來宗教和政治結合的「國家」都是最為極端的。
所以,你見過哪個有德之人,覺悟之人會去想著同化他人?只有心懷鬼他者才會想著同化別人,只有統治者者才需要別人認同自己。
5-另外,人性同樣不可被試探!
這一條其實最為現實,你覺得別人貪財好色,就用財色誘人,無論成功與否,你想要的結果註定事與願違,因為你不光失去了對方的信任,更失去了和他人相處的「平常心」,從此,你對待對方的所想所行,都會以此為基礎。
所以,要承認人是「千奇百怪」的 ,一千個人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為什麽?因為這一千個人就是一千個想法。
而且有的想法甚至是違背道德的,違背社會倫理的,違背法律的。
但是,這些人就一定是「十惡不赦」的壞人 嗎?他們有沒有「人性光輝」的一面,我想他們的善惡一定分人的。
這就是第五條 「鐵律」:
6-人,表現出來什麽樣,取決於對方是什麽人。
對方是自己的子女,他表現出來的就是父母之態;對方是父母,他們表現出來的就是子女之態。所以,有沒有想過,你是怎麽對待別人的?你覺得這個人一塌糊塗,就不會心生傲慢,偏見;你看到這個人衣著光鮮,派頭十足,你就會心生愜意,崇拜。
所以人為什麽慕強,因為那是 自己缺少的東西,或者是自己最為欣賞的東西。
人,是很難做到「一視同仁」的,是很難做到「雨露均沾」的。
如果說,對題主所講的年輕人有什麽忠告,我想是這兩點:
第一,做某事時,不要只看到自己,也看到別人;不要只看到眼下,也要看到明天
第二,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多做自己能夠掌控的事,學會掌控自己。
7-孟子講,人有四端,即: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
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這就是中國「聖人」們及其高明的地方,他們對於人的定義,直接就是「好人」,就應該有這四端,否則就是「非人」。直到現在,我們也常對一些壞人講「你簡直不是人?」這樣的話。
但是,這不是人之本性,而是人之「社會性」。
所以,人作為「社會性動物」,人性還是「社會性」,這是我們的文化中,對於人性的「期待」。既然有期待,就必然會有「失望」,因為期待並不是「事實」。
這就是人性中的又一條鐵律,人性總是喜歡「預設」,喜歡用經驗來判斷別人。判斷別人是好或者是壞,以此來作為自己的「待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