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有哪些地名在古代十分風雅,而現在被重新命名後就失去雅致了?

2016-05-10心靈

網絡上某些掛著「XX歷史」名號的行銷號傳播了一篇名為【40個名字改的不如以前好聽的城市】的文章,其中可謂是錯漏百出。比較大的錯誤可以分為幾類:後來居上,把後出現的地名當做是更早的地名;以偏概全,混淆了縣市省級各行政區的區別;張冠李戴,拿不是一處的古今地名錯誤類比;

(一)後來居上

「開封古稱汴梁」

開封早於汴梁近1300年。開封之名起源於春秋時,鄭莊公置邑啟封。秦始皇時立浚儀、啟封二縣。漢景帝元年(前156年),因避漢景帝劉啟之諱,改啟封縣為開封縣。後梁開平元年(907年),朱溫建都開封,正式定名為「開封府」,號稱東都(宋代稱為東京)。雖然開封在歷史上也有大梁(戰國)、梁州(東魏)、汴州(北周)之名,但「汴京」作為正式行政區名出現,要到宋靖康二年(1127年)金國占領之後。而「汴梁」則要到元朝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的「汴梁路」,「汴梁」之名家喻戶曉可能還是源於元末明初的小說【水滸傳】。明洪武元年(1368年)便又復名為開封府。

「九江古稱潯陽」

九江早於潯陽840多年。九江之名得於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滅楚而建九江郡。此時的九江郡建制極為遼闊,不但囊括江西全省,還有部份安徽、河南、湖北等地。之後歷代變遷,今日之九江市就先後掛在九江、豫章、廬江、武昌、鄱陽、江州、尋陽(潯陽)等地名下。到了元末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正式設定九江府建制,歷經660余年,一直保留到了今天。而潯陽之名,能追溯到漢文帝十六年(前164年)所置的「尋陽縣」。而真正改為「潯陽」則要到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潯陽縣——只是當時九江全境的稱呼是江州,所謂「江州司馬青衫濕」。

「濮陽古稱澶淵」

濮陽早於澶淵近840年。這是一對難兄難弟,地名都可上述到遠古,但濮陽仍略勝一籌。濮陽居於濮水之北,水北曰陽。【竹書紀年】雲:「元年,帝即位,居濮。」戰國時魏以濮陽為都。秦王政五年(前242年)攻魏取二十城,置濮陽縣,為東郡郡治。「澶淵」之名最早雖見諸於【左傳】,諸侯「盟於澶淵」,但指的是古湖泊「澶淵湖」。其正式成為行政建制要到隋開皇十六年(596年)的「澶淵縣」。

「合肥古稱廬州」

合肥早於廬州700年。合肥設縣於漢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水經註】曰:「夏水暴漲,施合於肥,故曰合肥」,東漢時一度改為合肥侯國。三國時孫權圍攻合肥縣城,曹魏守將張遼以八百人大敗孫權,合肥由此天下知名。南朝梁太清元年(547年)設立「合州」,以合肥為其州治。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始改合州為「廬州」,然而仍以合肥為州治。

「杭州古稱臨安」

杭州早於臨安540年。杭州古名余杭,得之於先秦古越地方言,秦始皇時置余杭、錢唐縣。至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正式出現了「杭州」之名。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雖已有臨安縣之稱,但遠離今日杭州市區,杭州下轄的縣級市臨安即為古臨安所在。北宋滅亡後宋室南渡,宋建炎三年(1129年),因吳越國主錢鏐出生於臨安縣,杭州才升格為「臨安府」,數年後南宋小朝廷將其作為臨時首都(行在)。元滅南宋後復名杭州,並沿用至今。臨安作為作為杭州市之代稱不過南宋150年,而杭州之名前後近1300余年。

「沈陽古稱奉天」

沈陽早於奉天300多年。沈陽之名,起源於遼神策六年(921年)所設立的「沈州」,元朝元貞三年(1296年)合並沈州與遼陽為「沈陽路」,正式出現「沈陽」之稱,明代則沿襲為沈陽中衛。努爾哈赤起兵後攻占沈陽中衛並遷都於此,皇太極天聰八年(1634年)始有「盛京」之名;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又改名為「奉天府」——值得一提的是,1929年民國政府本已恢復沈陽舊稱,但隨著「九一八」日軍侵占東北,又被改為「奉天」,所以抗戰勝利後「奉天」之名便廢棄不再使用。

(二)以偏概全

「漳州古稱月港」

唐垂拱二年(686年)首次出現了漳州郡的建制,之後「漳州」之名沿襲1300余年幾乎沒有變化過。而所謂的「月港」不過是漳州下轄的一個港口,從未成為任何一級行政區名。明景泰年間(1450年~)漳州月港興起,由於明代中後期海貿盛行,逐漸成為了漳州的一張名片,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因遷界禁海令最終關閉。無論如何,月港都不可能成為漳州的代稱,更不用說明代才出現的「月港」怎麽可能早於唐代的「漳州」?

「運城古稱河東」

「河東」顧名思義,原指黃河之東的晉南地區。戰國時,秦分別奪取了魏之西河(前364年)、趙之上黨(前260年)後,在其地設河東郡,其郡治在安邑縣(運城市夏縣城西)。秦代的河東郡幾乎相當於今天的運城市+臨汾市2個地級市的範圍——他們要到1939年才一分為二——如果說河東被運城一家占了,你讓臨汾怎麽看?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新設了「河東道」一級行政區,幾乎囊括了今天除大同之外的山西全省,此後近600年間,河東幾乎就等於山西的代名詞。總不見得幾百年後的行銷號也會宣傳說「運城古稱山西」吧?

(三)張冠李戴

「保定古稱幽州」

西漢之幽州刺史部,下轄十一郡國,範圍從今天的河北、遼寧一直到北韓西北部,且幽州州治也在薊縣(今屬北京),離保定還遠著呢。今天的保定只有一半在幽州涿郡,另一半則在冀州的中山國。之後歷史變遷,「幽州」的概念越來越小,到了唐代以後大致在北京一帶。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在今天的保定設「保塞軍」建制、宋太宗太平興國六年(981年)又升為「保州」——北宋心心念念要從遼國手中「收復幽燕」,那都是要從保定打去北京的,如果早告訴他們「幽州就在保定」,那豈不是多此一舉?到了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正式有了「保定路」之建制,明初又改為「保定府」,「保定」之名就此延續了740余年。

「棗莊古稱蘭陵」

這話第一個不同意的就是棗莊隔壁的臨沂了,畢竟臨沂下面還有個蘭陵縣。歷史上的「蘭陵」之名起於戰國時,楚國於此設立蘭陵縣邑,秦代統一後因襲為東海郡蘭陵縣——這個蘭陵縣的西部在棗莊、東部在臨沂(硬要說可能還是臨沂多一些)。「棗莊」從一個村莊聚落躍升為今日的地級市,則要到1961年,在全國所有的縣市中可能都是前幾年輕的小弟弟。但是我們永遠記得棗莊歷史上的血戰台兒莊、鐵道遊擊隊,而不是虛無縹緲的半個蘭陵。有棗莊的朋友說的好——我們棗莊就是棗莊,這個名字記錄著我們挖煤、抗戰的歷史!

篇幅有限,諸如此類的錯誤本文就不一一列舉了,實際上古今地名多變,其實有些後起之秀的地名未必就如行銷號所說的「不好聽」:重慶、紹興、常德、宜昌、仙桃等地名都取自美好的寓意;黃山、武夷山、丹江口都取自當地風景名勝;石家莊、駐馬店、棗莊、馬鞍山等源於近代以來新興的工礦、交通重鎮;甚至還有一些看上很「土氣」的地名也是有著悠久的歷史,比如得名於西漢的扶溝……

所有這些歷史長河中出現過的多姿多彩的地名,無不寄托著歷代先民對於這片養育華夏民族的土地的熱愛,寄托著對於美好未來的向往,我們又何必陷入「關公戰秦瓊」式的意氣之爭呢?

——————————

本文來源:中國歷史研究院

本文作者: @紅茶魔術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