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次問一個咨詢師朋友「我們早上吃包子?」對方回「這是誰的意願?」我:「我只想問你早上吃不吃包子,你不吃我就只買自己的」那時候我們剛學到「自我分化」的部份,只不過這樣會讓對話變得特別別扭。
還有一次一個朋友把給咨詢師老公的話發到了朋友群裏「今天你媽說了很多話,我覺得特別生氣,我不知道自己又是哪個情結被她勾起了」。然後另一個朋友@她:「幹她丫的!」。
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確實有不少人會把咨詢裏的思維帶到生活裏。
在咨詢裏也是一樣,如果遇到咨詢師上來就問「你這是什麽移情/投射?」直接PASS吧,因為對方基本上屬於吃完了還沒消化的狀態。 要探索一個人的感受,需要保持一種開放的心態 ,不能上來就教別人怎麽感受,教別人往哪個方面想。 除非對方能意識到這方面的問題,不然就算咨詢師說的是對的,兩個人也沒多少能探索的空間 ——俗稱「暴力分析」。
想不想到「移情」之類的問題其實都行,前提是自己 能意識到和男女朋友是不同的人 ,不能把對方的意願都當成自己的責任;也要 能註意到很多事情是兩個人共同參與的結果 ,別什麽事都把自己撇幹凈。
在戀愛裏,一個人的參與度要比咨詢裏高很多,雖然不像咨詢裏那麽容易觀察兩個人的狀態,但是如果長期被移情/投射影響,那麽這段關系時間長了會讓人覺得在關系裏言不由衷、身不由己,總會有很多訊號提示兩個人關系出了問題。咨詢裏在這些感覺有個苗頭的時候一般就會被拿出來討論,平時如果兩個人能註意交流,問題不會很大——所以很多人不學心理學也能過得挺好,有些人學了反而更差。本質上還是兩個人 能在保持人格獨立的情況下互相聯系,能在關系裏自我實作,也能積極關註對方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