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主今天在這裏亂答一記,希望可以拋磚引玉。
好,我們開始。
(1)納米比亞詭異的國界線
納米比亞地處非洲大陸的南端,面積82萬平方公裏,大約等於西班牙和意大利粉積之和,如上面地圖中紅色區域所示。
第一眼看到納米比亞的國界線,大家應該都會註意到這個國家東邊那一條深入非洲腹地的長條形國土。這究竟是什麽鬼東西?難道是某種特殊的地理條件造成了這種奇特的國界線?
讓我們來放大看一下地形圖:
顯然這一條狹長的國土並不是由自然地理條件所造成,而完全是人為地在地圖上切割出來的。納米比亞的前身是德國在非洲的一塊殖民地,而德國又在1890年與英國簽訂條約中進行了一部份海外殖民地領土互換。在交換後,德國獲得了這條名為卡普裏維地帶(Caprivi Strip)的狹長土地,目的是讓自己位於非洲大陸西南部的這塊殖民地獲得一條通往贊比西河(Zambezi River)的通道。
下面的圖中最粗的藍色線條就是贊比西河:
德國人為了讓自己的殖民地跟這條非洲第四長河流連通,硬是從地圖上畫出了一條450公裏長的狹長走廊(差不多等於上海到連雲港的距離)。在地圖上看,這條通道好像一只手,在Livingstone附近觸摸到了贊比西河。
不過,德國人為什麽會想要一條通往非洲內陸的通道呢?歐洲人在非洲的殖民模式大部份是以掠奪資源為目的,通常會優先修建從礦山等資源所在地通往港口的道路。至於非洲大陸內部之間的交通,他們根本就不關心。
答案是因為當時德國人在非洲東部還有一塊殖民地,也就是今天的坦桑尼亞,位於上面這張地圖的右上角。獲得這條走廊地帶後,德國人理論上可以透過河流連通自己位於非洲大陸兩側的這兩塊殖民地。大家可以在地圖上試著走一遍:從這條走廊的盡頭進入贊比西河,然後沿著彎彎曲曲的河道一路向東,在快要達到入海口的地方,有一條細細的支流將贊比西河和北面的馬拉維湖(Lake Malawi)連線起來。沿著這條支流向北進入馬拉維湖,然後在湖中向繼續北航行,就可以到達坦桑尼亞境內。
在大地圖上可以更加清楚的看到這兩塊殖民地的位置(靠南邊的兩塊淺綠色區域):
就這樣,德國人在理論上擁有了這兩塊殖民地之間橫跨非洲大陸的一條水運通道。
但這只是理論而已。後來人們發現這條航道由於水流湍急以及存在瀑布等因素根本不適合航運。說實話,答主也不知道德國人當時是怎麽想的,世界三大瀑布之一的維多利亞瀑布可就在他們要來的這塊領土的邊上!難道他們認為這個瀑布不會影響航運?在他們與英國人簽訂協定時,這個瀑布被歐洲人發現已經有35年了,應該不會不知道這個瀑布的存在。下面放一張維多利亞瀑布的照片,大家可以感受一下,請註意公路大橋和瀑布的尺度對比:
總之,德國人就這麽稀裏糊塗地從英國人手裏得到了這麽一塊土地。納米比亞獨立後,也就順便繼承了這塊狹長的土地。居住在這塊土地上的洛齊人(Lozi)也就這樣被稀裏糊塗的並入了這個國家。洛齊人在納米比亞屬於少數民族,他們與生活在鄰國的洛齊同胞關系更為親密。於是他們在1994年成立了一個叫做Caprivi Liberation Army的反政府武裝,目標是把他們所居住的這條狹長地帶從納米比亞分離出去。
其實換位思考一下的話,這種訴求也是很正常的。如果有外星人在法德邊境上隨便畫一個長條,把巴黎圈到德國去然後成立一個新國家的話,被圈過去的法國人不鬧獨立才怪。
歐洲人在半個地球外的會議桌上,對著地圖隨便一劃,非洲大陸上不同語言、不同民族的人就被劃分到同一個國家中。非洲大陸之所以戰亂不斷,歐洲殖民者留下的隨意劃分的國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2)小島上的燈塔
在北歐的波羅的海中,有一個叫做Market的小島。
上面的地圖中,紅色圓圈所標註的位置就是這個島。它的面積只有0.03平方公裏,大概相當於四個標準足球場。島上也沒有人居住,只有一座小小的燈塔。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這都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島。
唯一值得一提的是,瑞典和芬蘭兩國的國境線從這個島中穿過。所以在這個小島上,國境線左邊的是瑞典,而國境線右邊的是芬蘭。只不過,這條國境線穿過這個小島的方式有點奇葩:
為什麽這條國境線不是以一條直線從島中穿過,而是畫了一個妖嬈的S形曲線?
在1809年瑞典與俄國簽訂的條約中雙方已經明確,兩國的國境線穿過這個小島的正中央(當時芬蘭被俄國吞並)。但在1885年,俄國人和芬蘭人在島上修建燈塔的時候,稀裏糊塗地把這個燈塔造在了屬於瑞典的一邊,等於是在別國的領土上未經特許建造了一幢建築物。俗話說外交無小事,一個國家的領土是一寸都不能讓的,按說瑞典應該嚴厲譴責,責令芬蘭人立刻整改。
但瑞典和芬蘭這兩個北歐國家在1985年(整整一百年後)竟然想出了一個非常奇葩的解決方案:既然你這燈塔造都造好了,我把國境線稍微挪一下,把它框給你不就好了?不過,你得在島上還給我一塊相等面積的土地。
就這樣,兩個國家聯手劃定了這條奇葩的S形國界線。
最後上一張照片:
(3)歐洲航天局的發射基地
不要看地圖,也不要上網搜尋,請大家完全根據自己的直覺回答下面這個問題:歐洲航天局(European Space Agency)的發射基地在哪裏?
不在法國的圖盧茲。
不在德國的達姆城。
也不在西班牙的馬德裏。
正確答案是南美洲的法屬圭亞那。(答對的同學請給自己點一個贊)
上圖中左下角紅色的區域就是位於南美洲的法屬圭亞那,大家可以感受一下它和歐洲大陸之間的距離。
那麽,歐洲人究竟為什麽要費盡周折地在這麽遙遠的地方弄一個火箭發射基地?這要從法國的航天史說起。
法國是世界上第三個進入太空的國家。她的第一顆衛星是從阿爾及利亞沙漠中一個叫做Hammaguir的基地發射的。但是阿爾及利亞在1962年獨立之後,這個基地法國人也不可能一直用下去了,於是便開始著手尋找一個新的發射基地。理想的發射基地地點需要滿足一些特定的條件:
第一,發射基地距離赤道越近越好。這樣在發射地球同步衛星時,可以更容易地把衛星送入位於赤道上方的軌域上。此外,地球自轉所產生的線速度在赤道附近可以達到最大值(將近500米/秒)。這種附加的初始速度對於火箭來說相當於一個額外的推力,可以節約燃料和發射費用。從這一點來講,法國本土並不適合作為火箭的發射地點,因為歐洲大陸的緯度實在是太高了。法國「南部」的的馬賽差不多和中國的東北的長春在同一個緯度上。巴黎就更不用說了,比齊齊哈爾的緯度還要高。
第二,發射基地要坐落在人煙稀少的地方,尤其東面最好有大片的無人區。這樣萬一發生火箭爆炸或者墜毀事故時,可以避免平民的傷亡。
第三,地形要便於交通運輸,並且還要有足夠大的場地來進行基地設施的建設。
按照以上條件,法國人在全世界針對十四個可能的地點進行了比較,最後選中了法屬圭亞那。下面是法屬圭亞那的放大地圖:
地圖上有小火箭標誌的就是建成的圭亞那太空中心(Guiana Space Center)。這裏的緯度只有北緯5°3',距離赤道只有500公裏。太空中心的東面和北面都直對大西洋,不需要考慮任何火箭墜落後的平民誤傷問題。這種優越的地理位置使得它不但可以向東發射同步軌域衛星,還可以向北發射極地軌域衛星。
法屬圭亞那的面積有83,534平方公裏,面積略小於南韓,但人口在1964年時卻只有4萬多人,連南韓現在人口的0.1%都不到。如此低的人口密度可以將基地在發生事故時對平民的影響降到最低。
由於以上種種優越的地理條件,法國人在1964年選中了這裏作為新的太空發射基地並於1965年投入使用。歐洲航天局1975年成立後,接受了法國的提議,選擇這裏作為發射中心。
在1965年的法屬圭亞那,可能會有這樣一個當地人:他這個星期還在種植園裏當工人種香蕉,下個星期就成為了圭亞那太空中心的雇員,一邊工作一邊看著火箭發射。
如果有這樣一個人的話,不知道他在兩周之內從人類文明歷史長河的一端跳到另外一端,會有什麽樣的感覺。
最後,歡迎大家關註我的微信公眾號「十一點半講歷史」,閱讀更多原創文章。
==========補充說明的分割線==========
評論區有好幾條留言表示答主寫的是歷史,不是地理。
正好家裏有一本【地理學與生活】第11版,第一節的標題就是「地理學是什麽?」。我在這裏節選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