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 馬瑞謙】澳洲威爾頓國際集團副總裁、漢學家哈羅德·威爾頓給自己起了一個中國名字,叫魏華德。1985年和2011年,他曾兩次重走長征路。這位表示「願用一生去探索中國」的外國友人,曾參與多部關於中國現代史的書籍和紀錄片制作。魏華德日前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講述了自己重走長征路時的生動故事以及對中國幾十年來的深入觀察。魏華德對記者說,中國取得的成就令人矚目,中國對自身現代化發展道路充滿自信,而這離不開發展歷程中的「長征」。
哈羅德·威爾頓 圖源:人民網
「重走長征路教會了我無所畏懼」
環球時報:
您能分享一些在重走長征路時難忘的故事嗎?
魏華德:
1985年,年僅19歲的我踏上了一次改變人生的中國之旅。我所在家族的出版企業威爾頓國際集團計劃與中方合作,出版一本紀念紅軍長征的畫冊——【中國——長征】。我們重溫了中國紅軍長征這一歷史上最重要的征程之一,在十多個省份拍攝了長征路上的歷史、文化、人物和風景。
無論我們走到哪裏,當地的市民和村民都會聚攏過來。他們中許多人從未見過外國人,更不用說一個帶著相機、1.93米高的藍眼睛澳洲人了!我們受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熱情歡迎,大家帶著害羞和好奇,無數次邀請我們一起吃飯、喝茶。孩子們在我們旁邊蹦蹦跳跳,興奮地叫著「袋鼠,袋鼠!」
在雲南和四川之間崎嶇的峽谷地帶,我們開始了一段極具挑戰性的20公裏長途跋涉。我們與馱畜穿過群山,抵達了長江上遊的一個重要渡口——皎平渡。1935年5月,中央紅軍的命運與37位船工的勇敢緊緊聯系在了一起,經過7天7夜的奮力搶渡,3萬多紅軍順利地從皎平渡渡過了金沙江。
1985年,我們面對的是炙熱的太陽。在爬出峽谷的陡坡上,我累極了,落在了隊伍後面。一些當地的孩子註意到我,把我帶到一個涼爽的泥磚小屋裏,裏面堆滿了幹草。一位奶奶給我端來了清涼的泉水和當地的木瓜。在又一次出發時,一個小女孩一直陪著我——我想她是擔心我會掉到峽谷裏去!
幾周後,我們爬上了四川西部海拔4000米的大山,朝著長征的另一個關鍵點夾金山——一座大雪山前進。當年的長征紅軍食物不足,沒有地圖,只穿著單薄的衣服和草鞋,而我們裝備齊全,但在爬山時仍然倍感艱難。當時,我們在當地一位牧羊人的小屋裏過夜,睡在牦牛皮上。他用火煮了一道美味的野辣椒和花椒燉牦牛肉,配上白酒,味道很美,但辣得有點讓我難以承受。
長征是戰勝逆境、堅韌不拔、團結奮進的偉大歷程。重走長征路教會了我無所畏懼,永遠以堅定不移的決心面對挑戰,以及良好的適應能力——接受新的策略,探索未知的路線,接受新的想法,接受陌生人的好意。
「最大的不變就是中國人民的精神品質」
環球時報:
兩次重走長征路,您眼中的中國有了什麽變化?
魏華德:
近40年來,我觀察到最大的變化就是中國人民擺脫了貧困。我在1985年第一次重走長征路時認識了很多小孩。26年後,我在2011年第二次重走長征路時又見到了他們。這些生活在鄉村裏、草原上的孩子都已經長大成人,成立了家庭,擁有了體面的工作,過著美好的生活。1985年,四川西部地區很難買到水果和蔬菜,但當我再次回到那裏的時候,漂亮的市場和商店裏堆滿了來自中國各地的農產品,我們把這些用相機一一記錄了下來。
當然,另一個重大變化是交通基礎設施的驚人發展。高速公路、火車站、高鐵和機場相互連線。1985年,我們一路需要穿過很多極其兇險的路段,比如湍急的大渡河旁險峻的山路,其中很多地方我們都要用驢子馱著裝備步行前進。2011年,新建成的公路四通八達,甚至能把我們一路帶到夾金山的山口下。
現在,我的願望是能第三次走上長征路,把那些自2011年我們上一次「長征」以來發生的各種變化記錄下來。尤其是高鐵,上一次我們經過時許多路線還只是未完工的隧道,現在據我所知,中國已經新鋪設了4萬多公裏的高鐵了。
在近40年,如果說最大的、也是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不變,就是中國人民特別是農村地區人民的精神品質。我必須誠實地說,不管中國如何變化,但孩子們臉上的微笑,老人邀請我到家中做客時的真誠,還有當地農民、工人或小山村的村委會主任請我喝茶時的熱情,從來都沒有改變,一直留在我心中。
「今天的中國對自身現代化發展的道路充滿自信」
環球時報:
在我們慶祝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之際,您最大的感受是什麽?
魏華德:
中國人民經歷了諸多戰爭和苦難,最終獲得了革命的勝利。75年在中國歷史或世界歷史的廣闊故事中是短暫的,但在這段時間內,中國取得的成就令人矚目。新中國1949年成立時是一個5.4億人口的農業國家,到現在已崛起為一個擁有14億多人口的經濟大國。
環球時報:您認為中國成功發展的主要原因是什麽?
魏華德:
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我參與了多部關於中國現代史的書籍和紀錄片制作,因此我想先回顧一下1949年前的中國故事。我采訪過曾參加過長征、抗日戰爭的老兵,戰爭、悲劇、艱辛和生死存亡的集體經歷讓他們為國家、家庭和未來而鬥爭。正如毛澤東主席在1949年10月1日所說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集體意誌的力量讓他們不想也不會回到過去。
今天的中國對自身現代化發展的道路充滿自信。西方需要理解,這種自信來自中國發展歷程中的「長征」,並非一蹴而就。我相信,一個自信的國家既會擁抱自身身份和價值觀,同時又會積極與其他國家合作,以相互尊重為基礎,共同應對全球挑戰。作為一名自豪的澳洲人以及中國的朋友,我對此深有感觸。
環球時報:
展望未來,您對中國的經濟發展以及在國際事務中扮演的角色有何預期?
魏華德:
中國是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夥伴,並連續15年成為澳洲第一大貿易夥伴,因此中國的發展對世界經濟至關重要。
雖然我不是經濟學家,但我透過在綠色技術方面的研究發現,中國經濟在凈零、可持續性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方面大有可為。中國是推動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探索者,我希望中國和美國能夠攜手拯救地球,也希望澳洲能在其中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