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許陳品】
最近寶島接連雕零了兩位文藝界的泰鬥級人物,一位是有「華語流行音樂教父」之譽的劉家昌,另一位則是「言情小說開山鼻祖」的瓊瑤。
講到「瓊瑤」這個名字,當年在青年學生中間曾經流行「男讀金庸、女讀瓊瑤」的風潮,如癡如醉地「讀瓊瑤」,可以說是當時年輕女生之間最「潮」的事。而她幾部搬上電視銀幕的作品,不僅風靡了海峽兩岸的讀者和觀眾,並先後捧紅了一眾女星和男神。隨著瓊瑤驟然離世,跨越半多世紀的傳奇也劃下句號。
上自習偷看、被窩裏打手電筒也要看「瓊瑤」
瓊瑤過世,不僅是文學界的重大損失,也勾起了台灣一代人的集體記憶。
瓊瑤小說流行的年代,正值台灣「戒嚴」時期,政治氣氛嚴肅,而民風又相對保守純樸,男女情愛的故事情節在升學主義的社會環境中被視為洪水猛獸,家長、老師、學校教官們自然也就嚴格「查禁」瓊瑤小說,少女們只能想方設法地偷摸著看。
作家瞿欣怡稱,自己小學6年級時就已經在租書店看完所有能租到的瓊瑤小說,還要提防著不讓家長發現;台灣媒體人呂文婉也分享了自己看瓊瑤小說的經歷,從初中時就重度沈迷,每部都沒錯過,上晚自習都要放在練習冊下趁老師不註意時偷看,如果在學校沒看完,也要悄悄帶回家躲在被窩裏拿手電筒看。
瓊瑤對台灣文壇的影響是深遠的,台灣作家張曼娟稱,15歲時已讀遍瓊瑤所有作品,並嘗試模仿瓊瑤的文筆,成為日後自己從事文學創作的養料。
在那情竇初開的青澀歲月裏,瓊瑤書中描繪的種種情節,恰好貼近了青春期女性向往愛情、敏感且復雜的心理,瓊瑤小說就在「屢禁不止」下默默培養出了大批忠實粉絲。
瓊瑤電視劇走入家家戶戶
相較於過去只能在學生之間小範圍偷偷傳閱的小說,台灣電視機的普及也直接促成「瓊瑤」走進千家萬戶、深入人心。
1970年代的台灣,隨著彩色電視機普及率迅速突破六成,台視、中視、華視等電視台相繼成立,進入「三台鼎立」時期,收視戶增加,也促使各種電視節目、電視劇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嗅覺敏銳的電視台發現收視率與廣告收益劃上等號,瓊瑤小說改編成電視劇也就水到渠成。此時瓊瑤的創作路線,也從原先單純的男女情愛糾葛,轉換為控訴封建禮教的約束與批判社會階級固化上,讓社會大眾相對更能接受。
1990年,由劉雪華、張佩華、馬景濤主演的【雪珂】在台灣中視播出,劇中描述清末民初一個王府格格與平民奶媽之子相戀卻被狠心拆散的故事。雖然劇裏充斥苦情虐戀等為人詬病的元素,但在舊社會跨越身份與社會階級相戀、私奔,卻也體現出瓊瑤嘗試在文學作品中彰顯小人物挑戰舊社會秩序的勇氣。劇中角色「小雨點」由當時只有10歲的金銘飾演,由她演唱的主題曲【小雨點】還登上當年台灣流行歌曲的排行榜,磁帶發行量甚至超過20萬。
「青青河邊草,悠悠天不老,野火燒不盡,風雨吹不倒;青青河邊草,綿綿到海角,海角路不盡,相思情未了。」作為1992年台灣收視率最高的電視劇,歌手高勝美的一曲【青青河邊草】唱出了同名劇中的纏綿悱惻。音樂旋律一出,我至今都還能跟著哼上兩句;而劇中「大少爺愛上鄉野村姑」的劇情設定,也可以看作是今日「霸道總裁愛上我」的開山祖師。
1993年【梅花三弄】首部曲【梅花烙】開播,講述民間賣唱女子與親王府貝勒相愛,並融入「貍貓換太子」的狗血劇情。盡管我當時只是個8歲的小男孩,但每晚8點鐘仍與家人準時守在電視機前收看,甚至還曾為了提前知道劇情,特地跑到隔壁便利店的書架上偷看小說後續情節,「提前劇透」給家人。陪著媽媽、姐姐一起看瓊瑤劇,也成為我珍貴的童年回憶。
再轉型:大眾喜劇與家國情懷
由於1987年台灣當局開放老兵返回大陸家鄉探親,兩年後亦開放影視作品赴中國大陸取景,瓊瑤也成為第一個組織劇組前往大陸拍攝的台灣影視制作人。此後,幾乎所有的瓊瑤電視劇均在大陸拍攝,也有大陸演員參與演出。
根植於從小受的教育和中華文化熏陶,雖然瓊瑤的創作依舊是以感情戲為主,場景卻不再只局限於台灣都市情景,或者「客廳、餐廳、咖啡廳」的「三廳」中,而是在大陸實地取景所創作出來的清宮戲、清末民初以及民國時期為背景的小說與劇本,這些嘗試與突破都讓觀眾感到耳目一新。
例如1998年開播的【還珠格格】第一部,其不落俗套的人物設定,趙薇飾演古靈精怪的「小燕子」形象,屢屢以詼諧逗趣的方式打破皇宮大內的莊嚴肅穆氛圍,而「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容嬤嬤針紮紫薇」等劇中台詞或場景,至今仍是兩岸網民不斷進行二次創作的網絡哏。
除此之外,由於瓊瑤自小經歷過抗日戰爭、國共內戰等中國現代史上重要的歷史事件,隨家人顛沛流離來到台灣,她深知戰爭的殘酷與老百姓的流離失所,於是在原有作品【煙雨濛濛】上進行修改時加入了自己的家國情懷,讓【情深深雨濛濛】從兒女情長、批判舊社會,進一步昇華至刻畫小人物面對國家民族陷入危難時所做的努力。
比如劇情推進至八一三松滬會戰時,面對日寇叫囂著「三月亡華」,劇中何書桓、杜飛、陸爾豪、陸如萍等人並未沈溺於小兒女的情情愛愛中,反而勇敢跳出舒適圈、展現出中國人的血性,義無反顧地投身至抗日戰爭中,成為戰地記者或者戰地護士,這也是過往瓊瑤電視劇中較為缺乏的視角。
重新看瓊瑤
今天許多人批評瓊瑤的作品存在「三觀不正」的問題,誠然,其早期小說多沈浸在男女間的愛恨情仇中,但瓊瑤後來的創作思路抓住了時代脈動,在台灣經濟起飛、社會階層流動方興未艾時迅速做出調整,轉為主張自由解放、批判舊時代的封建禮教。
當台灣剛剛「解嚴」、兩岸關系融冰趨緩時,她大膽「西進」,開創了兩岸影視界合作的先河;同時將個人經歷與家國情懷相結合,在劇本裏體現對國家民族未來的關懷與思考。跨越半世紀的創作歷程,「瓊瑤」早已成為華人世界舉足輕重的精神象征與文化符號。
「讓我們紅塵作伴,活得瀟瀟灑灑;策馬奔騰,共享人世繁華;對酒當歌,唱出心中喜悅;轟轟烈烈,把握青春年華。」【還珠格格】片頭曲【當】早已膾炙人口,而瓊瑤的遺書也稱自己走的瀟灑、「翩然」的去了,同時還希望年輕世代要把握青春年華,勇敢活出強大的「自我」。如此看來,瓊瑤的灑脫與金庸武俠的快意恩仇,還是有幾分相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