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假裝關心我們,我們假裝保衛國家。」槍、炮方面的寫的已經很多,本文來看看其他方向。
裝備差距大,既是工業國碾壓農業國的客觀事實,同時也是因為中國抗戰組織領導不力,主觀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差距,或者說本可以彌補的差距。
ps:該回答已經影片化,請移步我的b站號【TomCat團座的個人空間-嗶哩嗶哩】 https:// b23.tv/x84qo7I
1.鞋襪問題。 正面戰場的中國官兵排長以下都需要自己打草鞋,更別說襪子了。而軍人沒有正常鞋襪,可不只是軍容問題,更致命的是對行軍能力會巨大的不利影響。
現代社會對於草鞋、布鞋的缺點很少有體會——但長期穿草鞋會導致扁平足,使人失去長距離行走的能力。直到今天解放軍的征兵身體條件中,一個極其嚴格的身體指標,就是應征青年應「非扁平足」。另外,新草鞋會把足部打出很多條形傷口,導致反復感染,長期穿草鞋工作和作戰會嚴重威脅士兵身體健康。
2.夥食問題。
抗戰時期大部份時間裏,國府主力部隊的夥食標準是相當於每人每天24兩未脫殼小米的糧食,自行脫殼。而這24兩未脫殼小米不光是士兵的食物,還是部隊各級軍官的主要收入來源和辦公經費來源,加上原糧脫殼的損失率大約40%,每個士兵每天獲得的主食當然就不足了。
同時由於極度缺乏食用油和肉類,使得正面戰場部隊絕大部份士兵處於嚴重的營養不良狀態。
而侵華日軍在戰爭前期和中期,依靠在占領區的殘酷壓榨,一直有比較穩定和高水平的食品供應。日軍戰前的夥食供應標準,是每天870克精米(相當於1.5公斤未脫殼原糧,相當於國民政府所屬部隊主食標準的1.6倍),或與之熱量相等的麪包、曲奇、壓縮幹糧、精谷物。除主食外,還有熏肉、雞蛋、鹽漬或糠漬醬菜。為保證鹽攝入,每天還有150克味增或者0.08升鹽或調味汁。
同時,肉食供應還可以定期「現地調達」,也就是搶。所以黑白電影裏面鬼子進村搶雞鴨的鏡頭,絕對不是什麽藝術加工。
不過嘛,等八路軍、新四軍扛過了1941-1942的大掃蕩,在敵後農村占據優勢後,侵華日軍夥食標準也就很快以肉眼可見的速度,也開始品嘗到了吃不飽的滋味。
3.運輸能力。 中日雙方的運輸都主要靠非機械化運輸工具,如大車。但大車之間有巨大的差別,大車相關的軸承,滾珠,都只有在正經的鋼鐵廠內才能生產。
根據建國後的養馬學教材,工業化生產的、使用滾珠軸承的膠輪大車,在良好土路上的阻力系數為0.013,一匹挽力為450千克的蒙古馬可以拉動一部全重3470千克的膠輪大車。而中國式手工打造的木質載貨車,阻力系數在同樣條件下為0.065,足足是膠輪車的五倍,同樣的挽力只能拉一部700千克的馬車。
蔣記的民國,連代表性的上海灘人力黃包車隊,都是靠日本工業提供的軸承、滾珠才能維持,更不用論對農業生產和軍隊至關重要的馬車了。而當時,大後方的鋼鐵廠,卻因為兵工生產訂單減少而不斷破產,好不容易攢出來的官營鋼鐵廠,也是有了產能,沒有訂單,民營鋼鐵廠更是大批減少。
說到這裏,真不知道民國粉天天吹黃金時代、黃金十年有啥意思。
運輸的另一個重要方面,馬政。侵華日軍長期在大陸運作300~400萬匹戰馬,其中大部份為運輸拖曳用的重型馬,而仍擁有西北、新疆等產馬區的國民政府,其軍馬采購部門在抗戰期間總共采購軍馬僅十萬匹左右,而且大部份為劣馬。
那麽以上這些問題,是否受限於國力而無法解決呢?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拿中共領導的八路軍和新四軍的鞋襪工作為例:
在敵後堅持的中共軍隊非常重視鞋襪工作,黨在農村的基層組織婦救會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組織婦女納鞋底。
因此,抗戰期間的八路軍和新四軍大部份部隊都保證了每個士兵有充足的鞋襪:一年7雙布鞋。
條件更好的部隊如新四軍二師還會多發1雙膠鞋。另外,戰時急行軍時還會動員民工在行軍沿線設點,臨時為士兵更換穿壞的布鞋。
蔣政權作為抗戰時期全國公認的盟主,掌握著未淪陷地區大部份資源和人力,只要當政者稍有人心,斷然不至於讓自己的戰士穿著草鞋上戰場,可以比共軍輕松百倍的解決鞋襪的問題。
可惜,人家國民黨不想解決。抗戰期間從福建征集壯丁到貴州,一路走下來,喝路邊臟水,無夥食供應,無宿營安排,重病員直接活埋,存活率不到十分之一,進了新兵訓練營,實彈打靶時必須由老兵架起機槍監視,以免拿到槍彈的新兵報復上官。相比之下,巴丹死亡行軍的存活率要比蔣軍壯丁高7.5倍,蘇聯西伯利亞戰俘營存活率比之高6倍,蘇聯戰俘在德國集中營裏的存活率比之高5倍。
對於一個買辦政權來說,農民的兒子比臭蟲還不如。
有這種王八蛋政權,蔣軍及其旁系在和中共的摩擦以及解放戰爭中,降兵如潮,降將如毛,一點也不難理解。
沒辦法,不這樣,連活得像個人都做不到。
參考資料:騰訊歷史、【國民革命軍史(抗日禦侮)】、【美國對華情報解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