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陳嘉禾,九圜青泉科技首席投資官)
在消費行業的諸多子行業中,瓶裝水行業和食用油行業的利潤率對比,是非常有意思的一個消費現象。過去多年的數據證明,一方面,瓶裝水是公認的好消費行業,行業內龍頭公司不少成為優秀的現金制造機,RoE(凈資產回報率)往往能高達30%甚至更多。另一方面,食用油行業則利潤微薄,龍頭企業的利潤率往往在5%附近掙紮。
同樣是入口的液體類消費品,為什麽瓶裝水和食用油的利潤率差異如此之大?從兩者的生產端,我們很難找到答案。在這個大制造時代,只要不涉及資源壟斷或者難以模仿的高精尖技術,任何商品的生產都很難為生產者賺到超額利潤率。
盡管瓶裝水在一些時候會涉及水源地的資源內容,但是大量純凈水、白開水產品的同樣高額的利潤率告訴我們,水資源內容並不是決定瓶裝水高利潤率的關鍵。
同樣,從消費者的最終端消費結果來說,瓶裝水和食用油的區別也不大。在一家餐廳吃飯,我們絕少會問服務員:你家炒菜的油是哪個牌子的?而到一個會場開會,你也不會因為桌子上擺著是哪家廠商的瓶裝水,就高看或者低看這場會議的規格。也正因此,不少酒店諸如威斯汀、全季等等,幹脆在酒店裏擺上貼了自己酒店牌子的瓶裝水。
相比於此,高端白酒在最終消費時,不同的品牌有著巨大的差別。在高端商務宴請中,茅台、五糧液等白酒絕對是不可或缺的「鎮場神器」,但是同處在一個餐桌上的瓶裝水和食用油,都沒有這麽高規格的待遇。
既然在生產端和最終消費端,都很難找到徹底的區別,為什麽瓶裝水和食用油的利潤率差別如此巨大?這兩者利潤率之間的區別,很大程度上來自消費過程的不同。也就是說,當消費者在購買瓶裝水的時候,由於種種原因,他們天然不會像購買食用油那樣看重價格。下面,就讓我們從4個角度,一一分析這二者的消費過程有何不同。
消費群體不同
造成食用油利潤率遠高於瓶裝水的第一個消費過程區別,在於消費群體不同。一般來說,從家庭分工的角度,食用油的采購者會更專業一些。在絕大多數家庭中,往往是最會做飯的那個人同時負責采購。因此,在采購食用油時,消費者往往是比較理性的。
但是,瓶裝水則不同,幾乎所有人都會自己購買瓶裝水喝,瓶裝水面對的顧客往往不需要太多購物專業性、性價比辨別能力和采購議價能力。因此,瓶裝水企業也就更容易賺錢。
消費場景不同
食用油和瓶裝水消費過程的第二個區別,在於消費場景不同。一般來講,食用油的消費往往處在不緊不慢的狀態下。家庭裝食用油的容量一般在5到6升左右,很少有人會等到燒飯燒到一半發現沒油了,才急沖沖去超市買油。絕大多數人會在油桶開始見底的時候,就規劃買下一桶油。
因此,食用油的消費者往往有足夠的時間精挑細選,在各個品牌之間進行充分地選擇。而這種相對充分的消費選擇和對比,也就導致食用油企業沒那麽容易賺錢。
反觀瓶裝水,其消費場景往往緊迫性更強,大量的瓶裝水購買發生在「臨時起意」的狀態下:走在路上渴了,買瓶水吧!逛公園渴了,買瓶水吧!要看電影了,買瓶水吧!在這種極其緊迫的消費場景之下,消費者既沒有足夠的時間、也沒有足夠的動力進行產品對比,因此企業也就更容易賺錢。
消費金額不同
相對於食用油,瓶裝水的單次消費金額幾乎可以低到忽略不計,這也是導致瓶裝水利潤率更高的重要原因。
對於食用油來說,大部份的食用油一桶價格在數十元附近。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23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18元,可支配收入中位數33,036元,人均消費支出26,796元,其中人均食品煙酒消費支出7,983元,相當於每月665元。這也就意味著,一桶售價70元的普通食用油,就占到了人均每月食品支出的10.5%。對於大部份消費者來說,更高的價格會讓他們更習慣精打細算,企業也就更難賺錢。
但是,由於瓶裝水的價格普遍在2元上下,因此消費者在購買的時候,每次花的錢不會太多,這也就導致消費者對比價的興趣沒有那麽大:便利性才是瓶裝水消費者更加看重的。在這種情況下,企業也就更容易賺錢。
同樣的「花小錢買便利」的消費習慣,也發生在大量便利店身上。走入一家7-11、全家、羅森的門店,對比其中單品的店內價格和線上購物平台的價格,我們會發現便利店的定價遠高於線上平台。
但是,由於便利店的單品價格普遍不高(多在十幾元左右),同時便利店的覆蓋面極廣,經常是下樓就有一家、拐過街角又有一家,因此對這種小金額的緊迫性消費,不少消費者還是願意花錢買個方便。
消費覆蓋面不同
最後,瓶裝水和食用油的消費過程區別,還體現在消費覆蓋面的不同上。由於瓶裝水的消費場景更加碎片化,消費者在許多場景下,比如路邊、公園、商場、電影院,都會臨時需要一瓶瓶裝水,因此瓶裝水的市場覆蓋面非常廣泛。
這種巨大的覆蓋面,帶來的一個問題,就是在許多消費終端,消費者都不會面對太多選擇。街邊的小小便利店不可能把所有瓶裝水的品牌都排列一通,電影院的貨櫃上、公園裏的小賣店中,往往也只有幾個牌子可以選擇。
正由於瓶裝水巨大的覆蓋面,導致其雖然看似品牌眾多,但是在真正消費時,其實卻進入了一個寡頭壟斷的市場:消費者只會面對幾個牌子的瓶裝水,小品牌的瓶裝水也根本無力覆蓋如此巨大的消費面。而在消費行業中,寡頭壟斷格局就意味著高利潤率。
與瓶裝水不同,食用油的覆蓋面要小得多。由於一桶食用油的價格高達數十元甚至上百元,消費頻率也非常低,因此絕大多數我們能看到瓶裝水的消費渠道,比如一般小超市、便利店,其中往往根本沒有食用油的身影。絕大多數食用油的消費集中在幾個有限的消費渠道中,比如大中型超市、線上購物等。
在更小的覆蓋面作用下,即使是食用油行業中的弱勢品牌,它們也往往能把自己的產品和頭部企業擺放在一起。這也就意味著,消費者可以在各個品牌之間挑挑揀揀,有了更大的選擇空間。而當消費者選擇空間越大時,企業的利潤率也就越低。
消費過程的區別大有文章
總結來說,同樣是食品類的液體消費品,正是由於瓶裝水和食用油在消費過程中的區別,包括消費群體不同、消費場景不同、消費金額不同、消費覆蓋面不同,導致瓶裝水企業的利潤率比食用油企業要高得多。
其實,對於消費行業來說,研究具體的消費過程非常有意思。這些消費過程的細微區別,往往會決定企業利潤率的高低、甚至是最終的成敗。
舉例來說,對於微信支付為何會在終端消費支付中比對手更勝一籌,風險投資家徐新就曾經指出,由於微信作為社交軟件,會在消費者的手機中常年保持開啟狀態,消費者也更熟悉自己手機中微信的位置,因此在選擇支付軟件時,消費者就更容易選擇微信支付、而不是其它支付方式。這種細微的消費過程區別,甚至決定了手機支付這樣一個重量級行業的企業有利競爭。
而即使是同樣的商品,在不同的市場中,其消費過程也會有區別。比如,牛奶在西方社會是一個日常主要商品,其重要性之高無與倫比,加上西方消費者普遍開車采購物資,因此西方消費者經常將牛奶作為大宗采購商品,一次買上很大的量。由此,牛奶在西方社會的消費過程,就會更接近上文中討論的食用油一些,企業的利潤率也會更低。
反之,在中國市場,由於亞洲人普遍乳糖不耐的比例更高(中醫將這種牛奶產生的反應歸結於食品的寒性),歷史上人們又沒有多少喝牛奶的習慣,因此牛奶的消費場景更加碎片化,消費過程也更接近上文中討論的瓶裝水一些。因此,這種消費過程的區別,也就幫助中國乳品企業獲得了相對海外同行更高一些的利潤率。
正是由於消費過程的區別,導致瓶裝水行業比食用油行業的利潤率要高出許多。而對其它許許多多消費品,這種消費過程的種種區別,也導致了它們面對的不同利潤率。同時,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消費過程的改變也會導致利潤率的此消彼長。充分理解這種消費過程的區別和變遷,對於價值投資來說是大有裨益的。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