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穩定的咨詢關系是怎樣的?

2020-11-08心靈

這真是個好問題,最近正好也在思考這個問題。

首先說一個誤區:我們很多人會覺得「穩定」的關系就是長期的、態度恒定的,然而細細一想真的是這樣嗎?

從維持時間維度上來看,如果一個人只接受過一次咨詢,但卻妥善解決了問題,那麽這一次的咨詢關系算不算是穩定呢?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只有穩定的咨詢關系才可能起到咨詢效果。這個來訪者在將來遇到類似的心理問題時,都會想起這一次咨詢學到的東西,雖然可能和咨詢師永遠不會再見了,但這次咨詢對這位來訪者的影響是長遠的,可以為其提供長久的心理支撐。關系本身就是一個相互影響的過程,如果這個影響是讓人愉悅的,那無論關系雙方是否還維持著聯系,我們都可以說這個關系是穩定的,因為當事人會願意這個關系帶來的影響一直維持下去。

然後我們再來看態度恒定維度,既然前面提到了關系其實是雙方相互影響的過程,那關系中的每個人就不可能一直維持態度恒定的狀態。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一位母親照顧孩子,在精力充沛的時候她會非常細心、耐心,但是在疲憊的時候她會厭惡和煩躁;而在一次愉快的交流中,我們也會發現其中一方談話時,另一方會用專心傾聽或者作出積極熱烈的響應,這會讓談話的一方感覺到自己的自我在關系裏得到舒展,自己得到了重視,同時也被對方所接納,而當傾聽方開始談話時(比如傾聽方回應:「對呀,我也這麽覺得!我跟你說哦……balalbala」),先前說話的一方這個時候會讓出關系裏的位置,轉變為傾聽者來為對方提供舒展自我的空間。反之,如果談話者剛開始發話,傾聽的一方就急著搶過話頭或者肆意評價談話者,這就會讓談話者感覺自己在關系裏被壓縮了,同時自我的邊界也受到了侵犯,這就會導致幾種結果:

1、雙方開始為話語權產生沖突,長久的勢均力敵;

2、雙方為了避免沖突,都開始蜷縮,給關系裏留下大量蒼白的地帶;

3、其中一方嚴重蜷縮,從此不再在關系裏伸展自我,而另一方得不到回應時又會拼命碾壓蜷縮方。

第一種情況的關系通常也可以維持很久,比如一些爭吵了一輩子的夫妻,但雙方都是想要抹去對方對這個關系的影響,所以這個關系是非常不穩定的。而第二種情況則是一種死掉的關系,最終雙方都會維持這段關系表面上的存續,然後各自去另外的關系裏發展自我。而最後一種就很可怕,蜷縮的一方會被伸展的一方使勁碾壓,受盡折磨,但搶到了話語權的一方又面臨著要在關系裏承擔過多的責任以及得不到回應的局面,事實上也非常的焦慮疲憊,比如一些夫妻中,其中一方總是埋怨另一方不做事,而另一方則一直維持著蜷縮狀態,對家裏的事情漠不關心。

總之,你會發現一個穩定的關系必然是讓人舒適的,同時也是邊界清晰、能給人提供一張一弛的空間的關系。一個健康穩定的關系會是像心臟一樣跳動著的有機體,關系中的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地伸展和蜷縮自我,甚至偶爾也會產生沖突矛盾,但這些沖突很快會被磨合。在大部份時間裏,當我們蜷縮於穩定關系中時,由於另外一個人的伸展支撐起了關系,我們會在關系裏感覺到舒適與安寧;而當我們開始伸展自我時,又會因為對方的主動蜷縮而感覺到被接納帶來的自由,這會讓我們感覺被關註和期待,從而產生釋放自我的激情與澎湃。

生活總是需要在激情與舒適感之間來回交替才行的,這就像我們躺在床上很舒服,但躺久了一定會無聊,會想要起來找點樂子,而玩累了又會想要躺下一樣。

解釋了什麽是穩定的關系後,我們再來看咨詢關系。

咨詢關系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合作關系,因為通常來說來訪者的自我都面臨著某種程度的功能失調,無法很好地伸展或收縮。比如一個傾向於討好他人的來訪者,在任何關系裏都是蜷縮的狀態,害怕被人評價,同時又因為無法很好維持自我邊界,利益總是被侵犯,因而總是處於一種「我到底是該爭取自己的利益,還是該避免沖突」的尷尬境地中;而一個焦慮的來訪者,又總是會試圖控制關系中的一切人,甚至包括咨詢師,他們有的人甚至會反過來給咨詢師提要求,展現出極強的控制欲,但同時又因為關系裏處處是沖突,為了維持這些關系而不得不消耗了大量精力,從而總是生活在疲憊和焦灼當中。

正因如此,就要求咨詢師不能像處理平常的關系那樣去處理咨詢關系,甚至在業界有這樣一個標準:「一個好的咨詢師,是應盡量減少在咨詢中展現自我,同時又要給予來訪者積極的關註和回應的。即只觀察和呈現問題,並與來訪者一起討論這些問題。」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夠給來訪者留出足夠的空間來覺察自己的行為對關系帶來的影響。

比如,對於自我評價低的來訪者,咨詢師的客觀立場可以讓他們感覺到自己的伸展是安全的,不會受到擠壓和侵犯,同時也能意識到自己的過度蜷縮事實上會讓別人感覺到自己冷落了別人;而對於焦慮的來訪者,咨詢師的接納和對自我邊界溫柔的維持,也會讓來訪者感覺到自己的過度反應,環境其實並沒有那麽危險,而自己的過分控制不僅無法起效也會傷害到他人,從而開始願意嘗試給關系留下空間。

而當一個咨詢師在不恰當的時機對來訪者的行為進行評價時,就必然破壞整個關系的柔韌性。咨詢師可以說:「我感覺在交談中,我得到的回應比較少」,這是在反映一個事實,但如果說:「我覺得你是一個不積極的人,沒有給構建穩定關系出力。」這就很不合適了。事實上無論好壞,任何評價都是在突破他人的個人邊界,在關系不夠柔韌的時候,都會對關系都會產生不可預料的影響。同時咨詢師也需要意識到,來訪者的行為並不是沖著破壞關系去的,咨詢師恰好需要和來訪者一起研究,為什麽這些處理關系的方式反而會讓關系變得脆弱不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