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出生,快40了,座標上海。一直覺得自己是個很平庸的人,前四十年唯一擺的上台面的事情可能就是考試能力還可以,進入TOP5本科,在職博士畢業。
然而,在科研機構工作,穩定而已,收入不高,輕度社交恐懼癥,情商不高,能力真的很一般,現在工作上基本躺平狀態,偶爾還會想提前退休/辭職,因為怕自己活不到延遲退休的年齡,或者退休沒幾年就掛了。
財務上,沒啥理財能力,所幸買房早,2008年參加工作結婚就買房了,這幾年鼓搗下,不算父母的房產,差不多家裏不動產1800萬,金融資產300萬,本人奉行極簡主義生活方式,堅持「不戴首飾,不用奢侈品,不買車」,物欲低,老公也節儉。感覺賺錢差不多了,很想45歲提前退休,孩子上了大學,賣了上海房子住回老家江蘇。
性格超級佛系,孩子從來放養不管學習,從小到大奇葩式地沒上任何培訓班,學習也不咋的,班裏中等偏下,焦慮過一陣子,現在五年級也看開了,隨他去了,考不上高中就上職校,孩子的路讓他自己走。畢竟我自己從小到大也沒人管過學習。
生活有時候也會感覺有點無趣,不過追求下精神生活還是可以充實起來的。得到APP深度會員,基本買了所有感興趣的心理學,文學課,每天聽本書,每年讀若幹書。只要不輔導孩子學習,做做家務我還蠻喜歡的,也經常鍛煉下身體。
感覺做任何事情,能進入心流狀態就不會無聊,雖然不那麽容易進入心流,總歸還是要盡量創造條件。
——————————————以下為10月2日更新——————————————————
我已經很久沒上知乎了。前兩天偶然看見這個問題,身為中年女性臨時有感而發,隨便碼了些字,沒想到會收到蠻多評論和關註,感謝大家~~
評論區有些小小的問題和質疑,感謝你們的關註和反饋,簡單回復下吧:
1、 佛系育兒方面:如果放到十年前我剛生孩子的時候,我確實是很難接受以後孩子會去高職的情況。那時候我復旦碩士畢業三年,在陸家嘴公司工作,老公是海歸博士,有一種自認為「高智商人群」的迷之自信,我沒有很認真地研究各種育兒理論並在實踐中不斷試錯和打磨,沒有意識到時代變化可能造就完全不同的教育環境,同時因為社交恐懼癥沒有深入同齡媽媽的各種雞娃群體取經討教。最重要的一點是,「雞娃」這件事情和我的佛系人生價值觀完全背道而馳,以至於雖然之後也嘗試過輔導檢查作業、安排培訓、規劃學業等一系列動作,但由於外在行為和內心價值觀念的割裂,而在痛苦中失敗。
在這裏我要回顧一點,不知道有沒有和我經歷相似的朋友。我認為個人學業成就的取得基本上分為三種類別:欲望驅動型(讀好書-考好的大學-找到高薪好工作-賺錢、升職、成功路徑/獲得好成績-得到老師、家長、同學、親戚的尊重和表揚);恐懼驅動型(書沒讀好-考不上大學-找不到工作-沒錢、啃老,無法改變命運等等);興趣驅動型(喜歡和有興趣的科目就努力鉆研,自然學的好;不喜歡就沒有動力學好)。大部份人其實是欲望驅動型。但是我是個興趣驅動型的人,我在高中時候成績能夠突破是因為我愛上了文科學習,所以語文英語歷史突然就都學得很輕松,仿佛開竅了一樣。但是數學不行,始終沒有興趣所以即便投入了雙倍於文科學習的努力,仍然成績不好。
但是放在我兒子身上我沒有把握,如果他也是興趣驅動型,可能他永遠培養不出來對讀書學習的興趣,那麽他就無法復制我的模式,他只能走自己的路。
然後我不得不轉變觀念。一是在工作中接觸了一些高職的學生,大都活得健康陽光,內心自洽,而且比很多大學生多了一份社會的歷練和打磨。二是,學業固然重要,但不是育兒的唯一維度,身心健康、親子關系都是我們要考慮的方面。有調查顯示,青少年抑郁癥導致的自殺事件中,父母職業排名前三的是教師、醫護人員和公務員這些傳統意義上的好職業,其中意味細細品之不寒而栗。
現在我和我兒子強調:如果他以後突飛猛進考入211甚至985大學,那是他自己的潛能覺醒和努力的結果,和我的所謂付出並沒有關系,因為我沒有全然付出、沒有自我犧牲,我在認知和能力範圍內沒有自以為是地給他添亂就不錯了。如果他因為沒有考上大學而無法過上理想的生活,我可以承擔30%的責任(50%是基因、環境和個人努力;20%是他生命中其他人的影響比如父親老師同學等),作為當之無愧的育兒第一責任人,我可以接納這個結果,並承擔30%的責任。
這一段我寫得挺啰嗦的,希望自己的失敗經歷可以給其他家長提供一點點借鑒,畢竟現在育兒焦慮已經是個很突出的問題。
————10月3日更新————
略解釋下關於資產的事情,這其實是我們這一代外地留滬80後比較正常的一個狀況:
2008年我碩士畢業,在陸家嘴一家金融企業工作,年薪20-30萬,同年結婚,老公是海歸工科博士,外企工作,年薪50萬。2008年婚後上海買2室房子一套,200萬元。雙方父母各資助30萬,其余貸款。
由於我們的極簡主義生活方式,2008-2013年,在共同收入70-80萬點時候,我們大概每年只消費10萬左右,其余還房貸+儲蓄,不投資,不炒股。
2013年,因為理想主義,我從金融企業調換工作到科研機構,收入腰斬,大概每年15萬左右(這個確實不高吧?)。
2015年,為了孩子上學,原有2室房子賣出(當時賣出價不到500萬),加上存款,全額購入靠近中心城區3室房子(當時售價700多萬)。無貸款。
2015年至今,我們繼續踐行極簡主義生活方式,有了孩子開銷大點,但考慮到這孩子基本沒有上培訓班,家務基本自己幹沒請保姆,所以每年開銷15萬左右。但由於我的收入腰斬,存錢速度比之前慢了些。
2020年,這套房子默默升值到1800萬左右。可能是受了我的不良影響,老公把年薪50萬的工作換成了年薪30萬的工作……確實從年薪來說,我們是收入越來越低的失敗者……
據說上海買房有兩個關鍵時點:2010和2016,我們正是差不多時候買房和換房的。需要承認的是,並無任何先見之明和個人投資上的努力,純粹是出於結婚和孩子上學的剛需而已。
————10月9日最後更新————————
感謝大家的關註和評論。知乎也給我一個機會來梳理下自己之前近40年的人生,人到中年,總結和復盤還是很重要的。不過社交媒體也會占據我們大量的時間和註意力,所以接下來打算離開知乎一段時間,今天最後更新一次,分享下自己的極簡主義生活方式和中年感悟吧:
1、關於「躺平」。 有朋友質疑我躺平的心態,也有人表示和我的心態一樣。這都很正常,價值觀本來就是多種多樣,而且在沒失真害第三方利益的前提下,也沒有對錯好壞之分,誠如羅素所言「參差多型才是幸福本源」。
其實我也很佩服進取型人格,個人進取才會推動社會進步,經濟發展要靠消費拉動。我自己的躺平也有被動躺平的意味,可能是在和社會真實碰撞過程中產生了失望情緒,自己又是回避型人格,而主動做出的選擇。
確切來說,目前我采取的人生策略是「結果躺平,過程心流」,也即,對結果完全是躺平心態,第一不追求任何升職加薪,第二不在意任何外部評價。「過程心流」即我對工作的唯一目標就是追求過程中的心流體驗,享受每天制定任務和行動計劃、拆解目標、專註達成階段性目標,持續學習和成長帶來的快樂,遵循內在評價機制來工作。
采用這種工作態度後,自我感覺每天上班會開心而有動力,即便忙忙碌碌,也是充實而滿足的,不再care任何人際關系煩惱,焦慮情緒少了很多。至於現在的工作,如果單位不倒,估計做到退休問題不大,當然中途離職也不是不可以。其實我反對事業單位中的老油條心態,我覺得如果工作只是為了升職加薪和別人的認可與贊譽,只要得不到就開始躺平,各種任務能推則推、能混則混,不做事自然不出錯,出錯則以推卸責任為第一要務,雖然避免了一些麻煩和焦慮,但難免陷入空虛和無意義的人生狀態。所以在別人眼中我依然是個認真做事且效率頗高的人,只是我認真做事的目的不是為了現實目標,而是為了內心自洽而已。
2、關於極簡主義生活: 極簡主義是個相對概念。具體生活實踐上,不買奢侈品、不戴首飾、不買車、基本不化妝、簡化護膚,短發兩月修剪一次(不燙不染),沒做過醫美也不打算做醫美,自然老去,衣物除去冬季大衣外基本不超過200元/件,數量嚴格控制,定期斷舍離,舉目所見不能有半年之類用不到的東西。身材一般,關註減肥鍛煉,只為健康不為外表。五官平平,膚質和發質同齡人中還可以(歸於不化妝不燙染不折騰)。不買車能省好多錢,單位離家較近(福利之一),每天騎單車上下班,路程25+25分鐘,路上看看綠化風景又鍛煉身體,真的很爽!平時主要鍛煉方式是每天散步6000以上+騎單車+瑜伽,不去健身房。比較喜歡做飯,早餐每天一樣:水煮蛋+牛奶咖啡+水果+麥片,23點前睡覺,6點起床給娃兒準備早餐,佛系養生族。
我個人認為現代社會「消費主義」和「外部評價」是兩條捆縛我們自由之軀的無形繩索。財務自由的含義究竟是什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讀。對我來說,財務尚可的唯一意義就是帶來「精神自由」的可能,除此之外沒有任何意義。個人的生活理念中有一條,就是不和自己之外的任何人進行任何方面的比較,包括財富、房產、學歷、工作、配偶和子女比較等等,每個人的人生都有獨特和唯一性,比較會磨損我們的幸福感。而幸福感由當下每一刻的主觀體驗連綴而成。擴充套件我們的時空觀念,此時在世界其他國度或者中國其他地方的人都在過著怎樣的生活?放眼未來和過去,歷史上此地的人如何生活,未來又將怎樣發展?個人其實沒有那麽重要,宇宙中的一粒塵埃而已。在我到來之前,地球正常運作,在我離開後,地球繼續運轉;我的到來,或許能創造一點微弱的正向價值,就很好了,希望自己不要制造負面的熵增能量,就算是成功的人生了吧。
3、經歷補充: 其實人到中年都是驚濤駭浪,身處不確定性強的世界,唯有以內心的恒定秩序感來整合自己生活。 人到中年的感悟,可能就是一些你以為會按照既定軌域必然發生的事情突然脫軌,或者萬萬沒有料想到的事情竟然發生,自此洞悉人生的真相乃是「無常」。 和大家分享自己近兩年的真實經歷吧。
2018年7月,我在職博士畢業,之前三年,一直在「工作+讀博+帶娃」三大任務並列狀態下生活,三年沒有看過一部電視劇/電影,沒有外出旅遊一次,沒有打過任何遊戲,社交也極度簡化,在寫博士論文一年期間,由於周一-周五白天上班下班帶娃,只能每個周末抽出一天去咖啡廳,規定自己一天必須寫滿6000字,終於沒有延期而是正常畢業。但是也沒覺得多苦,任何一種生活適應習慣了就可以,人的韌性和彈性很強。
2018年底,我母親突然檢查出晚期癌癥,雖然先後奔赴北京頂級腫瘤醫院和上海頂級三甲醫院就診,由於發現太晚,三個月左右就離開了人世。最後在ICU待了27天,那段日子不知如何形容,花費30多萬,可是除了增加痛苦之外沒有任何用處。 其實能用金錢解決的不會是最嚴重的問題,真正的大問題不是用金錢可以解決的。 當時我想,如果可以變賣房產拿出1000萬元換我母親10年壽命,我一定願意,但是不存在這樣的交易。有錢如喬布斯,胰臟癌後也就生存了8年。我母親去世時是62周歲,有癌癥家族史,可能也是我怕自己活不到延遲退休,希望提前退休/辭職去過自己向往的佛系生活的原因之一吧。提醒下看到我文章的朋友,請你們自己或者父母在50歲之後一定要去做一次腸鏡,發現問題及時處理,血淚教訓,具體科普知乎上有很多。
其實我非常感謝我的兒子,因為佛系養育我和他的親子關系一直很好,在母親去世後,他給了我很多的安慰和血緣之愛。我想或許這就是生兒育女的意義,陪伴一個生命成長,享受共處的美好時光,尊重他自己的成長規律,好好做一個園丁。
祝大家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