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如何才能解決拖延?

2018-10-17心靈

拖延的產生條件是從低階精力到較高階精力的過程。

擺脫拖延、即刻行動的難點是 狀態的切換,而非事情本身的難易度。

做事情按耗費精力來看,從低階往高階轉換,是需要能量的,這個能量就是自控力、行動力等等人的高級品質,而從高階到低階的轉換,則不需要能量,它本身就有一股從高到低的勢能。

舉個栗子,你現在正玩手機,你媽讓你去洗衣服或者學習,你肯定是不想的,於是就想拖延。

玩手機耗費的精力是非常低的,甚至為負,而且玩手機這個動作可以自我延續,洗衣服相對玩手機來說,需要耗費高於玩手機的精力,就是從低往高,需要額外能量去完成這個狀態的轉換。你得克制一下自己,放下手機去洗衣服。

現在你媽又告訴你不用洗了她來洗,去玩手機吧。這時你還會拖延嗎?顯然不會!你會很爽快地走開去幹自己的事情。

而學習相比於洗衣服,其精力差值又是巨大的,需要更多的能量,要不然,為什麽很多人什麽都願意幹,就是不願學習呢。

但我上文為什麽又說「擺脫拖延、即刻行動的難點是狀態的切換,而非事情本身的難易度。」

不同事情之間的難易度(精力耗費值)確實存在差異,但並非造成拖延這個行為的決定因素。

我們不願意切換到較難一點的事情上,是因為 穩態/慣性的維持。

我們做什麽事情都有一種慣性,這種慣性會讓你延續當下的狀態而避免切換到其他狀態。

舉個例子吧,睡覺前你躺在床上,但是想去上個廁所,這時你的狀態是躺床靜臥,它是具有慣性的,廁所距離越遠你越想拖延一會,但仔細來看,去上廁所這個動作並不難,為啥還要拖幾分鐘再去,原因就是要打破當下的慣性/穩態狀態。

走出拖延的關鍵點就在於克服上一個狀態的慣性去進入到下一個狀態。

當你進入下一個狀態時,無論這個事情有多耗費精力,你在那個狀態裏先待一會,多積累一點慣性,都會覺得事情變的輕松了許多,都會發現原來事情沒有想象中的難。

有句話叫「靜能生慧」,也就是面對一些比較復雜不願意做的事情的時候,先進入那個事情那個狀態裏靜靜待一會,智慧就產生了。

當你下次玩手機但該做正事時,只需明白, 我只要先切換過去,那件事就並未像我此刻想象的那般痛苦、困難。

事情都有維持它自身穩態和慣性的傾向。只需開頭克服一下,後面會越來越在狀態。

補充,如何讓自己持續專註一件事情(較難的事),除了有慣性的維持,但如果你在這件事上感到很多挫敗感,那也是分分鐘能讓你走出慣性。

慣性,自控力,反饋都是影響做事狀態的。

當你成功放下手機去學習了,但學了半天發現好難學不會,好有挫敗感,這時慣性的作用就沒那麽大了,靠的就是自控力和反饋了。

如果能一直有正向的反饋,那必然是正向迴圈,巴不得每天起床就開始學習,因為你每時每刻都有成就感就和打遊戲一樣。

學霸愛學習,除了人家自控力高,還有可能就是人家學起來是真的很輕松很有成就感,一直都有正反饋在。

我覺得如何獲得較好較明顯的反饋的方法,就是做事時 設定清晰無比的做事目標 ,知道自己每時每刻做的事情是為了解決回答什麽疑問。這樣一直沿著設定的目標走就會感覺堅定和做事有奔頭。目標的設定一定要落實到每天,每個時段。

做事目的越模糊,指向性越弱,那做事也就越迷糊和沒有動力。

以上是生活經驗得出的方法論,理論說多了也沒太大意思。了解一下就好。

接受自己做事認真的時刻,也接受自己做事不認真、頹廢的時刻,認真和不認真,拖延和不拖延是一體兩面,在生活中,兩者可以並存,而不是非此即彼,甚至是並存才能找到那個彈性平衡的內在空間。

一個人認真裏面要夾雜著不那麽認真,帶著一種玩樂心態出發,才不至於被壓力擊垮。

但同時,一個人若什麽都不認真,就會失去許多對自己的心和腦的訓練機會,會因為長期的不用心、不用腦、敷衍了事而倒退和鈍化。

無論做什麽,都不是只有認真或不認真這一種單一的狀態,還有另一個選擇,有另一個超越的方法——無需跟你的內在對抗,觀察到不同面向的自己,且不再評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