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稱不會排除用武力奪取格陵蘭島控制權的可能性後,歐洲反彈強烈。
德法領導人近日紛紛發聲,警告特朗普不要幹涉歐洲國家的邊界。
德國總理朔爾茨表示,絕不能用武力改變邊界,「邊界不可侵犯的原則適用於每一個國家,無論它在我們的東邊還是西邊」。
此前,法國總統馬克龍就已經表示,歐洲國家應該覺醒,更加積極地加強其安全和競爭力。
復旦大學中歐關系研究中心副主任簡軍波副教授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馬克龍的表態,與他本人的個性和法國歷來的主張都有關系。法國歷來強調獨立性,馬克龍也很早就提出了歐洲戰略自主的思想,主張歐盟在面對國際事務時應減少對美國的依賴,增強自身的獨立性和自主性。
「更何況美國若收購格陵蘭島,歐洲將承受損失而不是獲得利益。」他解釋道,特朗普的行為會激發更多歐洲國家支持戰略自主,馬克龍的表態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歐洲整體看法。
歐盟共同防禦條款能否保護格陵蘭島
格陵蘭島位於北美洲東北部,是世界第一大島。格陵蘭島是丹麥的自治領地,享有高度自治權,國防和外交事務由丹麥政府掌管,島上稀土等資源豐富。
此前特朗普表示,要「對丹麥征收非常高的關稅」,除非丹麥放棄格陵蘭島。他還建議美國吞並加拿大,並呼籲北約成員國將其本地生產總值(GDP)的5%用於國防,比目前的目標高出一倍多。
當被問及他是否排除使用軍事或經濟脅迫手段獲取格陵蘭島或控制巴拿馬運河時,特朗普表示:「不,我不能保證。」
特朗普表示:「我可以說,我們需要它們來保障經濟安全。」他還說,出於國家安全原因,我們需要格陵蘭島。
在特朗普表達了對格陵蘭島的「訴求」後,歐洲方面迅速回擊。挪威首相斯特勒稱,(特朗普)暗示對盟友使用武力或意圖主張對他國主權領土的控制,這是不可接受的。他還警告稱,動武控制格陵蘭島可能威脅歐洲穩定。
法國外長巴羅也在日前重申,他不認為美國會「入侵」格陵蘭島。格陵蘭島屬於歐盟領土,歐盟絕不會放任其他國家侵犯其主權。
巴羅說,歐盟顯然不會讓世界上的其他國家,不管他們是誰,來攻擊其主權邊界。
他表示,就像馬克龍所說的那樣,歐洲需要 「醒悟 」過來,面對一個更加不安全的世界,「我們是一個強大的大陸,我們需要進一步加強自己。」
實際上,【歐盟條約】中的確包含一項共同防禦條款,即該條約第42(7)條。該條款內容規定如果一個歐盟成員國受到攻擊,其他成員國必須盡一切可能提供幫助。同時,所有成員國都有義務提供幫助,但該條款並不影響某些成員的中立性。該條約也符合北約成員國的承諾。
歐盟於2007年批準了第42(7)條,自2009年起生效。在現實中,歐盟各國很少會用到該條款,截至目前,法國在遭受2015年巴黎恐怖襲擊後成為唯一援引該條款的國家。
此外,值得註意的是,歐盟還在【歐盟運作條約】第222條中規定了團結條款。該條款要求成員國在其中一國成為自然災害、恐怖襲擊或人為災難的受害者時共同行動。
歐盟委員會也證實,盡管格陵蘭島不是歐盟的一部份,但在格陵蘭島遭受軍事侵略的假設情況下,共同防禦條款將適用於格陵蘭島。
據報道,丹麥政府目前已透過私下渠道向特朗普團隊傳遞資訊,表示願就強化格陵蘭島安全或增加美國在該島軍事存在等問題進行討論,但拒絕將格陵蘭島出售給美國。
據新華社報道,匿名訊息人士表示,丹麥政府希望避免與即將就職的特朗普政府發生公開沖突,要求特朗普團隊澄清特朗普近日一系列涉及格陵蘭島言論的準確含義。除出售格陵蘭島外,丹麥政府已準備好就美國在格陵蘭島的其他一切訴求與特朗普團隊進行討論。
歐盟官員集體「沈默」
不過,值得玩味的是,雖然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已經是歐盟政治一體化的主要政策領域,但在此次事件中,歐盟尚未有任何領導人對外公開發言,歐盟新聞發言人希佩爾(Anitta Hipper)也對此盡量回避,稱「不會深入探討」特朗普言論的「具體細節」。
她表示:「很明顯,國家主權必須得到尊重,」她並補充說,歐盟期待著與下一屆美國政府合作,以 「實作更強有力的跨大西洋議程」。
不過,希佩爾拒絕回答是否評估了美國入侵丹麥海外領土的真實風險,稱這種情況 「非常理論化」。
據報道,一位參與了最近幾天各國首都之間對話的歐盟高級官員說,歐盟領導人 「對特朗普的言論深感不安」。
這位官員表示:「(特朗普)每天都會給我們帶來新的擔憂。」他補充說,特朗普的兒子小當勞·特朗普近期對格陵蘭的存取令歐盟感到震驚。
對於歐盟其他官員在公開場合所保持的「沈默」,簡軍波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反映了歐洲目前還處於觀望狀態。
簡軍波對記者表示,一方面是尚不清楚特朗普目前的表態是否會在他上任後得到持續,歐盟官員可能在等待特朗普正式上任後的做法;另一方面,特朗普的計劃聽起來過於極端和荒謬,不為現代國際社會秩序規則所接受,可能還把特朗普的說法視作一種「玩笑」,而不是嚴肅的政府立場,因此沒有必要作出正式回應。
簡軍波表示,此外,歐洲現在面臨內憂外患,特別是在防務等方面依賴美國的支持,因此歐盟官員也不希望用過於嚴厲的言論來觸怒特朗普。
(本文來自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