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手機外置鏡頭火了!因創意拍攝需求復興,模組化「借屍還魂」?

2025-01-02心靈

如果大家有關註2024的手機市場, 應該有留意到「長焦」的重要性已經顯著提升。 以上半年旗艦手機為例,包括小米、OPPO、三星在內的各品牌,後網絡攝影機模組都用上了雙長焦方案,其中三星更是首次放棄了10倍長焦,換上了大底的5倍潛望長焦。

圖片來源:三星

但受光學、材料學的限制,想在手機這樣的小型器材裏實作媲美專業相機長焦鏡頭的光學素質,暫時還「頗具挑戰」。也正因如此, 不少手機品牌都開始用AI來填補手機長焦端的資訊量,用AI攝影的方式來最佳化手機長焦表現。

只不過在AI長焦之外,使用者還有另一種選擇。前段時間,榮耀親選上架了來自Fotorgear的攝影套裝。 而該套裝的最大特色,在於它允許使用者轉接各式外置鏡頭。

沒錯,自2016年就淡出手機配件市場的外置鏡頭概念,現在又回來了。

外置鏡頭:從風靡一時到徹底沒落

2011年,一家名為Olloclip的配件公司為iPhone推出了首款手機外置鏡頭,智能電話外置鏡頭品類就此誕生。 不過由於時間過於久遠,且技術門檻不怎麽高, 小雷實在無法求證Olloclip這種自賣自誇的「首創」是否屬實。但可以肯定的是,Olloclip對手機外置鏡頭的發展,確實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iPhone 4時代,Olloclip的外置鏡頭一度成為了手機「必備周邊」。 在Olloclip的帶動下,Apexel、Moment等品牌相繼推出了各類外置鏡頭產品。

圖片來源:Olloclip

和大家想象中不同, 當時手機外置鏡頭只有極少數產品為外置長焦鏡頭,絕大多數產品都是「拓寬手機視野」的廣角、魚眼鏡頭或用於趣味拍攝的微距放大鏡。 這種「舍遠求近」的現象其實也不難理解:

因拍攝質素過於糟糕,10-14年間的手機相機更多被用來「記錄生活」而非「藝術創作」。在缺少專業市場的情況下,外置鏡頭品牌沒法用高端產品的溢價支持長焦鏡頭的光路開發。 而廣角、魚眼與微距鏡頭(當時的微距鏡頭其實就是一個放大鏡)的開發、制造成本極低, 百來元的價格也更容易被使用者接受。另外, 長焦鏡頭的光學設計會減少末端的通光量,這對感光能力本身就不太出色的智能電話無疑是雪上加霜。

2016年,三星釋出了Galaxy S6, S6的F1.9大光圈(同時期大多數手機為F2.2)與OIS光學防抖讓手機擁有了低光照拍攝的能力。 而對外置鏡頭品牌來說,Galaxy S6的出現,也意味著手機外置鏡頭終於可以摘掉「玩具」的帽子,迎來發揮真正實力的空間。

圖片來源:iFixit

但好景不長,在外置鏡頭進入主流視野半年後,蘋果釋出了iPhone 7 Plus。 這款手機引領了手機多攝的發展,開啟了手機「廣角+長焦」的多網絡攝影機時代。 而手機廠商對多攝模組的探索,也讓外置鏡頭行業迎來了真正的挑戰。

多攝系統從源頭覆蓋了外置鏡頭提供的拍攝場景, 螢幕輕輕一點就能切換長焦或廣角,這種便利性外置鏡頭完全無法比擬的。再加上手機的成像質素取得了顯著的進步,曾經「畫質可以接受」的外置鏡頭,如今成為拖累手機畫質的短板。在產品能力、市場影響力與市場規模全方位潰敗的情況下,手機外置鏡頭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圖片來源:華為

2019年, 華為推出P30系列手機,將潛望式長焦鏡頭引入手機行業。 對手機行業來說,潛望式鏡頭為手機長焦帶來了無限的可能; 但對外置鏡頭來說,內建潛望長焦也意味著外置鏡頭徹底失去了生存空間。

創意拍攝爆發,外置網絡攝影機又復興了

2023年,手機AI攝影過度銳化、「無中生有」的情況引起了部份使用者的反感, 手機外置鏡頭也憑借絕對真實的畫面,重新進入大眾視野。 和當年的外置鏡頭相比,經過多次洗牌的手機外置鏡頭品類在光學素質上已經有了顯著的進步。再加上旗艦手機標配的光學防抖功能,以長焦鏡頭為代表的手機外置鏡頭,迎來了第二次生命。

首先,和手機內部小巧的潛望式長焦相比,高端外置長焦鏡頭在成像質素方面有著難以逾越的優勢。 AI加持的ISP雖然能用演算法「補全」遺失的細節,但在尺寸相差數十倍的外置長焦面前,ISP的「腦補」能力難免有些力不從心。

圖片來源:FotorGear

其次, 創意拍攝需求也成為了外置鏡頭生存的土壤。 出於實用性考慮,大多數手機品牌的多攝模組只包含超廣角、廣角與長焦鏡頭。但外置鏡頭能為手機提供魚眼、寬壓縮鏡頭等大量創意選擇。更重要的是, 這些創意鏡頭可以與手機的大底主攝搭配使用, 在超廣角縮水成普遍現象的2024年,外置鏡頭基於主攝的特性也為其贏得了不少忠實粉絲。

以榮耀親選此次上架的FotorGear外置鏡頭套件為例,在Fotorgear的網頁,我們能找到大量圍繞全部圍繞主網絡攝影機開發的外置鏡頭,比如主攝升級為400mm超長焦相機的長焦鏡頭、提供1.55倍額外視野的寬壓縮鏡頭,以及45mm、75mm等人文鏡頭。

豐富的鏡頭群為手機主網絡攝影機帶來了無失真變焦的能力, 覆蓋了手機拍攝的全場景,讓外置鏡頭這一概念能以高端創作工具的身份重回主流市場。

手機「模組相機」概念,會否死灰復燃?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如今的外置鏡頭功能越來越豐富,體積也越來越大,部份產品甚至內建了補光燈。那按照現在的標準,外置鏡頭是否可以認為是「模組化手機」的一種形式呢?更進一步說, 如果外置鏡頭可以極大程度擴充套件主攝的拍攝能力,那為什麽不把手機相機直接做成可自由更換、可客製的模組化設計?

在智能電話漫長的發展歷程中,確實出現過不少基於模組化相機設計的產品:LG G5為手機設計了官方豎著拍手柄、索尼推出了必須搭配手機使用的QX「無屏相機」、Moto更是將模組化設計推到極致,推出了帶有完整相機模組的「相機後蓋」。

圖片來源:Moto

受制於價格、相容性等因素的制,上述的模組化設計沒有一款獲得了廣泛的市場認可。再說了, 相機作為智能電話的核心功能之一,並不適合「模組化」這一設計: 智能電話是一個完整的、全場景的硬件集合,但模組化從本質上破壞了手機「完整」的特性。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即使真有品牌把手機外置鏡頭做成了相機模組, 最實用的廣角模組一定會是大家的「掛機頭」,只有在需要拍攝其他畫面時才會換上其他模組。 這不僅沒提升外置鏡頭的體驗,反而還額外增加了每個模組的成本。

模組化相機生態建設的挑戰性,也決定了模組化手機難以大面積推廣。 手機影像早已進入了計算攝影的時代,一張高質素的照片背後,離不開相機模組品牌、傳感器供應商、手機品牌、第三方相機開發者的共同努力。為了構建自己的生態護城河,手機品牌向第三方品牌、開發者開放相機色調協定的可能性極低。

圖片來源:小米

相比之下, 將外置鏡頭市場規範化,提高外置鏡頭產品對不同機型的適配程度,比如推出和手機品牌聯名的鏡頭安裝保護殼,這才是外置鏡頭品牌真正需要做的事情。

從手機影像發展的角度看,外置鏡頭的回歸並不意味著手機行業的倒退,而是手機影像能力提高至一定水平後,市場為了拓展手機相機體驗,而催生出的新玩法。相 比「模組化相機」對機身結構的大改動,外置鏡頭以更低門檻,為手機帶來了更具有創意玩法。 而在手機影像取得下一個階段性突破,比如AI攝影真正取代光學攝影之前,外置鏡頭市場還繼續存在下去。

25年1月7日,CES(國際消費電子展) 2025 即將盛大開幕,雷科技報道團已飛赴美國現場整備,屆時我們將對CES展開全程專業報道,敬請關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