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北大夫婦隱居深山11年,花光300萬積蓄,他後悔了嗎?

2024-10-21心靈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現如今,重壓下生活的人們,都對陶淵明筆下的桃園生活很向往。然而,真正能放下都市生活去深山隱居的人卻寥寥無幾。

但在2000年,有一對夫婦卻甘願辭去公職,歸隱田園,他們就是曾就職於北大的王青松夫婦。

當初他們選擇放棄工作時,外人投來了不理解的眼光,反對聲也是一波接一波,但王青松和妻子卻堅持自己的選擇。

從2000入山到2011年出山,長達11年的山林生活,王青松夫婦幾乎不與外界接觸,過著與人隔絕的生活。

那麽,擁有讓人羨慕工作的他們,為什麽要隱居山林?多年之後,他們又是否後悔當初的選擇呢?如今,他們又過著怎樣的生活呢?

01

王青松是河南洛陽人,出生於貧寒農家的他,從小成績優秀,並在高中畢業後被成功分配到當地的機要局工作。

因為工作所需,他每天要背誦大量的文字,有時一天就能背幾百個電話號碼,這些刻意訓練讓王青松的學習和記憶能力得到了迅速的提高。

王青松沒有滿足於穩定的機要局工作,高考制度恢復後,他走進了考場,最終憑借優異的成績順利考入北京大學,並榮獲當年洛陽市文科狀元的稱號。

在選擇專業時,他曾在國政與法律之間猶豫不決。當年的同事說:「檢察院不是還要來我們這裏匯報工作嗎?」讓他豁然開朗,最終決定報考國政專業。

王青松畢業後滿懷信心地求職,但遭遇現實挫折。

他發現國政專業對口崗位稀缺,而法律領域工作機會更多。

因此,他下定決心攻讀法律研究生,並憑借出色的領悟力和記憶力成功獲得碩士學位。

此後,他一直在北京大學任教,實作了人生階層的重大躍升。

02

在北大任教期間,全國掀起了養生熱潮。

王青松,這位自幼習武並深諳【老子】、【莊子】思想的學者,也積極投身其中,他在北大率先開設養生班,並得到了系裏的大力支持。

當時,每位學生收費10元,隨著學生數量的不斷增加,王青松迅速積累了數百萬元的財富。在養生班最受歡迎的時期,他甚至擁有了高達200萬的門徒。

事業得意,財富自由的王青松,恰在此時邂逅了他的愛情。

他遇到了在北大英語系任教、氣質非凡的張梅。

張梅比王青松年輕12歲,當時張梅出於對養生的熱愛,也報名參加王青松的養生課,情投意合的兩個人很快步入了愛河。

但出乎所有人預料的是,事業與愛情兩得意的王青松,卻逐漸步入了人生的低谷。

1990年,隨著國內養生熱潮的消退,王青松的學生人數銳減,最終養生班不得不解散。

面對事業的困境,王青松轉而尋求學術上的突破,決心報考哲學系湯一介先生的博士生,這是他一直以來的興趣所在。

盡管他以優異的成績在總分和單科分數上都名列榜首,卻意外地被拒之門外。

不甘失敗的他,在第二年又嘗試轉向法學博士的報考,但遺憾的是,這一次他依舊未能如願。

接連的打擊讓王青松感到前所未有的沮喪,他和妻子商量:「我們能不能過一種寧靜的鄉野生活。」妻子竟然欣賞支持。

最初他們只是移居到了近郊的住所,租了10畝地,自己種莊稼和蔬菜,過上了半隱居的生活,但依舊在北大執教。

但每天通勤五個小時,日子長了王青松夫婦越來越懶得折騰。

恰在此時,在北大任教5年的張梅沒有評上講師,同時學校要求老師學習用電腦教學,張梅說反感用機器。

事業的挫敗和理念的不和,讓張梅對北大的工作也失去了興趣,王青松理解妻子的困境和內心的不悅。

於是,經過深思熟慮後,夫妻二人毅選擇辭職並歸隱山林。

2000年,他們花20萬租下2500畝荒地,正式隱居深山。

王青松和張梅放棄北大穩定的教職到村落務農,令人費解,甚至引來背後嘲笑,父母也是泣不成聲,可是面對執拗的兒子百般勸說無果。王青松與張梅對外界輿論置若罔聞,他們認定了田園生活才是他們想要的。

03

到了山上後,他們聘請了十幾名工人建造房子,為了實作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他們開墾了土地,種植了玉米、大豆等多種農作物,還根據當地氣候條件栽種了各種水果。

此外,他們還飼養了豬、牛、羊。這些牲口以糧食和蔬菜為食,而它們的糞便則被用作有機肥料來滋養土地。夫妻二人努力打造一個純天然的生態鏈,他們沈浸在快樂的體力勞動中。

2004年,他們的兒子王小宇降生了。

在張梅分娩的關鍵時刻,王青松竟然沒有送妻子去醫院,而是親自為妻子接生,

兒子出生後,他們也沒有走出深山的想法,一家三口享受著與世無爭的田園生活。

王青松和張梅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他們悉心教導王小宇,從小便讓他學習古詩詞,王小宇也展現出了非凡的才智。

不僅如此,年僅三歲的王小宇能獨自放羊,每天他與羊群在田野間自由奔跑,享受那份純真的快樂。

唯一的不足在於,孩子王小宇不太願意與他人交流。每年雇工時節,他總是避而遠之。同時,他總好奇地追問外面世界的模樣,這讓長期與世隔絕的王青松夫婦感到難以回答。

一天王小宇聽一位給他們幹活的伯伯說:「像他這麽大的孩子早該上學了。」於是,他對父母說想去上學,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兒子的話,深深地刺痛了王青松夫婦。

回想在山裏的這些年,雖然他們能自食其力,但養著這麽大的山,每年雇人幹活就要一筆不小的開支,隱居11年,當年積攢的350萬已近乎耗盡。

既是為兒子未來入學鋪路,也希望能積累更多財富,以便有朝一日能再度歸隱,王青松和妻子商量後決定,走出大山。

為此,他聯絡了在新華社任職的同學,對方將他的經歷撰寫成報道,吸引了無數網友的關註,在同學的幫助下也為孩子找到了合適的小學。

雖然走出山林,但王青松夫婦並沒有向現實妥協,他們經常說:「等兒子獨立了,會再次回到帶給他們寧靜和純粹的小山村!」

也有人詢問王青松:「放棄公職轉做蓬頭垢面幹活的農夫,是否會後悔?」

王青松回答說:「並不後悔,因為我利用這11年,體會到了完全不一樣的生活,而且這種生活方式讓我很滿意!」

自從王青松夫婦的事跡被爆出後,網友也是褒貶不一。

有人說他們堅持做自己很了不起,也有人說,身為北大人才,竟然跑去過田園生活,這本身就是資源的浪費。

其實外人無法定義王青松夫婦的選擇到底是對還是錯,畢竟,人各有誌,外人可以不理解,但應該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