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月16日電 1月16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解碼「中國新特產」】的報道。
進入臘月,山東春冠食品生產車間夜裏也燈火通明,一箱箱熟制鵝肝正加緊出貨。
「今年的訂單實在太多了!看來春節都放不了假。」總經理馬立君面臨幸福的煩惱。
2023年,這家專門制作鵝肝的企業銷售收入突破3億元,2024年增加到4億元。目前,1.5萬平方米的新建生產車間已經完工,將增加生制鵝肝生產線。
當法國「國粹」鵝肝進入中國尋常百姓家,年味又多了一味。
距春冠食品所在地山東臨朐縣1900公裏以外的四川天全縣是大熊貓的故鄉之一,如今這裏又多了一張耀眼的金名片——中國川西小縣出產全球12%的鱘魚子醬!
隨著「全球六成魚子醬產自中國」登上熱搜,突然間中國網民驚奇地發現,很多原本產自域外、消費也在域外的「洋貨」,已悄然在中國東西南北「紮根」——
在黑龍江省撫遠市蔓越莓種植基地研發中心,工作人員正在挑選蔓越莓鮮果。新華社記者王建威攝 在中國大陸最東端的黑龍江撫遠,「北美紅寶石」蔓越莓植株正蟄伏過冬,蓄勢待發準備又一季的豐產;
在中國西北的甘肅隴南,上百萬畝油橄欖已采摘進入榨油生產線,當地人春節拜年帶上一盒新榨橄欖油,健康又體面;
在中國西南的雲南澄江,酸甜爆汁的藍莓在春夏之交就可以采摘,24小時內從枝頭擺上北上廣的超市貨架。這種原產於北美的藍色漿果,早已適應彩雲之南溫潤的陽光。
鵝肝、魚子醬、伏特加、油橄欖、澳洲堅果……這些「洋貨」已大量產自中國田間地頭、工廠車間,被不少網友稱為「中國新特產」。
這些「中國新特產」,傳承數千年來中國農業開放包容、兼收並蓄的傳統,豐富中國人的食譜,福澤全世界消費者,拓寬新時代鄉村產業振興的賽道。
「無中生有」的「中國新特產」現象,為中國人善於學習、勤勞智慧提供了新註腳,為觀察中國經濟的韌性和內生動力提供了新視角,印證中國的發展不僅關乎中國,也關乎世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原產於法國朗德的朗德鵝,如今在沂蒙老區山東臨朐大量養殖。新華社發開放互通,山東小縣來了法國鵝
如果把對外開放比作一把尺子,「中國新特產」無疑是一個有趣的刻度:從無到有,再到世界級規模,交流互通帶來了新特產、新產業、新市場。
走進臨朐的一家養殖基地,一身灰色羽毛的朗德鵝昂著頭,眼睛炯炯有神。
這些氣質有別於普通家鵝的「洋鵝」身價不菲,因為它們生長著「世界三大珍饈」之一的鵝肝。
少有人知道,這種原產於法國西南部朗德省、著名的鵝肝專用品種朗德鵝,已經落戶中國30多年。
改革開放以後,在中外全方位合作交流的大潮中,與朗德省地處同一緯度、地理環境相似的臨朐縣,錨定了西鵝東養。
1988年,山東尊潤聖羅捷食品有限公司的前身「國營外貿三利鵝業有限公司」,從法國引進了幾千只朗德鵝,開啟了臨朐鵝肝產業發展之路。
第一次見到這批「異國來鵝」,臨朐鵝產業協會會長、聖羅捷董事長高世峰的第一印象是「非常稀奇、非常高貴、非常高端、非常奢侈」。當時,他們最大的困難是一切從零開始,無章可循,甚至不知道怎麽照顧這批珍貴的鵝。
為讓漂洋過海而來的朗德鵝真正落戶臨朐,公司不惜重金,從法國請來畜牧博士凱森。
「20世紀90年代,他一個月薪金15萬元人民幣,配車、配轉譯、住酒店,在我們這邊陸陸續續教了3年多,把從鵝苗孵化到餵養防疫,包括後期屠宰的一整套技術完完全全教給了我們。」聖羅捷總經理高元良至今認為,專家貴有貴的道理。
最初引進朗德鵝時,臨朐縣每年只能培育兩季鵝苗,跟不上市場需求。後來,聖羅捷與山東農業大學合作建立反季節產蛋基地,經過不斷實踐探索,目前臨朐一年四季都可培育鵝苗。
元老級養殖戶高尚坤養過奶牛,常苦於市場行情不穩定。「現在一年養8批鵝,每批出欄1000多只,一只朗德鵝的利潤在30元左右,很少起伏。」
現在朗德鵝已經紮根中國。臨朐縣年產鵝肝約5000噸,占全國產量的70%,居亞洲第一位。臨朐已形成朗德鵝全產業鏈條,所產鵝肝醬、紅酒鵝肝等產品,不僅熱銷北上廣深和港澳,也成為日本、歐洲、東南亞食客舌尖上的美味。
「洋貨」土產並紮根,是政府引導和企業創新的成功「合奏」。
2023年「柏林全球橄欖油獎」大賽中,甘肅隴南出產的「祥宇牌」有機特級初榨橄欖油,在30多個國家選送的800多個橄欖油樣品中脫穎而出,斬獲金獎2項、銀獎1項。
隴南白龍江河谷,油橄欖披著一襲磨砂質感的灰綠色「外衣」——僅憑樹葉,就知道「血統」和本地樹種不同。
隴南引種油橄欖,也有一段開放交流的精彩往事。
上世紀60年代,中國接受了阿爾巴尼亞政府贈送的一萬多株油橄欖樹苗,併集中在四川、湖北、雲南等地試種。不過,這些地區試種後發現,病蟲害嚴重,產量低。
在甘肅省隴南市一處油橄欖種植基地拍攝的從希臘引進的油橄欖樹品種「奇跡」。新華社記者陳斌攝 「油橄欖生長環境特殊,不耐旱,但下半年降雨量又不能太大;不耐寒,但溫度過高又會影響花芽分化。這些條件限制了栽培區域。」甘肅省林業科學研究院油橄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姜成英說。
20世紀80年代,中國林科院專家徐偉英教授、鄧明全研究員多次實地考察論證,認為隴南副熱帶幹熱河谷地區,氣候土壤條件與地中海沿岸相似,非常適合種植油橄欖。就這樣,中國西北一隅成功為原產地中海的油橄欖,找到了另外一個「家」。
1998年,因為隴南市武都區成功引種油橄欖,由國際油橄欖理事會繪制的【世界油橄欖分布圖】,第一次標上了中國的名字;2005年,「武都橄欖油」獲得國家地理標誌保護認證;2009年,武都區產油橄欖鮮果2600噸,創造了中國產油橄欖最高紀錄;2011年,中國經濟林協會授予武都區「中國油橄欖之鄉」稱號。
與油橄欖引進之路相似,另一種「洋貨」的引種更加成功,「全球第一產區」已經花落中國雲南——這就是原產澳洲的澳洲堅果,也叫夏威夷果。
作為雲南省引進第一粒澳洲堅果種子的人,86歲的王正國回憶往事仍然難抑激情。
20世紀80年代初,時任雲南省熱帶作物科學研究所所長的王正國,和國外同行交流得知,澳洲和夏威夷地區大面積種植這種堅果後,不但能提高當地經濟收入,還能增加植被覆蓋率。這讓他有些心動,於是引進種苗嘗試栽種。
在此之前,他長期在西雙版納跟橡膠打交道,都沒見過澳洲堅果,更不用說種了。面對考驗,他和團隊借鑒國外的種植經驗,結合雲南當地的土壤特點,最終育成了5株種苗,並在西雙版納景洪、臨滄永德、德宏瑞麗、紅河河口等地,自海拔330米至1340米的不同生態環境條件下進行適應力試種。
1994年,有關單位對試種點進行全面調研後,認定澳洲堅果在雲南試種成功。
「只要在合適的海拔範圍內,澳洲堅果在雲南完全可以‘安家’。」王正國說。
隨後,這個彩雲之南的省份,計劃推廣種植3萬畝澳洲堅果,讓邊疆山區少數民族群眾,能借助這棵「搖錢樹」脫貧致富。
經過30年的引種、試驗、推廣和示範,澳洲堅果終於在雲南「修成正果」,成為一個世界級的新產業。
「土洋結合」,淮河之畔「流」出伏特加
今天,當歐洲伏爾加河畔的人們,飲下一杯精心調制的雞尾酒時,作為基酒的伏特加,很有可能來自萬裏之外的中國淮河之畔。
位於淮北平原中部的宿州,出產優質玉米、高粱、小麥,更有符離集燒雞、碭山酥梨、蕭縣羊肉等為人熟知的土特產。突然間,外界驚訝地發現,宿州還「隱藏」著廣受全球歡迎的伏特加。
生產這款「洋裏洋氣」的土特產,源於一次無心插柳。
劉思付,安徽安特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老員工。他回憶,安特食品前身是成立於1985年的安徽特酒總廠,為了生產高質素酒精產品,從法國引進了全套酒精生產技術裝備,還邀請了國外專家前來指導。
一次,劉思付和同事們驚訝地發現,在現場偵錯的外國專家把食用酒精拿回了駐地,竟然加水勾調後就直接飲用了,這讓喝慣了純釀白酒的中方人員大為不解。
「我們就問他,為什麽不喝中國的白酒呢?法國專家說,白酒太辣了,喝不習慣。」劉思付和同事查閱資料,才發現原來制造伏特加的第一步就是生產高純度食用酒精。
不久後,中國本土產的安特牌伏特加酒問世了。
中國白酒追求醇香綿長,伏特加講究清淡爽口,唯有互相包容,兩種不同性格的酒才能各得其所。
目前,宿州伏特加已經出口到美國、加拿大、南美、東南亞。安特行銷總監張啟勝說,未來計劃與全球的酒企攜手,推出融合中外制酒技術和理念的新品。
「土洋結合」,淮河畔流淌出高品質的伏特加。「土洋結合」,宿州正南800公裏的江西省金溪縣,串起了一條「金香鏈」。
香料,在歐洲人的日常生活中,有著很高的權重。歷史上,大航海、捕鯨,都與尋找香料有關。如今,香水、牙膏、洗衣液、奶茶、咖啡、冰激淩、化妝品……這些都要用到香料的日用品,也成為中國人的生活必需。鮮為人知的是,地處偏僻的金溪,居然是中國香「緣」最深的一個縣;更鮮為人知的是,金溪香「緣」的起點,居然是一個農民的發現。
30多年後,回想起當年在老屋用土鍋熬樟油的情景,年逾花甲的李祥林頗為自豪。
那是20世紀90年代初,一名浙商途經金溪縣合市鎮斛塘村時,看中了農民李祥林家門前已枯萎的樟樹,低價買下樹根後請他用農村土鍋和蒸籠熬制樟油。腦袋靈光的李祥林看到了商機,隨即決定跟這名浙江人學習提煉樟油技術。
他發現,光賣樟油利潤很薄,何不利用金溪本地資源辦香料廠?於是,李祥林與此前販豬的徐國平、周振華共同投資創辦了金溪縣第一家香料企業——金溪天然香料廠。
從種植端的「土產」到產品端的「洋貨」,加工端是最為關鍵的一環。李祥林曾冒著器材報廢風險,用「土法」改造洋工藝——對法國工程師設計的生產器材「動刀」,增加分餾塔過濾進料網密度,將芳樟醇的純度提至99.6%,達到國際市場標準。
金溪「提香者」敢創敢拼,無中生有成就產業傳奇:一個小作坊成長為產業集群,多個產品擁有國際定價權。據統計,2023年,金溪縣香料香精產業集群實作主營業務收入107億元。
說到與香有緣的「中國新特產」,貴州銅仁的故事可稱之為「唇齒留香」。
唐代詩人孟郊,在【贈黔府王中丞楚】一詩中贊嘆:「舊說天下山,半在黔中青。」今天,黔中依然青蔥蒼翠,但「青」山之外,又多了誘人的「茶青」。
貴州茶園面積連續多年超600萬畝,全國領先。梵凈山下的銅仁市江口縣,近年來崛起一座「世界抹茶超級工廠」,擁有全球最大的抹茶單體車間,產品覆蓋國內30多個城市和40多個國家和地區,銷量全國第一、全球第二。
抹茶這種飲茶方式,雖有源自中國唐宋之說,但後來盛行在東瀛。近年來,國內的年輕人,接受抹茶的越來越多,許多抹茶進口自日本。眼下,銅仁抹茶跨越山海,有的「走進」中國大大小小城市飲品店、糕點坊,有的「搖身一變」成為化妝品、保健品,還有的「走出」國門,進入日美英法等國家,成為當地生態食品「掌中寶」。
距江口1000多公裏的江蘇南京夫子廟景區,一家知名奶茶連鎖店裏,以銅仁抹茶為原料的系列產品持續爆單,直接賣斷了貨。店面負責人介紹,抹茶單品供不應求,2024年「五一」期間每天營業額破萬元,日常平均每天也有5000元的營業額。
「抹茶巧克力、抹茶冰激淩讓我印象最深,茶和甜品結合,年輕人很難不喜歡。」從上海到梵凈山旅遊的「90後」遊客莫小希說。
法國巴黎27歲姑娘哈納埃·阿科特,一次偶然的機會到貴州旅遊,品到了這種新奇的茶產品之後便迷上了抹茶,「回到巴黎,我給家人和朋友推薦了抹茶,平常會在當地的華人超市購買抹茶蛋糕、抹茶冰激淩」。
在江口縣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李小立看來,銅仁抹茶之所以受歡迎,關鍵在於世界自然遺產地與風靡全球的健康茶飲方式在武陵深處邂逅,形成「人無我有」的核心競爭力。
一波三折,澳洲堅果「移居」彩雲之南
「陳總,剛才刮大風下暴雨,果樹全毀了!怕是不成了,你趕緊來吧!」
2006年夏天的一個午夜,雲南雲澳達堅果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陳榆秀突然接到一通電話。
第二天,她買了最早的機票趕到堅果種植基地,眼前的一切讓她欲哭無淚——「小的翻了根,大的攔腰斷,滿目瘡痍」。這300多畝受災的果樹,80畝是10年樹齡的老樹,余下是剛種3年、再過1年就結果子的好品種。
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縣的堅果采收現場。新華網發(尹以祜攝) 怎麽辦?如果放棄勢必滿盤皆輸,唯一的選擇是把果樹一棵棵扶起來,修枝、養護。
所幸,3個月後,95%的果樹復活了。
陳榆秀「過山車」般的遭遇,是澳洲堅果「移居」雲南一波三折的縮影。
2002年,澳洲堅果專家約翰·威爾基應邀來到雲南考察。這位專家篤信,雲南的土壤條件非常適合種植澳洲堅果,前面10年的引種試種已經奠定了基礎,如果接下來采用正確的技術和方法進行管理,雲南有潛力成為世界上最大最好的澳洲堅果種植、加工和出口基地。
1年後,從雲南省糧油系統「下海」的陳榆秀,創立了雲澳達堅果開發有限公司。
陳榆秀動員農民種澳洲堅果,但農民有兩個擔憂:能種得出來嗎?種出來有人收嗎?
有人甚至懷疑「這個婆娘是來賣苗的騙子」。在種植基地,有人砍樹,有人放火燒樹。還有一次,陳榆秀被村民堵在地裏要求收回土地。
面對不信任,雲澳達探索出一套「說給他聽、做給他看、帶著他一起幹」的推廣模式。找當地有聲望的人當先行者,先在甘蔗地裏套種堅果,讓農民收入不斷檔,又用農民聽得懂的話編印「技術手冊」,還投巨資建起萬噸級的加工廠……透過一套「組合拳」,漸漸打消了農民的疑慮和擔憂。
「砍了再種,結束再勸,越來越多的農民跟著幹,我們用土辦法在雲南山區開啟了局面。」陳榆秀說,這就是「堅果,堅果,堅持必有果」。
2018年,被譽為澳洲堅果行業「奧斯卡」盛典的國際澳洲堅果大會首次在臨滄召開,這意味著雲南的澳洲堅果產業,得到了國際同行的認可。
洋果子「移居」中國之路,從一波三折到柳暗花明,不只是澳洲堅果。
因獨特的口感和豐富的營養價值,原產北美的蔓越莓,是公認的世界三大超級水果之一。
「北美紅寶石」初來中國,也曾遭遇「水土不服」。
「進口的幾萬株苗,由於運輸時間太長,保管措施不到位,運到時大部份都死了!」撫遠蔓越莓種植基地研發中心技術負責人程正新,提起這段經歷紅了眼眶。
不服輸的她和同事們仔細分析原因,著手改進種苗的運輸條件。2016年,程正新所在的紅海植業有限公司,再從美國進口種苗時,存活率已經達到98%。
有了苗,程正新和工人們一塊下地栽種,遇到問題及時請教專家,這批蔓越莓終於開花結果。
就這樣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掛果到豐產,「日出之城」撫遠,悄悄成為「東方蔓越莓之都」。「國內蔓越莓消費近年增長強勁,市場潛力大。」東北農業大學現代農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郭翔宇說,蔓越莓種植回報非常高,一畝蔓越莓相當於50畝水稻或100畝大豆的收益。
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趙皖平認為,越來越多的海外物產「移居」中國、紮根中國,從「水土不服」到成為「中國新特產」,折射著中國經濟的開放性與韌性,也是中國人民勤勞智慧、堅韌不拔精神特質的體現。
問需於內,「中國胃」也好魚子醬
1991年,臨朐出產的第一批鵝肝悉數出口到了日本,每公斤價格45美元。當時,聖羅捷普通員工每月薪金都買不起一公斤鵝肝。
很長一段時間裏,鵝肝,特別是國產鵝肝,在國內並沒有太多市場。但業內都心知肚明,培育國內市場,讓國內消費者不僅接受鵝肝而且愛上國產鵝肝,鵝肝業的前景將豁然開朗。
有一次,高元良在餐廳點了一份「進口」鵝肝。「我說這絕對是我們產的,而且不是那麽新鮮,生產日期得是半年以上了。他們都不信,最後去確認發現真是這樣。我們300元一公斤賣到香港,那邊換了包裝賣到世界各地,內地餐廳買回來,每公斤價格將近1000元。」
2014年前後,高元良的一天常常這樣度過:走進北上廣深一家高端酒店,找到負責人和酒店大廚,拿出自家公司生產的鵝肝產品,努力說服對方嘗試這種尚屬陌生的食材。
「我向他們介紹鵝肝是世界三大美食之一,有多好吃,有哪些營養,教他們怎麽做。」高元良回憶,「即使免費送,大部份人也不感興趣,只能反復去講、反復請他們試吃。最開始我一個人跑,後來拉了一支隊伍一起跑,這個過程我們花了兩年時間。」
慢慢地,先是幾家星級酒店的選單上出現了鵝肝,接著陸續有酒店主動找到高元良進貨。
對於臨朐另一家鵝肝龍頭企業春冠食品來說,2018年是發展的分水嶺。那年,他們一款新產品熱銷,光稅就繳了68萬元。
這款明星產品叫「紅酒藍莓鵝肝」,是一款熟制鵝肝。當時,這家企業的生鵝肝最高才賣到160元一公斤,紅酒藍莓鵝肝卻能賣到480元一公斤。
在西餐廳,紅酒加鵝肝是經典搭配,為什麽不直接合在一起生產呢?2017年底,春冠食品開始研發紅酒鵝肝。生肝是先煮熟還是先泡酒,如何去腥,如何豐富口感層次,如何實作量產……每一個環節都反復偵錯。
他們跟高檔西餐廳合作,讓消費者免費品嘗,收集消費者的意見。過甜、過鹹、發澀、發苦,香氣被掩蓋、口感不夠細膩……針對這些問題,根據反饋,不斷精進技藝、調整配方,一個一個地破解。
「為了還原紅酒的果香,我們嘗試加入無花果、蘋果等好多水果,最後還是覺得加入藍莓口感好,成品顏色也好。」山東春冠食品總經理馬立君說。
2018年下半年,春冠食品的紅酒藍莓鵝肝上市了,一下子成為熱銷品。
問需於內,臨朐的鵝肝企業紛紛推出了更多自研產品,櫻桃鵝肝、清酒鵝肝、冰激淩鵝肝、金磚鵝肝以及鵝肝滑、鵝肝丸,消費群體也從高端餐飲擴大至家庭餐桌。
「目前產品80%以上是內銷。」高元良說,「2022年初,有匈牙利、法國的廚師團隊過來交流鵝肝加工技術,對我們自主研發的產品很感興趣。」
2024年9月11日,在德國慕尼黑舉行的中國(山東)—德國經貿合作交流會上,馬立君代表山東企業分享臨朐鵝肝的發展歷程,並與德國企業達成合作意向。
眼下,臨朐正加快建設「中國鵝肥肝第一縣」,推動鵝產業向百億級邁進。
輕擡舌尖,彈嫩的魚子頂到口腔上壁,再輕輕用力抵破,瞬間鮮美釋放,彌漫到整個口腔,上千個味蕾一起「跳舞」。一名俄羅斯客戶形容天全魚子醬味道,讓他「回憶起了小時候伏爾加河畔的時光」。
過去5年,天全魚子醬產量增加了40噸。2023年,國內市場銷售同比增長了70%。這是四川潤兆漁業董事長李軍一開始沒想到的,「原來我們‘中國胃’也好這一口」。
根據淘寶釋出的【淘寶隱藏土特產報告】,進口魚子醬平均每克12.9元,而國產魚子醬平均每克僅8.5元,大幅降低了享用門檻。有機構預測,2030年中國魚子醬消費量預計將增長至100噸。
幾年前,一個團隊找到陳榆秀,想給她和雲南澳洲堅果產業拍個影片。指令碼給她起了個新名字,叫「夏威夷果的中國媽媽」。
第二天,雷厲風行的陳榆秀就註冊了品牌「夏果媽媽」,她希望從原料端進軍市場端,讓國產夏果的概念深入消費者心裏,「是雲南夏果,而不是雲南的夏威夷果」。
這種原產澳洲的堅果,因為夏威夷一度是最主要的產地,得到了一個消費者更熟悉的名字——夏威夷果。而截至2023年,雲南澳洲堅果種植面積已位居世界第一。
這幾年,陳榆秀給澳洲堅果改了幾次名,從雲南堅果到雲果,還叫過雲澳達堅果,都不滿意。「索性把‘威夷’和‘澳洲’去掉。」雲南夏果橫空出世,她說,「不要老是迷信國外的堅果,中國也有好產品。」
「以前它就是一個奢侈品,主要的消費市場在歐美已開發國家。」陳榆秀說,當下,國內堅果消費市場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人,更愛堅果而不是炒貨。
為「黏」住更多的堅果消費者,這位「夏果媽媽」已研發出不少中國味道的「爆品」,如雲南小粒咖啡口味、雲南辣椒口味、雲南井鹽口味、雲南牛肝菌口味,「土洋結合」,經常賣斷貨。
富民厚生,「中國新特產」福澤全世界
180個農業優勢特色產業集群、3267個地理標誌登記保護產品、1730個鄉村特色產品,產業鏈帶動1000多萬戶農民就業……中國土特產愈加厚實的「家底」,成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支撐。
從更長時間維度來看,土特產名單中的很多成員,當年都是「新特產」。
「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後不到100年時間,關中的周至縣一帶,就有農民開始種西紅柿了。那個時代沒有先進交通工具,西紅柿到底怎麽傳入中國的,至今是一個謎。」中國農業史專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樊誌民認為,過去往往認為農業民族比較保守,實際上中國人對引入域外作物的態度一直很積極。
著名農史學家石聲漢先生,在其所著【中國農學遺產要略】一書中,用「胡、海、番、洋」四個字,精辟地概括了中國引入植物命名的規律,如胡瓜、胡蔥、胡麻、海棠、海芋、海松、番荔枝、番石榴、番茄、洋蔥、洋芋、洋白菜等。
「域外作物的引進對中國農業發展、社會進步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引進的作物逐漸適應中國的生存環境,並且融入到中國的社會、經濟、文化、科技體系之中,逐漸形成有別於原生地的、具中國特色的新品種。這期間,既是域外作物適應本土的過程,也是本土農業系統接納與包容域外作物的過程。二者殊途同歸,在客觀上都促進了中國農業的自我更新與發展。」樊誌民表示,中國古代對域外作物的引進一直持續不斷,而兩漢、隋唐和宋明三個時期,由於對外開放程度較高,形成了歷史上的三次引種高潮。
這個過程也是相互的。全球眾多人口的主糧——水稻,飲品——茶,都是從中國引種的。
至於當下諸多「中國新特產」,商務部研究院學位委員會委員白明這樣解釋其背後的經濟邏輯:由國外供給啟用國內需求,培育國內市場,而國內市場潛力又讓國內從業者看到了希望,致力於洋特產的本土化,滿足國內需求的同時甚至還會出口海外,對全世界消費者來說都是好事。
秀眉細長、雙眼微閉的頭面映襯下,絕美的半張京劇臉譜擊中人心——這是一款在透明瓶身印有京劇臉譜的伏特加,「來自東方的神秘力量」多維度驚艷世界,除了絕佳品質,中國韻味的設計也俘獲了眾多粉絲。
「1994年左右,我們就開始用專列向國外發貨了,每次都是幾十個車皮。」張啟勝說。
「經過很多國際檢測機構和品評專家的各類測評,我們的伏特加品質可以說達到了國際一流水平。」劉思付很自信。
除了伏特加,中國產的威士忌、白蘭地等,正越來越多出現在全球貨架上。
現在,俄羅斯餐桌上的魚子醬和伏特加,很多都來自中國。
魚子醬不適合長時間的儲藏及運輸,但透過持續提高全鏈條服務水平,現在,天全魚子醬從通關放行到端上海外餐桌,最短只需要3天。
「最近我們自有品牌的魚子醬,被紐約一家高檔餐館使用。」潤兆漁業品牌總監姜嵐介紹,目前公司國內外市場份額占比為6∶4。
沒有最快,只有更快。依托強大物流體系福澤全球的「中國新特產」,還有嬌貴的藍莓。每隔4天,就有2噸雲南藍莓空運杜拜。
一到白露節氣,陳榆秀的成就感總比往常多些——澳洲堅果熟了。
傍晚,村民開著拖拉機從果園回來,打果子用的竹竿尾巴似的耷拉在外面,留下橙色的光暈。
他們把果子拉到合作社收購、脫皮,路上碰到陳榆秀,總要停下來,拉她去家裏吃飯、喝茶。
曾經偷偷砍樹的村民,早已成了她的「鐵桿粉絲」。現在保守估計,堅果種植業每年每畝可以收入5000元以上。最先被陳榆秀說服種堅果的王習寧,十多年前種甘蔗,辛苦一年收入只有一兩萬元,現在的年收入達到兩三百萬,家裏又蓋了一座兩層新樓。
「我這房子,可以說是堅果撐起來的。」他說。
雲南財經大學商學院副院長葉瓊偉說,看似普通的「土特產」,一頭連著中國老百姓的脫貧增收,一頭連著滿足世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澳洲堅果為例,目前國際市場近80%的供給來自中國,消費端的強大需求將會進一步刺激這個產業的良性發展。
同樣,輕輕一盞抹茶,也托起了成千上萬茶農的生計。江口縣壩盤鎮掛扣村村民王軍德,是受益茶農中的一員。當地抹茶產業越做越高端,他的收入也一天比一天高,以前每天七八十元薪金,現在有一百多元。
「引入品種、器材、管理、技術……中國農業對外開放合作的大門是敞開的。」中國農科院農業經濟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劉合光認為,中國地大物博,為全球農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巨大的市場空間。中外合作共贏,暢通國際迴圈,造福的是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