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人缺愛,他最本能的反應,會是無限追求被愛的感覺。 但其實這是一條錯誤的道路,真正能滋養內心空洞的,可能正相反,是去給予愛。
你可能覺得,我生來缺愛,我憑什麽還要付出愛?但如果你的註意力一直放在如何向他人去索取愛來補償自己上面,就會變成一個黑洞。
如果幸運地找到願意付出的人,一開始或許感覺很好,但實際上,你吸收再多也不會滿足,直到吞噬掉周圍的一切。
更糟的是,被愛的感覺還會上癮。所有會上癮的東西有個共性:害怕「斷糧」。這反而會帶來無盡的不安與恐懼。
我想,缺愛的本質,還是在於內心深處確認不到自己的價值。
但如果你只能嘗試透過短暫的被愛行為來證明這個價值,那一旦依賴這種路徑,當外部的反饋消失時,「我值得被愛」的證據也隨之灰飛煙滅。
這是非常危險的,因為我們永遠無法保證他人會永恒的對我們做出示愛行為。
但如果改變路徑, 用「付出愛」來治愈「缺愛」,看似很難,卻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付出的物件,最好是那些值得的、重要的人(至少不該是會傷害你的人)。但即使對陌生人付出後被忽視背叛,也影響不大。
因為這個迴圈裏,他人的反饋已經不重要了。
就算沒有傳達給他人,我們付出的行為和那份真誠,也是切切實實傳達到自己內心的。
每次付出愛,每次對他人施以援手,都會滋養內心,你會打從心裏感受到自己的善意和自己的價值。你看似是對別人在付出,但實際上是對自己書寫證明的過程。
當然了,這個過程有一個前提,就是要自己也情願、舒適。
積累多了,你會明白自己是個具備愛的能力的人。而且這份價值的證據確鑿,完全不依賴外界反饋。
你也會越來越相信,這樣的自己,無論何時,無論到哪兒,都會受人喜愛。因為毫無疑問,一位有能力付出愛的人,肯定是值得被愛的。
不要再在意自己得到什麽,越在意越敏感。應該轉移註意力,去學習愛他人,去學習如何給值得的人適當的付出,如何給予善意——為了填滿自己,向自己證明自己,獲得自我內心真正的承認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