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電影仍需「入海」

2024-12-11心靈

作者|魏妮卡

編輯|李春暉

面對電影大盤的持續低迷,業內外一遍遍叩問「為什麽觀眾不進電影院了」。討論來討論去,原因不外乎三點:一是受短影片內容的沖擊,二是觀眾叠代與審美變化,三是好內容供給量跟不上。癥結找得都大差不差,可又該如何破局呢?

退後一步因循守舊無異於自掘墳墓,可向前一步大膽冒進,如今的形勢誰也擔不起失手的風險。進退兩難的電影人12月南下海南島,穿梭於第六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各大論壇、映後交流之間,豁然發現大家的解題思路想一塊去了。

「走出去」「引進來」「合拍」「協拍」,中國電影集團公司原黨委書記董事長焦宏奮總結了加強國際交流不可忽視的四個層面,也一語道出當下中國電影的破局之法。焦宏奮認為,合拍是未來電影高質素發展、可生存可持續發展一個重要的方式。今年的海南島國際電影節主論壇——中國電影產業創新發展論壇,聚焦的也正是合拍片。

「出海合作」雖然不是什麽新鮮話題,但新形勢下它又被賦予了新的意義。硬糖君早前就註意到,亞洲各國影視圈再次興起合拍潮,特別是日韓影視圈的交流互動明顯增多,抱團取暖趨勢越加明顯。

而對於中國影企,如果說以前的出海合作,是實力雄厚野心勃勃的資本主動出擊、試圖建立全球化的影視帝國。那麽現在的出海合作,則切口更小、更落地踏實、是求生存也是求發展。

合作既能降低成本風險,又能面對一個更廣闊的市場,同時還能引進創作活水刺激本國的消費潛力。這也讓本輪電影「入海」呈現出種種新面貌與新做法。

市場多元化下的合作新契機

這一年,我們討論了很多次「觀眾為什麽不進電影院了」「好萊塢大片為什麽不受青睞了」。但換個角度想,其實不是觀眾不愛看電影了,而是觀眾已經不滿足於現在的單一類別題材。在海影節主論壇上,阿裏影業集團總裁李捷就認為,從今年引進片的狀況來看,觀眾越來越分群化,大家不會趨同看同一類別和題材。

今年的引進片市場明顯有三個特點:一是,賣座影片的國別地區多樣化。二是,題材類別多樣化。

一些引進片的中國票房甚至超過了其本土票房。比如,今年有日本動畫片【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賣了近8億票房,約是日本本土票房的兩倍;泰國溫情片【姥姥的外孫】票房實作了破億,也是遠超其本土票房;正在上映的印度懸疑片【因果報應】不出意外,最終票房也會超過印度本土;中國台灣地區的犯罪片【周處除三害】在內地賣了6億票房,超了本地票房十倍以上。

三是,口碑發酵慢程化。很多影片都是在上映後,隨著口碑的慢慢發酵,才實作票房上的節節升高。可以說,現在的市場環境,反而給了一些好片子機會。

【好東西】上映前,沒有一家數據機構預測該片票房會超過4億。因為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電影只有限定圈層的口碑,很難突圍到大眾層面。但上映後,電影的票房表現卻大大超出業內預期,截至目前已近6億。在這樣的新形勢下,無論是大片、小片,只要質素過硬,足夠有耐心,都有機會收獲意外的回報。

同時,咱也不要拘泥於國內市場,可以積極拓展對外合作的路子,降低制片風險。被圈內人津津樂道的合拍片例子【巨齒鯊】【功夫熊貓】,海外市場的票房都超過國內。即使好萊塢大片在國內票房式微的情況下,【巨齒鯊2】【功夫熊貓4】仍然透過全球其他地區票房實作了盈利。

其實某種程度上來說,串流媒體巨頭Netflix在全球範圍的制作,也是一種「合拍」。美國的模式+別國的內容與廉價勞動力,實作了對內容制作的有效降本,如此就能不斷向世界各地輸出性價比高的內容產品。落腳海南「海萊塢」的短劇出海也是如此,以國內團隊制作+海外演員的模式降低成本,向海外輸出內容產品。

壹同制作的總制片錢重遠也認為,「走出去」不僅僅是取景,更重要是跟當地藝術家與主創交流,一起攜手制作一部電影,講一個耳目一新的故事。從【唐人街探案】與【誤殺】系列部部攀升的票房,就能看出「海外制作」能夠持續帶給國內觀眾新鮮感。近日,網友偶遇王寶強、劉昊然在英國拍攝,【唐人街探案4】又引發了全網熱搜。

吸收國外創作「活水」

硬糖君此前討論了內娛已經「全自動化」的問題,其實從根本上來說,問題出在行業本身的圈層固化。著名導演田羽生就在海南島電影節上直言吐槽現在的電影節日趨同質化,大家都盯著雷佳音、趙麗穎、沈騰、馬麗邀請。電影圈的創作又何嘗不是,總是圍繞著那幾個頭部明星與主創。

然而,一個內容行業不能閉門造車,保持活力需要有鯰魚、有源源不斷的活水。

「活水」可以來自於內部。比如,光線今年財報披露了「321計劃」,宣布選拔培養30個制片人、20個編劇、10個導演。

「鯰魚」也可以來自於外部。海南島國際電影節的海納圓桌對談上,阿裏影業宣布的海納計劃就是聚焦「海歸學子」。李捷認為,國內各大節展體系,為中戲、北電學子提供了很多便利。但對海歸學子們來說,仍有很大挑戰,因為在國內電影圈發展有賴於資源和人脈的支持。

眾所周知「京圈」是個圈,別說海歸進不去,中戲、北電外的學子,也都進不去。海納計劃相當於為海外導演搭建了一個接觸電影圈核心資源的橋梁。該計劃目前上映了兩部作品,分別是張裕笛的【倒倉】、陳小雨的【乘船而去】,後者找到了「鍋姨」劉丹,並助力她拿下了金雞獎女配。

其實海外華裔導演,一直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創作力量。馬來西亞導演柯汶利創作的【默殺】,原本已有一個馬來西亞版本。正因為馬版在上影節展映收獲不錯口碑,才被貓眼看中並換成國內演員班底重拍,最終收獲了13億票房,成為今年的票房黑馬。

【姥姥的外孫】導演帕特·波尼蒂帕特在泰國拍了一個華人社會的親情故事,涉及潮汕地區的送葬文化,引發了國內觀眾的普遍共鳴,豆瓣評分高達8.8分。即使在國內早有盜版資源的情況下,該片國內上映後仍賣了一億多票房。

孔子說「禮失求諸野」。迅速發展的中國不得不將很多文化習俗暫時拋下,外籍華裔導演那裏卻可能保留著更地道的傳統中國味兒。這正是我們如今的大銀幕所缺失的。

其實,批片市場生意最紅火的2018年,許多發行方便已直接參與海外電影的前期投資。比如,恒業在引進【天才槍手】成功後,就參與了泰國電影的投資;賣了4.7億票房的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背後,阿裏影業是其第三出品方。

眾合千澄也正是在批片時代,靠著成功押寶台灣地區的程偉豪導演、靠著程偉豪導演作品的海外收入,平穩渡過了行業低谷期。

出海新形勢

當下中國影視圈的出海與合拍形勢,明顯不同於往年。

去年硬糖君就談過,中劇在亞洲地區的海外數據開始與韓劇分庭抗禮,【偷偷藏不住】的海外社交平台數據整體壓過同期韓劇【黑暗榮耀】。今年,我們又看到了泡泡瑪特在海外市場爆紅,成為泰娛明星的時尚單品。

從泡泡瑪特三季度財報數據來看,其在港澳台及海外業務營收同比增長440%~445%,顯著超過了整體營收增長。泡泡瑪特王寧還透露,團隊預計2024年海外業務收入將超過整個集團2019年的收入,相當於在海外再造一個泡泡瑪特。

從劇集到時尚單品,內娛市場遇冷的時候,海外市場份額與影響力卻逆勢上漲。可以說,中國影視圈迎來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出海好時機。

新形勢下的合拍片,或特許以不再像過去一樣、主要依賴中國市場的自產自銷,而能夠真正將目光投向外部、探索在海外市場盈利的可能。而且政策方面,國家和地方政府也切實提供了一些紅利。比如,本屆海南島電影節遠道而來的法國友人,都在呼籲合拍與制作。前段時間電影局也剛和意大利文化部簽署了電影合作檔。

出海方面,搭乘短影片出海紅利的短劇自然是跑在前列。根據【中國微短劇行業發展白皮書(2024)】顯示,短劇出海的龍頭公司ReelShort今年1-8月份內購收入為7655萬美金,約合人民幣5.35億元。美國、東南亞、日本、南韓是短劇出海的四大市場,日娛圈的人氣男星八木勇征都參與到了短劇的制作中。

長內容的出海,目前大多還是以售賣海外版權為主,或者翻拍國內IP劇的海外版。比如檸萌影業拍了泰版【三十而已】,正在籌備泰版【獵罪圖鑒】。港劇【太陽星辰】算是向前又邁進了一步,制作階段就找到了騰訊影片、Netflix兩大金主,讓【太陽星辰】擁有美劇質感,實作了全球同步播出。

從日韓合拍潮、抱團取暖的情況來看,即使有水土不服的地方,但合拍作品還是存在很大的新鮮感紅利期,數據與討論度均超過了預期。在全球合作的大勢所趨之下,內娛影視圈也得加快腳步。傳聞趙露思已經被泰國資方找上門,有拍中泰合拍劇的可能。硬糖君喜聞樂見出海合作再起潮流,交流碰撞出不一樣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