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處於心理發展的特殊時期,情緒上表現強烈的波動性、反復性、兩極性,繁重的學業壓力和身心的急劇變化常常使他們處於低落、自卑、迷茫、孤獨等情緒體驗中。
許多父母對孩子的情緒變化感到不知所措,習慣性地采取以下幾種做法:
指責:
「你總是這麽消極!這點小事有什麽好沮喪的呀,大家的心情都被你毀了。」
「你為什麽不在學校寫點作業呢?你總是這樣,一點預見性都沒有。」
然而,指責並不利於孩子承擔責任,還有可能導致孩子逐漸壓抑內心情緒,形成「討好型」人格。
回避:
在孩子有些許情緒波動時,安慰TA:
「別擔心,這不是什麽大問題」。
「好了好了,媽媽給你買冰淇淋,吃完就要開心哦。」
回避雖然能臨時消除消極情緒,雖然這通常是出於好意,但卻沒有考慮孩子的感受,也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孩子的情緒問題。
主觀臆斷:
「你的反應也太過度了」
「又來了,明明不算什麽大事,你就開始哭。」
此時,孩子的情緒並沒有消失,只是被強制壓在了心裏。同時,這樣的回應讓孩子意識到父母並不能真正理解自己,可能降低與父母溝通的意願。
研究表明,家庭因素在幼兒的情緒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父母的回應影響兒童的情緒、情緒能力以及情緒調節。每一個情緒背後都代表著一種未被滿足的心理需求。
當孩子出現負面情緒時,身為父母該如何應對呢?
1. 意識到情緒背後的表達
您是否還記得孩子小時候,當您親昵地抱起其他小朋友時,孩子會又哭又鬧,甚至又踢又打。然而,只需要回過頭來關註一下孩子,一個眼神,幾句安慰,他的情緒便會慢慢平復。
那時,孩子的哭鬧,無非是在表達內心渴望得到父母關註的需要。
而隨著孩子的長大,他們的情緒變得更加復雜,甚至復雜到父母無法立即判斷出孩子內心的想法。
孩子的情緒究竟是在向我們表達和呼求什麽呢?
無論我們能否直接辨識出孩子的需求,都應該對其報以理解和尊重。
2. 為孩子提供安全的空間
當我們想要與孩子談論情緒時,首先要在空間上給孩子一種安全感、保密感。
空房間或是無人安靜的角落都是很好的選擇,也可以在散步中「邊走邊聊」,這樣會使孩子在討論問題時感到更自在。同時,在談話期間要盡可能減少幹擾。
比如,避免被室內的電視、音響或其他電子器材分心,避免在孩子說話時做其他不相幹的事情等。
當然,這樣的對話也可以透過電話完成,其關鍵在於雙方所處的環境沒有太多幹擾。
3. 支持孩子情緒的表達
青春期是孩子身心發展半幼稚半成熟的過渡時期,他們還不善於很好地控制和調節自己的情緒。
當孩子出現情緒變化時,讓他們安全地表達出他們的感受很重要。
我們可以透過肯定情緒的出現是正常的、與孩子共情等方式讓他們感到被支持和理解。
比如以下這些簡短的語句: 「我很抱歉發生這種情況」「聽上去真的很傷你」「我明白」「那也會讓我生氣的」 。
4. 探索孩子的內心需求
孩子情緒波動是其心理需求引起的,也為家長認識孩子、孩子認識自己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
身為家長,我們可以透過提出「假設性」問題,來幫助孩子探索自己內心的需求。
一方面,以開放式問題的威脅性較低,能夠增強孩子的溝通意願;
另一方面,「假設性」問題不會讓孩子感覺到被「要求」,為家長留出了提出建議的空間。
比如,當孩子在周日下午因為未完成作業而焦慮時,您可以試著引導他:「 如果這個周末重來一次,你會怎樣安排你的事情?」
5. 用行動表達支持
除了與孩子進行情感上的溝通、用言語來安慰孩子之外,透過一些實際的行動向孩子表達支持也十分重要。
這些行動可以是「拍拍肩膀,讓孩子感受到信任」,也可以是與孩子一起制定計劃,為孩子提供監督與幫助等。
本文介紹的情緒疏導技巧僅供參考,具體套用還需從現實情境出發。
如果孩子情緒問題較嚴重,甚至出現一些極端行為,建議及時帶孩子尋求專業心理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