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決定咨詢效果的不是線上或線下,而是咨詢師水平。
很多咨詢師認為線下咨詢更好,這是基於以前網絡不夠通暢(早期國內咨詢師接受國外體驗和督導那網絡相當卡)、資訊傳輸落後(非言語資訊等滯後導致的感覺細微偏離)、以及咨詢師線上上不夠同頻在場的考量。
事實上,當代線上咨詢完全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且咨詢的安全性(無論是咨詢師還是訪客人身安全)、交通便利性都有極大優勢。資訊互動也基本能達到線下咨詢的80%-90%。
我在咨詢早期也認為線下咨詢效果更好,但後來發現事實並非如此。我在北京從事心理咨詢工作,很多訪客為了趕到線下需要坐車長達1小時以上,有時候是下班帶著疲憊的身體,很難進入咨詢狀態。往返路程平均2小時以上,讓訪客咨詢成本極大增加。
讓我改變的是疫情三年。
這三年,全是線上咨詢,並且線上預約的訪客越來越多,有來自國內的、有來自國外的訪客。線上咨詢效果都不錯。簡單分享一些經驗。
線上咨詢更需要咨詢師的在場感, 保證舒適的環境,良好的網絡有利於提高在場性。我在我的書房中有一處專門做線上咨詢,那是我最安靜放松的地方。有很多書、綠蘿、窗外可以直接看見藍天白雲和晚霞,空氣很清新。
咨詢師的在場感需要專業訓練的,越是能貼近訪客的言語表達,越能帶動訪客的在場感。其中我教學人本技術和精神動力學、自體心理學都需要咨詢師的在場性高,所以大家學完之後會很擅長做線上咨詢。
咨詢師的覺察和同頻、同步跟隨性線上上咨詢中尤為重要 。不在場時,感覺對方說的話是一個點,甚至沒有感覺。但在場高時,會把訪客說的話看做一條線(清晰前後因果邏輯);在場性繼續提升時,會把訪客說的話看做一個面(訪客敘事的背景和情景);最後是感覺到綜合的「體」,這是全身心在場的結果。這樣的咨詢師做線上咨詢完全沒有問題。
但如果是簡單學習一些問題解決範式,這種工作能力不僅僅線上不足,就是線下也是非常受限的。而僅僅透過看書,透過一些知識就去咨詢,則是完全無法勝任咨詢工作的。
做線上咨詢,對咨詢師要求更高 ,越是資訊互動少越需要咨詢師的感受性,也需要咨詢師的評估。一般來說,需要咨詢師對訪客的創傷情結把握更好,不能過急,這有可能導致創傷激發。當然,訪客最終選擇何種咨詢方式還要看自己「對那種方式更有感覺」。
有的訪客長期閉門不出,比如抑郁和休學在家的青少年,透過出門來咨詢,本身就是一個和外界連結的過程,但同時也要考量出門帶來的動力問題,如果短期難以走出來,先透過線上建立聯盟,等具足了一定的心力再線下也是很好的選擇。
未來,線上咨詢將會是一個大趨勢。隨著互聯網和三維技術的更新叠代,心理咨詢師可以在很遠的地方有效工作需要的訪客群體。
2024.1.8 隨筆、 一點心理咨詢經驗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