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為什麽現在不創造新的漢字了?

2024-03-27心靈

不停地為新事物創造新字這件事,古人早就發現是個坑。

現在這個坑裏,還躺著幾萬個早已死掉、廢棄的漢字標本。

號稱迄今收漢字最多的【中華字海】,簡直就是一個超級大墓,8.5萬多個漢字中,目前實際在使用的,大概連零頭都不到。

所以,題主這是還準備往裏跳嗎?

【中華字海】隨便選了一頁,P999,心部,大家看看能認識幾個字

其實在漢語的初期階段,先秦(或更早一點,西周以前)基本上都是一種新事物或一個新現象就造一個單義字,有人統計過,甲骨文和金文當中,單義字占了85%以上。 [1]

大約從秦漢開始,漢語就已經開始從以發展單字為主,轉變為以發展「詞組」為主。

也就是說,「盡量少造新字,努力多合成詞組」,在兩千多年前就這麽幹了,最終形成了漢語「基本字相對較少,而詞匯量相對較大」的局面。

這是漢語的一大優勢啊~

不妨以顏色詞為例,做點簡單說明。

漢代以前,同一種基礎色的不同深淺都會有專門的字來表示,比如「赤」,由淺到深,分別是——

縓,【爾雅·釋器】:「一染謂之縓。」郭璞註:「今之紅也。」
赪,【爾雅·釋器】:「二染謂之赪。」郭璞註:「淺赤。」
纁,【爾雅·釋器】:「三染謂之纁。」【說文】:「淺絳也。」
朱,【詩經·七月】:「我朱孔陽。」毛傳:「朱,深纁也」。
赤,【易·說卦】:「困於赤紱。」鄭玄註:「朱深曰赤。」
絳,【說文】:「大赤也。」

布料每染色一次,出來的顏色都有不同的字對應。

「赤」還比較好理解,最誇張是「白」。

難道白還有深淺之分嗎?

其實,古人是認為不同物體「白」的性質不一樣,比如人長得白和月光的白,就得用不同的字來表示——

皎,【說文】:「月之白也。」
曉, 【說文】:「日之白也。」
皦,【說文】:「玉石之白也。」
晳,【說文】:「人色白也。」
㿥,【說文】:「鳥之白也。」

上面這些還只是基礎色,另外還有間色,也就是兩種顏色混合在一起,這些字就更多了,比如——

緅,青赤色
紺,深青揚赤色
玄,黑而有赤色
緹,丹黃色
缊,赤黃間色
黲,淺青黑色
黝,微青黑色
黤,青黑色
䵋,青黃色
䵌,赤黃色
䵎,黑黃色
黇,白黃(淺黃)色

同樣的情況還發生在「馬」的身上,不同顏色的馬都有自己的專有名詞,比如——

驃,黃偏白色的馬
驪,深黑色馬
騩,淺黑色馬
駽,青黑色馬
骍,赤紅色馬
騮,紅馬黑尾
駱,白馬黑尾
騢,有雜毛的紅馬

還真是沒完沒了……

然後,所有人都發現,這條路根本行不通。

因為,漢語是一個字一個音,字越來越多,同音字也就越來越多,會繞暈。

再說人的腦容量也有限,這麽搞下去,中國人遲早把自己累死,有限的生命都浪費在認字上了。

所以,到了唐代,上面提到那些顏色字(包括顏色馬)大部份都已經廢掉了,人們開始改用字首「定語」的方式來命名顏色。

仍然以「紅色」為例,在唐詩中出現過的「紅」包括——

薄紅、大紅、淡紅、霏紅、粉紅、焦紅、嫩紅、淺紅、深紅、熟紅、微紅、殷紅、鮮紅、桃花紅

甚至還有一些帶感情色彩的紅色組合,比如——

愁紅、惆悵紅、寂寞紅、嬌紅、旖旎紅、慵紅

同樣的,詩人們還創造出——

蕭條綠、愁綠、急綠、慢綠、恨紫、悶翠、生碧(對應熟紅)

你瞧,這麽一來,不僅絲毫不影響詞義的表達,而且因為組字靈活,還能夠產生更多的意境之美,對文字、對文學都大有裨益。

先秦那種玩法註定要被拋棄……

當然,秦漢之後,包括現代,漢語也不是「不創造新的漢字」了,只不過數量越來越少。

我之前答過一個關於「帳號」還是「賬號」的問題,其中「賬」這個字就是唐代以後才產生的。

再比如,國際上新合成的四個化學元素Nh、Mc、Ts、Og,它們的中文命名方案2017年才完成,是四個全新的字,這個問題下已有人提及。

但整體上講,「不停地造新字」這個坑古人已經挖得很大了,就算再造8萬個字出來,我們也記不住啊……

2024.4.12

其它一些語言學相關的回答,有興趣可移步——

參考

  1. ^ 王曉鵬:【甲骨刻辭義位歸納研究】&楊敏:【西周金文詞匯斷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