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第一視角進入風暴中心,是種什麽體驗?

2023-04-10心靈

命運對勇士低語:「你無法抵禦風暴」

勇士低聲回應:「我就是風暴。」

颶風獵人一聽這話跳了出來,拽住勇士的領子咣咣扇了兩個清脆的耳巴子:「哈?就你也敢說自己是風暴?」

台風對沿海居住的普通人來說是一場避之不及的災難。

我作為一個在海邊長大的孩子,對台風的印象就兩個字——恐怖。

記得第一次遭遇台風是在我五歲那年的暑假。

本來好好的和朋友在外面玩著,天突然就黑了。

我剛仰起頭想看看發生了什麽,黃豆大小的雨點就砸到了臉上。

當時的我還沒意識到危險,抹了把眼睛上的雨水就開心地笑了起來。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過在傾盆大雨中行走的經歷。

我之所以笑,是因為當雨滴足夠兇時敲在頭蓋骨上便會發出很清脆的咚咚聲。

這個聲音不是透過耳朵,而是骨頭直接傳遞到腦袋裏,即便捂住耳朵也能聽見。

我覺得這是件特別有趣的事情,就捂著耳朵一邊嘎嘎笑著一邊將這個發現分享給身邊的小朋友們,於是沒一會兒一群小朋友都開始捂著耳朵在那兒嘎嘎笑,笑了一會兒感覺無聊了就開始撒歡般的踩水。

那時的我比男孩子還皮,一邊笑一邊去找那些松動的地磚去踩,那種地磚下面的水用力一跺就會連泥帶沙從縫裏濺起半米多高,崩到別的小朋友身上特別有意思。

就在大家都加入了踩「地雷」大戰的時候,領著我們玩的鄰居大鵬哥哥發現了事情不太對,因為雨只下了十來分鐘,水就已經沒過腳背了。

於是他想帶著我們回家,但是我們正在興頭上,哪會管這些,撒丫子就跑開了。

他脾氣很軟,見我們不聽他的,就擺出生氣的樣子下達了最後通牒說是再給我們五分鐘。

結果沒過兩分鐘我們就跑過去了,倒不是他的話起了作用,主要因為雨突然變大了。我當時甚至看不清五六步外的人影。

不僅是雨,風更是大得離譜,雨都是斜著下,道邊上的樹也都給刮倒了。走在路上感覺呼吸困難,特別難受,怎麽形容呢,大概就是用洗車的噴水槍一直照著臉噴的感覺。

這個雨也沒法走,我們就躲到了附近的亭子裏。

本想等雨停了再走,但是雨一直沒停。氣溫下降的很快,本來都熱得不行,淋完雨再加上風一吹,一個個都開始縮著發抖。

大鵬哥當機立斷趁著雨小些帶著我們往回跑。

幸好是跑了,後來連著下了幾天的特大暴雨,要是一直待在那兒指不定出什麽事兒。

回去的路上都沒碰見什麽人,不過也是,下那麽大雨誰還擱外面待著。

要經過一條火車道下面的路,就半拉點的功夫裏面積了差不多半米深的水。

聽著不深對吧,但別忘了當時我才五歲,身高剛滿一米,而且一群人裏我還不是最矮的。

最終身高也只有一米五的大鵬哥決定抱著我們一個一個的趟過去。

雖然有點慢,但還是挺順利的。

就在我前面還剩一個的時候前面他倆摔了一跤,那雨水混的很,跌倒的瞬間人就消失了。

我當時直接嚇懵了,幸好很快大鵬哥就站起來了,摸索了沒一會兒就把冉冉妹妹撈起來了,雙臂架在冉冉腋窩下面箍著她挪到了對面。

整個過程也就十多秒吧?

但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在大自然面前真的太弱小了。

回家之後病了兩天才回過神,從那以後我就養成了看天氣預報的習慣,並且纏著父親去學了遊泳。

聽說嶗山那邊還造成了山洪,好幾個人不幸遇難。

而這段可怕的經歷只不過是被強弩之末的八號台風「桃芝」 [1] 擦了個邊。我記得很清楚那天是建軍節,後來查了資料發現在前一天「桃芝」就已經減弱為了強熱帶風暴,在青島登陸的時候差不多已經衰減到了熱帶風暴,並於接下來的兩天內逐漸衰退至溫帶氣旋,最終在黃海消散。

真正的風暴中心遠比我體驗的要可怕的多。

作為一個遇見台風就老老實實呆在家裏的人,我原本以為這輩子也不可能用第一視角看到風暴中心的模樣。

直到我前年刷到了一條穿越颶風眼的影片,這才知道世界上居然還存在著喜歡追逐風暴的冒險家。

這群將追逐風暴作為愛好的人被稱為追風者 [2]

紀錄片【追風人】中的喬希·莫格曼和團隊就是典型的代表,看完之後裏面掀掉屋頂、吹翻汽車的景象讓我從此看到「龍卷風摧毀停車場」這個梗再也笑不出來了。

那個場面真的是非常嚇人,我想阿福是有認真給自己的招式取名字的 [3]

國內也有數量不少的追風者,基本都是個人愛好者,印象裏只有經常台風肆虐的台灣省有組織過一次「追風計劃」 [4]

我一開始納悶兒咱們國家地勢西高東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陸地面積的67%,再加上第一島鏈 [5] 的阻擋,台風應該不會太多,為啥會有那麽多追風者。

不過納悶歸納悶也沒細想,直到有一天,我看了一個關於治黃河水的電視劇,覺得有趣就找了幾本這方面的書來看,在看到【現代洪水風險管理】裏面的一句話時我楞住了:

從1990年起,洪水造成的年均損失約為中國本地生產總值的1.5%,同期幹旱造成的年均經濟損失為本地生產總值的1%, 中國大陸平均每年遭遇7次台風

去查了一下才發現,地球每年平均有80個熱帶氣旋生成,每年西北太平洋生成的熱帶氣旋占全球約三分之一。

而中國沿岸居然是全球最多熱帶氣旋登陸的地方 [6] [7] ,怪不得有那麽多的追風者。

除了這些業余愛好者,還有極少數穿越風暴收集氣象數據的專業人士。

他們有一個聽起來就相當炸裂的名字——颶風獵人 [8]

颶風是蒲福氏風級 [9] 中的最高等級,以此來命名聽起來有點狂,但當了解之後,就會發現他們確實有這個實力和資格配得上這個名字。

尼克(Nick Underwood)是一名隸屬NOAA [10] 的現役颶風獵人。

他的日常生活是與雷霆相伴在翻騰的雲海中穿梭,進入風暴中心對他和隊友們可以算得上是稀松平常。

去年9月28日,在颶風伊恩(Hurricane Ian) [11] 即將登陸的前夕,他和隊友們接到了一個任務通知。他們需要在颶風伊恩登陸佛羅裏達前飛入颶風伊恩的風眼 [12] ,為國家颶風中心 [13] 的氣象學家們收集寶貴的第一手數據。

此時的他們還不知道,颶風伊恩將會被成為有記錄以來登陸美國本土的第五強颶風,造成數百萬人停電,上百人死亡的慘狀。以至於世界氣象組織(WMO)颶風委員從大西洋熱帶氣旋名稱的輪換名單中除名以紀念此災難。

接到任務後,他們乘坐Kermit氣象偵察機從密西西比州比洛克西(Biloxi)的基斯勒空軍基地(Keesler Air Force Base)起飛,經過數小時飛行,飛機很快來到了颶風當中。

他們想要到達的風眼是整個颶風氣壓最低的位置,說起來相對平靜,但是想要到達那裏就必須穿過整個台風最猛烈的風眼墻 [14]

環繞在風眼周圍的風眼墻是氣旋中天氣最惡劣的地方,當時的伊恩颶風已經達到了可怕的4級,只差一點就會成為最高的五級颶風。

起初亂流只是輕微抖動,隨著飛機越來越靠近風眼墻的環型對流雨帶,機身便抖的越來越厲害。

漆黑的雲層中能夠照明的只有不停閃爍怒吼著的雷暴,不僅如此雨勢更是大的驚人,雷達只能看到一小片區域,風壓也愈來愈大。

在穿過眼墻的那十多分鐘裏,整個機身如同狂風巨浪中的一葉孤舟猛烈地搖晃起來。

可這時的尼克絲毫沒有慌亂,作為一個颶風獵人他拿出了相機開始錄制影片。下面這個就是他拍的穿越過程中機艙內堪比恐怖片的第一視角片段,這個影片在小藍鳥獲得了140w的播放。

穿越颶風伊恩,顛簸到模糊~ https://www.zhihu.com/video/1629435614742155264

影片中除了猛烈的抖動和窗外兇殘的雷暴你可以很輕易地發現每個人的臉上都掛著笑容,但很顯然美國空軍第53氣象偵察中隊的飛行員鄧恩(Kendall Dunn)少校和他們的感覺可能不太一樣。

「我們被震撼了!」飛行員鄧恩後來在采訪中這樣說道:「這架飛機基本上在某一時刻失控了。我們用最大動力,試圖獲得速度。我們基本上是在俯沖。真是一團糟。這是作為飛行員可能遇到的最糟糕的事情。」

不過最終他們還是成功的到達了風眼,裏面的景象十分令人震撼,風眼壁不停閃爍的雷暴將風眼內照耀得宛若白晝。

「在過去的六年裏,我經歷過風暴中。這次的航班是我經歷過的最糟糕的一次。我從未見過如此多的閃電。這就是台風眼。你可以看到它的弧度。你要明白這可是在晚上。燈光來自閃!電!」——by尼克

進入風眼後他們沒有立即離開,而是在風暴中盤旋了一段時間部署好 UAS [15] 才開始返航,這次飛行總共持續了九個多小時,給颶風中心帶回了大量的即時數據。

放一點點颶風獵人的日常:

日常穿越,能見度極低全靠儀器 https://www.zhihu.com/video/1629434727760306176 第一視角進入風暴中心-佛羅倫斯 https://www.zhihu.com/video/1629417356039544832

啰嗦兩句,說實話,其實我知道這些的原因是大前年逛小藍鳥的時候刷到了。本來我對這方面沒什麽興趣,奈何小哥長得是真心好看,沒忍住就多了解了一點點。

這麽醜的藍制服都能hold住,不想關註一下麽?

後來覺得颶風也挺有意思,就去淺淺的了解了些相關知識。

因為我不是相關的專業人士甚至算不上愛好者,所以這不是一篇嚴謹的科普文,只是個小故事,如果有哪裏說的不對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參考

  1. ^ 台風桃芝(英語:Typhoon Toraji,國際編號:0108,聯合台風警報中心:11W,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Isang)為2001年太平洋台風季第八個被命名的風暴,先後造成台灣與中國大陸沿海嚴重經濟損失與傷亡。「桃芝」(도라지,亦稱道拉基)一名由北韓提供,即桔梗花,一種生於北韓深山中的花,常在人不察覺時盛開,可食用及藥用。
  2. ^ 追風(英語:Storm chasing)廣泛定義為無論出於個人好奇、探險行動、科學研究、或報導新聞等動機,而追逐惡劣天氣並加以攝影或錄制的行動,通常追逐風暴的人則會被稱作「追風者」(Storm chaser)追風除了帶有一部份對於科學資料搜集的追求外,同時也包含了一種對於自然災害的迷戀心態。最早追風行動主要自1950年代的美國中西部開始,其中當時除了該地有著密集的道路網絡外同時也有低成本的油料得以供應,這使得追風人得以駕駛的一般的車輛由遠至近觀察風暴的演變。 而隨著追風的風潮逐漸於世界各地興起後,這些由些由氣象學家、記者、攝影師與業余愛好者等氣候研究員所擁有的配備也更為精良。雖然絕大部份的追風行動是指追逐龍卷風,但也有人是追逐著下擊暴流或者雷暴並期望著積雨雲能創造出大範圍地閃電和冰雹景觀。
  3. ^ 確切地說是成龍歷險記的編輯有好好給阿福的招式起名字。
  4. ^ 台灣氣象局與台灣大學等研究單位租用漢翔工業的ASTRA飛機進行「侵台台風之飛機偵察及投落送觀測實驗」(Dropwindsonde Observation for Typhoon Surveillance near the TAiwan Region (DOTSTAR))的簡稱。
  5. ^ 第一島鏈是指東亞的海岸線往東向太平洋島嶼北起日本群島、琉球群島、中接台灣,南接菲律賓、大巽他群島至紐西蘭的鏈形島嶼帶之間的廣泛海域。
  6. ^ 由1985年至2005年期間生成的所有熱帶氣旋路徑圖。國際日期變更線以西北太平洋生成了最多的熱帶氣旋;而南美洲東西兩岸(東南太平洋及南大西洋)則幾乎完全沒有熱帶氣旋活動 https://picx.zhimg.com/80/v2-38923f6dc00223372e439c91a860133e_720w.png
  7. ^ 還有就是台灣居然不是中國遭遇台風最多的省,遭遇次數最多的居然是廣州。
  8. ^ 颶風獵人是指飛入熱帶氣旋執行氣象偵察任務的美國空軍預備役司令部氣象偵察第53中隊與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局的飛機機組空勤人員。
  9. ^ 蒲福氏風級(英語:Beaufort scale或Beaufort wind force scale,又名蒲福風級、蒲氏風級)是英國人法蘭西斯·蒲福(Francis Beaufort)於1805年根據風對地面物體或海面的影響程度而定出的風力等級。按強弱,將風力劃為「0」至「12」,共13個等級,即目前世界氣象組織所建議的分級。後來到1950年代,隨著人類的測風儀器持續發展進步,使量度到自然界的風實際上可以大大地超出了12級,於是就把風級擴充套件到17級,即共18個等級。不過,世界氣象組織航海氣象服務手冊采用的分級只是0至12級,擴充套件的13至17級並非建議分級。附風力與等級關系圖: https://picx.zhimg.com/80/v2-42a55b8ce6b6a48a6cf3b3edeb5b8660_720w.png
  10. ^ 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局(英語: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縮寫NOAA, /ˈnoʊ.ə/;也簡稱國家海洋與氣象局、國家海洋大氣局)是隸屬於美國商務部的科技部門,主要關註地球的大氣和海洋變化,提供對災害天氣的預警,提供海圖和空圖,管理對海洋和沿海資源的利用和保護,研究如何改善對環境的了解和防護。
  11. ^ 2022年9月下旬一場大型致命且破壞性的五級大西洋颶風,在古巴西部和美國東南部造成嚴重破壞。
  12. ^ 風眼是強烈熱帶氣旋中心天氣情況相對平靜的區域,通常呈圓形,直徑大多在30到65千米之間風眼中擁有整個氣旋的最低氣壓,可比風暴外的氣壓低15%。
  13. ^ 國家颶風中心(英語: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縮寫作 NHC)是一個美國國家氣象局負責天氣預報的部門。
  14. ^ 風眼墻是環繞台風中心的雲,也稱「眼墻」。在風眼處,風比較平靜,但是風眼邊緣,卻是風暴強度最強的地方,此即為「風眼墻」。風眼墻在風眼周圍的區域,包圍著風眼呈圓桶狀,為台風「風眼」四周的環狀雲區域,這裏的風最快最強,對流非常強烈,是熱帶氣旋風力最強的地方。
  15. ^ 無人駕駛航空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