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第一學歷歧視:清北研究生,也救不了普本出身?

2024-12-04心靈

日前,教育部印發【關於做好2025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要求嚴格落實校園招聘「三嚴禁」,其中包括嚴禁釋出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樣的招聘資訊。

即便規定如此,針對畢業生的院校、專業、性別等各方面的歧視還是在實際中上演。其中,「第一學歷」向來都是招聘中隱形的選人標準,「985名校碩士因本科普通被企業婉拒」一度成為社會熱議的話題。在這樣的求職「潛規則」面前,不夠優異的第一學歷,像是人生中難以擦去的一處汙點、無法撕下的標簽。

第一學歷意味著什麽?它到底為何如此重要?又有多少中國人,困在第一學歷裏?

985研究生,

救不了雙非 本科?

一些受困於簡歷關的求職者戲稱,只要本科是雙非、二本或大專,就等於在找工作時留下了「案底」。

擠在2025屆畢業大軍裏的子堯,秋招一路坎坷。子堯研究生就讀於上海一所985院校工商管理專業,本科則是上海一所雙非高校。她仔細算過,今年秋招一共投了200多家企業、近400個崗位,但最終透過簡歷關的只有15個。

她去社交媒體上搜尋其他人的面試經驗,發現有些人實習經歷和時長都不如自己,但還是拿到了自己拿不到的offer。

子堯統計了秋招期間的投遞情況和進度。(圖/受訪者提供)

「剛開始申請時我還蠻悠閑的,覺得985碩士的學歷應該比較夠用;但是過了兩三周之後毫無水花,我開始有點慌了。」參加秋招之前,子堯從來沒有覺得第一學歷是雙非本科會是一種困擾,但在秋招的幾個月裏,她經常問身邊的人,「你覺得我比別人差在哪裏?」

和許多學生一樣,子堯把985大學研究生學歷當成是一次學歷增值、逆風翻盤的機會。子堯的高考分數可以選擇就讀北京的211高校,但是因為向往上海的生活,所以她選擇了上海一所雙非院校。

子堯沒想到,當年這一聽從內心的選擇,會在幾年之後對就業造成如此巨大的影響。

(圖/【中國合夥人】)

「當時家裏人告訴我,你的本科學歷很重要,一定要選個211或者985。當時我不懂,現在秋招的時候,才感覺到第一學歷不太夠用。」子堯統計過,只要拿到了面試機會,基本上都會推進到終面。

她由此反推,自己的面試表現應該沒有太大的硬傷。之所以沒有拿到面試資格,大概都是因為測評和簡歷不透過。

(圖/【重新開機人生】)

「我有一個本碩211,但實踐經歷沒我豐富的朋友拿到了比亞迪的offer。」子堯說,這位朋友在投遞校招申請之後,接到了比亞迪打來的電話,確認她在校招求職,隨後就發了錄取郵件。

與此同時,子堯沒有透過比亞迪公司的簡歷關。

「我非常震驚,原來一通電話就可以拿到工作。我這邊每一次面試至少要三十分鐘,每一個公司至少要推進三四輪面試,最後還有可能不給我offer。」子堯感慨,「原來第一學歷有這麽關鍵的作用」。

一通電話敲定下來的工作機會,在許多人石沈大海的簡歷面前,顯得輕而易舉。

(圖/【鳴龍少年】)

在眾多呼籲摒棄第一學歷歧視的呼聲之外,也有另一種觀點:如果找工作的時候,985、211的學生沒有學歷優勢,那他們一直以來付出的努力意義在哪呢?

「不好意思, 我還 有比你更優秀的人可以挑選」

在國產面試模擬遊戲【感謝你的投遞】中,玩家扮演一名初級面試官,挑選符合標準的應屆生簡歷。

公司規定,一些特定崗位只招收某所頂級大學的畢業生,但在回絕時不能用學歷為理由淘汰落選者,只能籠統地以「你的教育背景不符合我們的要求」的話術回復對方。

遊戲靈感源於現實,但現實世界比遊戲更加高效,也更殘酷。

遊戲中的企業只招收某所大學的畢業生,但又不能以這個名義拒絕應聘者。(圖/凍檸茶工作室)

鐘景浩在一所大型國企做了六年HR。他說,企業在釋出校園招聘資訊時絕對不會出現「非985、211、全日制不要」的字眼,「但在公司內部還是有相應的評判標準」。

兩位接受采訪的HR都表示,帶有儲備性質的核心管理崗、軟件研發、演算法研發等崗位等,會對求職者的本科學歷有更高的要求。

鐘景浩說,在人力招聘後台有一套篩選方式,只要設定篩選條件,就可以一鍵篩選簡歷,將非985、211院校的簡歷排除在外。

像子堯這樣的簡歷,有很大的可能性根本不會在面試官視線之內出現。

(圖/【跳槽的魔王大人】)

提到有應聘者即便是985研究生畢業,但仍會因為本科出身不好被卡簡歷的情況,鐘景浩猜測,這在競爭比較激烈的知名企業或熱門崗位上很常見,看似簡單粗暴的篩選是很有必要的:「普通中小企業去校園招聘時,收到三五百份簡歷就算多了,但是很多知名企業的簡歷量是以萬為單位計量的。」

以鐘景浩所在的企業為例,他們每年校園招聘都會收到幾萬份崗位申請。在他看來,所謂的「第一學歷歧視」,站在企業的角度,只是一種必要的篩選而已:「我只能用這種篩選方式先挑幾百份出來,最後發幾十份offer出去。」

(圖/【X!又是星期一】)

同樣從事HR工作的Peter坦言,從企業招聘的角度看,「第一學歷優先」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他認為,近幾年的就業市場屬於賣方市場,和以前相比人才飽和度更高。在崗位有限的情況下,「企業一定會優中選優」。

「第一學歷」的鄙視鏈,本質上是優秀的企業和崗位稀缺,而人才供給遠遠大於需求的矛盾所造成的。

(圖/【寬松世代又如何】)

Peter認為,本科院校除了體現一個人的學習能力,雙一流院校的師資力量、學術氛圍、課外活動等也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學生的眼界思維和思想深度,好的第一學歷是學生綜合素質的保障。

和透過讀研「重生」的雙非本科生及大專生相比,在HR眼中,本碩同是優秀院校畢業生會更加穩定。

(圖/【X!又是星期一】)

「雖然985、211學校裏可能還是有5%—10%的人能力不佳,但是剩下90%—95%的人綜合素質仍是很好的。與之相對的,雙非院校裏也會有優秀得足以媲美985院校的同學,但是它的占比更少。對企業來說,意味著我要篩選更多簡歷、組織更多面試才能完成招聘。」鐘景浩說,「可能那些同學認為自己已經很優秀了,事實也的確如此。 但是不好意思,我還有比你更優秀的人可以挑選。」

沒人想玩,

但人人必須參與的生存遊戲

對名次的執念,在各個維度上互相比較,無休止的競爭與被分類,貫穿著每一個中國人的成長過程。

不間斷的大小考、依據成績決定獎懲的各種制度,甚至是藏著玄機的座位安排,這套依據成績、分數、學校來確定價值、劃分層次的系統,不斷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學生的思維。

根據2025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會議預計,2025屆高校畢業生規模將達到1222萬人,同比增加43萬人。

在龐大的數碼面前,「學歷歧視」成為一個無聲的篩選入口,同樣是一種綿延數十年的思維慣性。

(圖/【山花爛漫時】)

「一考定終身」的本科學歷背後,從來不只和努力有關。從家庭背景到教育條件,從地域競爭到優惠政策,每一個因素都會對一個人最終的高考成績和去向產生影響。

同樣是高考,不同省份之間在人口基數、高校資源分配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以河南省和北京市為例,河南省2024年的高考報名人數占全國高考人數的10%,達到了136萬人,而北京市只有6.72萬人參加考試;而在高校分布情況上,北京擁有8所985院校和26所211院校,河南只有鄭州大學一所211大學。

(圖/紀錄片【高考】)

在環境面前,努力或特許以改變命運,但付出的競爭代價也更大。北京錄取分數最低的211院校北京工業大學的最低錄取分數線為585分,對標省內位次為13610名,上線率為24.33%。對河南考生來說,24.33%的211錄取率,是一個難以想象的數據。

教育和文化上的區隔,橫亙在不同省份、不同條件的學生之間。出生於河南、河北、廣東、山東等高考大省的考生被動選擇「地獄模式」。

(圖/紀錄片【高考】)

而關於「第一學歷」的爭論,似乎從來都是一個立場決定觀點的議題。

對於子堯這樣的雙非本科、研究生985或211院校的畢業生來說,第一學歷是他們想要透過讀研去覆蓋的過往,他們需要與過去的挫敗達成和解。對於本科便錄取至雙一流大學的人而言,只有守住這一套旁人斥之為「優績主義」的本科鄙視鏈,才能在競爭激烈的招聘大軍中保留自己的優勢。對於企業招聘者來說,以最少的時間和精力篩選出水平穩定、優異的候選者,才是他們的經濟原則和第一要義。

主觀上,人們都想不去玩這套遊戲;現實中,又必須順應各自的處境,投身於這場漫長的遊戲之中。

(圖/【你是星期幾出生的】)

今年11月至12月期間,2025屆高校畢業生「秋季校園招聘月」系列活動計劃舉辦各類線上線下專場招聘活動40余場,提供就業崗位300余萬個。

秋招是職場長跑的起點。900多萬畢業生正從這裏出發,穿過冬寒,向人生的開春奔去。

編輯 詹騰宇

校對 遇見

營運 鹿子芮

題圖 【X!又是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