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想到一座日軍遺留的炮樓,竟成了一家人溫暖的港灣?
更讓人驚嘆的是,這座炮樓的墻壁厚達72厘米,連鉆頭都無法輕易穿透。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鐵疙瘩",卻見證了孫家五代人的悲歡離合。
要問為什麽裝個暖氣都要折騰十年?且聽我慢慢道來,這裏頭有著最動人的家族故事。
秋風蕭瑟枯葉紛飛,孫從孝站在這座即將告別的炮樓前,眼神裏滿是不舍。
請用您發財的金手指,點贊走一走,暴富到永久,上點關註下點贊,不想暴富很難
這個曾經被人嫌棄的"大疙瘩",如今在他眼中連每一道裂痕都顯得格外珍貴。
他輕輕撫摸著粗糙的墻面,仿佛在觸摸一位老朋友的皺紋,每一道溝壑裏都藏著數不清的回憶。
這不禁讓他想起了年少時的光景,那會兒他還是個頑皮的小子,總喜歡在炮樓的台階上跑上跑下。
誰能想到這座戰爭年代遺留下來的建築,竟成了他們家的"救命稻草"。
那是上世紀60年代,他們一大家子像沙丁魚罐頭似的,擠在一間小屋裏過日子。
連個轉身的地方都沒有,晚上睡覺都得輪著翻身,生怕碰到了別人。
父親在電力廠幹活,好不容易等來了分房的機會,卻只剩下這座無人問津的炮樓。
當時街坊鄰居都說:"這破炮樓,誰愛住誰住。"
可他爸卻樂呵呵地說:"這炮樓多好啊,墻厚實、地方大,比咱那個小屋強多了!"
就這麽著全家拎包入住了,雖說條件簡陋了點,但總算有了自己的"家"。
夏天的炮樓就像個天然的"蒸籠",熱得直冒汗;冬天又成了"冰窖",冷得直打哆嗦。
但這絲毫不影響全家人的好心情,反而讓這個特殊的"家"充滿了歡聲笑語。
每到傍晚炮樓下就成了孩子們的遊樂場,跳房子、丟手絹、捉迷藏,玩得不亦樂乎。
樓上的大人們就站在窗前,看著孩子們打打鬧鬧,臉上都掛著幸福的笑容。
轉眼間在這座炮樓裏嬉戲打鬧的孩子們都長大成人了。
孫從孝從當年那個爬高上低的頑童,也變成了要為生活打拼的大小夥。
看著自己的弟弟妹妹都到了談婚論嫁的年紀,他總想著得給大家騰出更多的空間。
別看這炮樓看起來不起眼,但他可是把三層樓的格局琢磨了好一陣子。
憑著一股子鉆研勁兒,他硬是把這個"大塊頭"改造成了一個溫馨的小窩。
每一層都被他巧妙地隔開,就連樓梯間都被他利用得明明白白。
當年結婚的時候,媳婦還擔心住在炮樓裏會不會不習慣。
沒想到住進來後,反倒覺得這裏特別有"煙火氣"。
炮樓裏住的人越來越多,上有老下有小熱鬧得像個小型"聯合國"。
雖說公共廁所是個老大難問題,但孫從孝從不嫌麻煩。
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是把廁所打掃得幹幹凈凈,弄得比自家客廳還整齊。
日子就這樣有聲有色地過著,可冬天取暖的問題卻成了最大的"攔路虎"。
九十年代末城裏開始統一安裝暖氣,輪到他們家的時候可把安裝工人給難住了。
誰見過這麽厚的墻啊?整整72厘米連最硬的鉆頭都啃不動。
眼瞅著周圍鄰居家都暖烘烘的,而他們家還得靠著煤爐子"抗寒"。
每到深夜孫從孝都會偷偷起來給爐子加煤,生怕家裏人被凍著。
冬天最難熬的就是上廁所,得穿得跟個"粽子"似的,裹得嚴嚴實實才敢出門。
家裏的老人經常感慨:"這要是能通上暖氣就好了。"
看著父母年紀越來越大,孫從孝心裏更是著急,他暗暗發誓:一定要想辦法把暖氣裝上。
這一場與"寒冷"的戰鬥,就這麽悄無聲息地打響了。
為了這場"暖氣保衛戰",孫從孝可沒少費腦筋。
白天幹完活回來,他就圍著炮樓轉悠,上上下下地檢查每一處墻面。
一天他正在樓頂踱步,突然被什麽東西絆了一下。
仔細一看原來是幾個凹凸不平的彈孔,還是當年日軍留下的"銘印"。
就在那一瞬間他腦子裏靈光一閃:"這彈孔,說不定能派上大用場!"
他找來工人師傅,指著這些彈孔說:"咱們能不能從這兒開啟缺口?"
師傅一開始直搖頭:"你這想法夠新鮮,不過也夠冒險。"
但孫從孝不死心,他拿著圖紙反復研究,甚至自己動手開始實驗。
第一次嘗試失敗了,彈孔周圍的墻體太過堅硬。
第二次又碰了壁,管道的角度對不上。
但他就是不信這個邪,大家都說他"犟驢脾氣上來了"。
就這樣一次次嘗試,一次次失敗一次次重來。
鄰居們都覺得他是在"白費勁",勸他幹脆買個大點的電暖器得了。
可孫從孝卻說:"這炮樓陪伴了咱這麽多年,總不能讓它永遠'受凍'吧?"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第N次嘗試時他們終於找到了突破口。
從彈孔入手再一點點擴大範圍,像螞蟻啃骨頭一樣,慢慢地打通了管道。
這一忙活就是整整十年,期間換了好幾茬安裝師傅。
每一次有進展孫從孝都高興得像個孩子,連做夢都在笑。
終於在一個寒冬,暖氣片裏傳來了"咕嚕咕嚕"的聲響。
當第一股暖流湧進炮樓的那一刻,孫從孝激動得老淚縱橫。
他摸著墻面感慨道:"這老夥計終於暖和起來了。"
如今當年那個"冰冷的鐵疙瘩"已經成了全家人心中最暖的港灣。
炮樓裏的每一塊磚、每一寸土,都鐫刻著五代人的歡聲笑語。
雖然家人們都陸續搬進了寬敞明亮的新房子,但這座老炮樓依然是他們魂牽夢縈的地方。
每逢節假日孫家人還是喜歡回到這裏聚會,仿佛只有在這裏,才能找到最真實的"家"的味道。
站在炮樓前孫從孝總愛跟年輕人講述那些年的故事。
講到動情處他會指著那些暖氣管道說:"看到沒,這可是咱們家的'戰利品'啊!"
那道72厘米的厚墻,見證了一個普通家庭的堅持和智慧。
如今的炮樓早已不是當年那個冰冷的軍事設施。
它更像是一本厚重的家庭相簿,記錄著幾代人的奮鬥與溫情。
在這裏每一個角落都藏著故事,每一道裂縫都訴說著歲月。
這不僅是一座建築,更是一個家族的精神地標。
有人說這炮樓又冷又硬,但在孫家人眼裏,它就是最柔軟的存在。
就像那句老話說的:"家是什麽?家就是你哭的時候,有人給你遞紙巾的地方。"
而這座炮樓就是孫家五代人最溫暖的依靠。
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