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下旬的一個工作日早上,從天津市靜海區驅車前往河北省保定市淶水縣東水峪村,全程近三小時、需途經兩段高速公路,沿途暢通無阻,天也藍得澄澈。而在幾年前,這裏哪怕到夏天也難見到太陽,高速常因霧霾嚴重封路。
到達東水峪村已近中午,放眼望去屋舍儼然,村民們正忙碌著午飯,飯菜香味不時飄到街上,煙囪裏卻不見炊煙。第一財經記者註意到,每戶院墻外都安有一個燃氣表,用架空在院墻上、口徑不足成年人手腕粗細的低壓管道相連線,源頭起於村口的一個中壓調壓箱,終端延伸至每戶屋內。
保定市淶水縣東水峪村村口
這些變化只是全國「藍天保衛戰」的一個縮影。2017年,全國兩會正式提出此一概念,其中「氣代煤」「電代煤」清潔取暖就是核心舉措之一,要求當年完成300萬戶以上替代。同年,河北省政府召開氣代煤工作排程會議,明確了相關工作標準和時間節點等要求。至今,河北省近1100萬戶已實作氣代煤采暖。
然而,國內天然氣定價機制扭曲,氣代煤專案又存在冬夏用氣量差異大、營運成本偏高等特殊性,往往導致落實氣代煤的燃氣企業終端銷售價格低於上遊購氣成本,企業現金流緊張,長期面臨經營壓力。也因此,每到冬季,大力推行氣代煤的華北區域「農村燃氣供應緊張
」問題屢受關註。
「雙碳」目標下,國內清潔采暖工作仍在推進,怎樣保障燃氣企業參與氣代煤專案的積極性,如何推動氣代煤專案可持續執行?今冬華北地區氣代煤使用者如何溫暖過冬,地方政府和燃氣公司采取了哪些措施?第一財經記者近日來到天津市靜海區、河北省保定市淶水縣等地,深入氣代煤村莊、農戶家中,從當地最大的營運企業的氣代煤專案中找到一些答案。
氣代煤這八年
11月以來,華北地區的平均氣溫已顯著下滑。在部份市區還在進行管道壓力檢測、準備集中供暖之際,氣代煤區域的使用者已早早實作取暖自由。
「年紀大受不住涼,快一個月前我就開(壁掛爐)了,早晚調下溫度就行。」靜海區靜海鎮新泰裏社區村民曹女士指向廚房角落處一個懸掛著的白色燃氣壁掛爐,這是她家院內大小房屋近120平米的供暖源。
壁掛爐
曹女士家在2018年被劃入氣代煤範圍,據彼時負責該專案的中國燃氣(00384.HK)工作人員介紹,壁掛爐正處於之前煤爐所在的位置,除了從戶外將燃氣管道引入戶內、連線壁掛爐之外,其他從上水、回水、出水,再到連線暖氣片的整體采暖設施基本無需改造,整體工藝較為簡單。
在大氣汙染防治攻堅戰的大背景下,2017年國家環保部印發【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年大氣汙染防治工作方案】,將京津冀大氣汙染傳輸通道「2+26」城市列為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規劃首批實施範圍,北方農村「煤改氣」自此展開。
龐大的改造專案背後需要地方政府和企業的大量投入。以靜海區為例,該地對於居民氣代煤的政策是,從燃氣表向戶內部份的管網工程建設,按照每戶2800元給予財政補貼,不足部份由燃氣企業承擔;從燃氣表向外的接警點到調壓箱,再到市政中壓管道、高壓管道、天然氣調壓場站、氣化站等資產由企業投資建設。至於壁掛爐等戶內取暖設施購置安裝部份,則由地方政府招標並給予6200元/戶的購置安裝補貼,整個過程居民無需負擔改造成本。
中國燃氣是全國推動「煤改氣」力度最大的企業,華北是公司氣代煤業務投資最大的區域。據中國燃氣華北區域相關負責人介紹,公司華北區域覆蓋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四個省市,現已開發超過450萬戶農村氣代煤使用者,占當地氣代煤使用者總量比重約四成,總投資額超過500億元。其中,中國燃氣在靜海區累計建成燃氣管網1996公裏,覆蓋8個鎮街,為9.5萬余戶農村居民供氣;淶水縣作為公司在華北實施氣代煤的首個縣區,現已投資近4億元,建設管道1657公裏,通氣點火近4.3萬戶。
中國燃氣天然氣場站
氣代煤日常執行費用也有財政補貼。按照天津市居民冬季清潔取暖相關通知,2024-2025采暖期不執行階梯氣價,同時給予1.2元/立方米補貼,補貼上限為1000方,由市、區財政按4:6比例負擔。按天津市居民氣價2.7元/方計算,氣代煤使用者燒一方氣僅需1.5元。
「一年能省下1000多塊錢。」曹女士稱,煤改氣前,她家每年冬天都要花3000多元采購約兩噸半的散煤取暖,不僅需要半夜起床添煤,早上還要鏟煤灰,家中灰塵大,還總有一股揮之不去的煤爐味。氣代煤後,算上補貼,曹女士家一年燒氣費用大概2000多元,冬季室溫通常能保持在23度以上。
經濟賬難算
「現在同行對氣代煤都避之不及了。」華北地區一家大型燃氣企業總經理袁立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公司從事氣代煤的初衷是農村地區冬季采暖需求大,用氣量堪比小微商業使用者,前景可觀。但他沒料到的是,隨著2019年門站價格(即上下遊交接天然氣所有權時的價格)上漲,實施氣代煤的企業面臨價格倒掛壓力。「3塊錢進的,2塊8賣出,還有一大堆成本攤在那兒,真快撐不住了。」
燃氣公司氣代煤專案倒掛經營的背後
,反映的是國內天然氣價格「計劃」與「市場」雙軌制的天然矛盾,以及上下遊企業、終端使用者之間復雜難解的利益平衡。
中國天然氣上遊采購價格和終端銷售價格均呈現政府管制和市場化定價雙軌制特征。在上遊,根據2020年【中央定價目錄】,國產陸上氣和2014年底前投產的進口管道氣門站價由政府管制,反映到氣源方定價方案中,即為管制氣部份,氣價較低,最多較基準門站價格上浮20%,一般優先保障民生用;而海上氣、頁巖氣、液化天然氣(LNG)、直供使用者、2015年投產的進口管道氣等門站價由市場形成,是上遊定價合約中「非管制氣」主要來源,價格往往偏高,定價由上下遊企業自行談判。
作為服務於農村居民清潔取暖的氣代煤專案,從2017年推行至今,卻鮮少從上遊獲得充裕的管制氣(或稱低價氣)資源。多名華北區域燃氣公司負責人表示,公司在與上遊氣源單位簽訂年度供應合約時,氣代煤專案長期存在居民氣量無法足額簽訂的問題,缺口部份需要采購非管制氣資源(或稱高價氣源)用於保障居民采暖。上遊氣源方還要求企業執行照付不議、先消費高價氣原則,即買方要按照合約約定的最低購買量支付費用,哪怕其實際用氣量少於合約量,且在向下遊供氣時要先消耗高價氣。「這導致燃氣企業在組織氣源分配和制定分月計劃時,難以決策,不利於保供調節,也會增加企業營運成本。」袁立表示。
與此同時,由於農村地區使用者跨度大、地域範圍廣,氣代煤具有管網設施投入大、營運服務成本高的現實情況,農村氣代煤使用者單位配氣成本遠高於城市燃氣使用者。
「氣代煤自啟動以來就沒有進行嚴格意義上的成本監審,往年主要參照城市燃氣0.63元/方的配氣價格執行。但是從投資和管理成本看,二者差距很大。」保定市一家燃氣企業負責人鄭南舉例稱,保定市城區一棟有4個單元、每單元13層、每層4戶的板樓,只需要幾根立管便可給全樓上下200多戶通氣,戶均配氣管網約1.5米左右;而同樣規模的農村地區,每戶房前房後則需鋪設30-50米的配氣管網,疊加人工、維護、折舊等費用,配氣成本高達1.3元/方左右。
燃氣公司搶險人員排查安全隱患
並且不同於城市燃氣炊事熱水的需求,氣代煤還承擔冬季采暖任務。鄭南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公司冬夏用氣峰谷差可達10:1,冬天需供氣3000萬方/天,而夏天僅300萬方/天,由於公司服務的工商業使用者較少,不少設施在夏季處於閑置狀態,投資回報率較低。
然而,上遊成本壓力難以傳導至終端銷售環節。中國天然氣終端銷售價格亦實行價格雙軌制,居民和非居民用氣分開定價,通常居民用氣價格按階梯制定價,普遍偏低且一般較少調價。
由此導致在2021年至2023年期間,全球天然氣價格大漲的黑天鵝事件發生後,燃氣企業在氣代煤專案中的風險集中爆發,河北、山東、山西等北方氣代煤重點區域先後多次出現冬季停氣限氣、惜售限購事件。雖然相關斷供區域在當地政府協調下得以及時復供,但氣價倒掛等深層次問題始終困擾燃氣企業。
2023年6月,廊坊市政府將居民用天然氣終端銷售第一檔價格由2.55元/方調整到2.93元/方,並稱在不計算其他營運成本上升基礎上,該市2023-2024年度僅購銷氣價便倒掛0.45元/方以上。另據河北省統計,2022年全省居民用氣價格購銷倒掛由每方0.9元上升到1.1元,倒掛金額約95億元,由此導致2022-2023年取暖期河北省涉及11個市73個縣出現惜售限供、停氣限氣等問題。當年河北省各級財政累計落實補貼資金29.8億元用於緩解燃氣企業經營壓力。
「無論從讓老百姓清潔取暖的初衷,日常營運及成本,還是與上遊商討的合約情況看,氣代煤專案都具有不同於城市燃氣的特殊性。」袁立認為,特殊的專案也要有特殊政策和頂層設計予以支持。
保定氣代煤「自救」樣本
保證居民用氣穩定供應成為包括河北省在內的各地政府每年采暖季最重要的工作之一。隨著11月下旬首場寒潮來襲,中國北部地區多地氣溫驟降12攝氏度以上。為保障今年采暖季煤改氣使用者安全平穩過冬,華北地區各級政府和相關燃氣企業簽訂了相關保供協定,在資源落實、應急儲備、資金保障方面壓實各方責任。
在資源保障方面,中國燃氣華北區域經營管理中心執行總經理趙宏崗介紹,根據采暖季預測用氣量數據,公司華北區域11家經管集團已與上遊氣源單位簽訂超過23.5億方天然氣資源,實作采暖季靜態合約氣量全覆蓋。河北省保定市發改委副主任張宇也介紹稱,今冬全市落實氣量18.8億方,增量資源5000萬方,能充足保障居民生產生活用氣。
考慮到極端天氣發生的可能性,華北地區屬地政府和企業還加強了天然氣資源應急儲備。「氣溫每降低一攝氏度,公司每天在華北地區就要多供應330萬方天然氣。」趙宏崗表示,為保障這330萬方應急儲備,公司提前準備了煤層氣、LNG等調峰資源,應對極端惡劣天氣下用氣激增可能帶來的臨時氣量短缺。保定市政府也與河北燃氣簽訂代儲協定,落實市縣兩級政府儲備近4000萬方/年,滿足日均五天用氣量的應急儲備要求。
不過從經營層面看,今年氣代煤專案仍面臨倒掛壓力。據袁立透露,結合華北區域專案公司與上遊氣源單位簽訂的供氣合約量、價情況,以及日韓天然氣JKM價格指數和LNG現貨價格來看,不算配氣成本前提下,預計今冬農村氣代煤專案仍將存在約0.1元/方的直接購銷氣價倒掛。
「保定市氣代煤實施區域廣、居民使用者多,屬地政府需做好政策保障。」張宇介紹道,面對近幾年氣價高位執行、企業經營困難的實際情況,保定市政府落實兜底責任,連續三年出台燃氣企業農村氣代煤居民用氣價格補貼政策,對企業購銷倒掛進行補貼,並與燃氣企業簽訂氣代煤相關保供協定,透過協定形式明確政企雙方的保供責任。
保定市在河北省內率先簽訂上述保供協定,此一機制隨後在多個氣代煤所在地區落地生花。趙宏崗介紹,截至11月22日,中國燃氣旗下華北地區相關氣代煤燃氣企業已經與河北省79個縣區政府簽訂了81份保供協定,與山西省相關地方政府簽訂了11份,與天津市相關區縣政府簽訂了3份,共計95份長效保供協定,域內保供協定簽訂率超過97%。
據了解,這些保供協定明確了政企雙方在氣代煤專案供應保障中各自應承擔的責任。具體內容包括雙方約定屬地政府對企業購銷氣價倒掛進行補貼,補貼款按雙方約定時間節點分批落實到位,同時約定屬地政府進行優質氣源協調、推動氣價聯動疏導企業購氣和營運成本;燃氣企業則需承擔氣源穩定、安全營運等責任。
張宇表示,所謂保供協定,實際上是一種互信機制,以此壓實各方責任,即燃氣企業在獲得氣代煤區域特許經營權後,要落實好保供的主體責任,讓群眾對冬季取暖無意見;而屬地政府亦要履行好兜底責任,使燃氣企業能夠獲得必要的支持、實作可持續營運,確保冬季保供不出問題。
不過,鄭南也指出,「氣代煤專案中,上遊掌握資源,體現在終端就是價格問題。如果單靠地方政府,這種長期的兜底補貼也不可持續。」他認為,天然氣上下遊價格聯動才是治本之策
,這樣能有效降低氣價倒掛程度和政府資金補貼壓力。鄭南還建議,將國家管制氣優先用於農村氣代煤的居民用氣需求,打破原有管制氣分配格局。以此降低燃氣企業綜合采購成本,實作氣代煤專案可持續發展。
「國家近兩年也在加大管制氣資源的供給比例。幾年前我們廊坊市氣代煤專案的管制氣資源只占30%,現在氣源方中國石油能給到65%左右。」袁立稱,這使得公司綜合采購成本和政府給到的氣價倒掛補貼均有所降低。
(應受訪者要求,本文袁立、鄭南均為化名)
(本文來自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