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你有沒有時常感覺生活正在逐漸失控,人到中年,我們的控制力是如何一步步遺失的?

2021-06-16心靈

生活中我們是不是時常有失控的感覺?總覺得外界的人和事都偏離了自己所能控制的軌域。自己明明想要控制情緒,卻總是控制不了;大道理懂了一大堆,卻遲遲不願意改變,控制不了自己的懶惰;想要創業賺錢,工作升職加薪,卻偏偏事與願違;希望孩子能學習成績出色,能聽自己的話,但現實卻總是和自己唱反調。從內到外,我們都無法掌控自己的人生,久而久之,要麽時常憤怒,要麽時常抑郁。

我們的控制力一般分為兩種,其一是向內的控制,通常稱之為自控力,其二是向外的控制,也就是對外的掌控感。我們常常會狹隘地認為控制就是對外的控制,其實不然,一個人真正的控制力,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來源於對自己的控制,在此基礎之上,因為我們同外界的連結,關系的構建,也需要一些對外的控制,這種控制只要有一種基本的掌控感就可以了,不需要太過,而且一定是要建立在能夠控制自己之上。

我們說一個人控制力的缺失真正的問題在於自控力的缺乏和對於外界掌控感的過度追求,也就是說,所謂的控制力缺失,正好將一個人的控制力搞反了。一個人健全的控制力應該是有自控力,並對於外界有基本的掌控感即可。

在最近閱讀的【自驅型成長】這本書中,我似乎找到了一些一個人逐漸控制力缺失的答案。

一個人健康的自尊人格體系由兩個關鍵要素構建,一個是安全感,一個是價值感。一個人的控制力通常構建在這兩個要素之上。如果一個人安全感缺乏,他通常會有追求對外界掌控感的執念;如果一個人價值感低下,他一般自控能力也會比較差。

如果在戀愛關系中,另一半對你說,他覺得你缺乏安全感,那你千萬不要自責,安全感這個東西從來都是來源於自己的內在感知,而不取決於外在的客觀條件。如果自身不從心理根源找原因,在思維和行動上做出改變,即使所謂的物質生活再滿足,那這個人也依然會過得惶惶不可終日。

同理那些常常大道理懂了一大堆,卻難以行動的人,本質上是自己的內心缺乏安全感,他們無法面對未知可能的不確定性對於自己心理的沖擊,他們需要是安全感,而安全感意味著只能呆在舒適區,只會有語言的安慰,而不會產生任何實質行動。他們需要透過掌控周圍的人和事來獲得自己的那一份可憐的安全感。

我們會發現一些終其一生都不願意改變的人,在家庭中卻有著極強的控制欲,尤其對於另外一半。不要責備他們,他們並不是真的想控制誰,那些被控制的身邊最親近的人就如同置身於大海中能抓住的浮板一樣,他們內心需要的不過是控制給自己帶來的安全感而已。

為什麽很多人想自律,也總是把自律掛在嘴邊,實際行動卻總是南轅北轍,為什麽很多人到了中年,就變得不修邊幅,頭發花白,身材走樣,衣著散亂,神色暗淡。即使想改變,但卻往往堅持不下來,這些人常常被斥之為沒有毅力。

怎麽才能自律,樊登老師在一次讀書訪談中一語道破天機,只有自尊高的人才可能自律,那些自我價值感低的人,是很難自律的,即使短期會有改變,長期依然故我。一個人想要長效改變真正的動力來自於自己的內驅力,換句通俗點話說,一個人只有發自內心覺得自己好,自己優秀,自己才會有改變的動力,才不會放任自己墮落下去,反之,一個自己都不認可自己的人,是很難有自律的意願和驅動力的。

一個人的自控力從何而來,從自我價值認可中來。想要打造自己的自控力,光靠克制,約束肯定不夠,必須要重塑自己的自我價值認知,當你有了遠大的理想抱負,有了在成長過程中,對於自我價值的不斷肯定,那漸漸地,透過這種正向迴圈,一個人的自控力慢慢就生成了。

最後,回到問題的原點,我們的自控力又是如何一步步遺失的,大部份源於我們童年時代的成長環境,原生家庭的養育直接決定了一個人成年後安全感和價值感的認知,當然也決定了一個人控制力。

在原生家庭裏,缺乏愛與關註,在你力量還不夠強大的時候,父母沒有給予適時的幫助,會導致一個人成年後安全感缺失。父母喜歡責罵,時常使用貶低性的語言,缺少鼓勵,肯定,會使得一個人容易形成低自尊,也就是自我價值感低下。而那些喜歡包辦一切,越俎代庖的父母則會使得自己的孩子缺少無論是對於自身,還是對於外界,鍛煉自己控制力的機會。我們找到原因的目的不是為了責怪自己的原生家庭,而是為了更好地認知到我們失去控制力的真正成因,幫助我們能從根源上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同時,如果到了中年,我們在教育自己的下一代,則一定要避免再犯類似的錯誤,使得我們的下一代仍然在懵懂無知的痛苦輪回中掙紮。

一個人控制力的缺失來自於我們的安全感和價值感,同樣,安全感和價值感也會反作用於我們對於自身的控制力,兩者到了成年,尤其是中年之後,形成了相互作用的關系,懂得了這層關系之後,如果你希望能恢復自己的控制力,那就從安全感和價值感這兩個人生要素做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