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美國學精神分析的占比不到10%,精神分析被認為是非科學,為何中國大部份心理咨詢師治療還是做精神分析呢?

2021-11-15心靈

首先說明一下,在學院當中,很多定義為學院派的咨詢老師,大多數是以認知行為療法為主。而「江湖派」的社會咨詢師主體以精神分析為主。這是目前分布的一個大體情況。

第二,精神分析以目前的理論體系看,屬於敘事風格的咨詢,這也是之所以不科學的原因,因為自從弗洛伊德奠定了精神分析的理論體系以後,雖然流派的各個有威望的大師提出了很多對理論的改進,但是基於心理學的相關研究成果的實踐是有限的,還有很多內容是基於個體的認識的。敘事本身對於咨詢目的的出發點也和科學邏輯框架下的評價方式和標準有差異。

第三,認知行為療法本身對咨詢目的和咨詢標準的評價是一套相對量化的標準,操作方式也基於很多心理學已獲得的研究成果,相對來說對心理學整體的研究和理論體系的學習深度較高,學習過程是不易的,相關知識轉化成操作方式也需要很多思考和實踐。

第四,咨詢師這個職業是一個緩解情緒改善認知的職業,作為一個職業來說,首要功能是賺錢,那麽對於大多數從事這一職業的從業者來說,哪一個更容易上手就顯而易見了。

最後,在國外的心理咨詢或者心理治療是有非常嚴格的職業規範和稽核培訓標準的,而中國心理咨詢行業,2017年取消了心理咨詢師的從業資格證考試以後,連資格都沒有了,更別提嚴格稽核了,在此基礎上,接受一套嚴格基礎訓練的體系好上手還是接受一個透過敘事訓練就可以上手的區別是顯而易見的。

這裏需要說明的是,做精神分析的不等同於不專業,但我個人遇到的有很多是不專業的,尤其是社會上的精神分析咨詢師。當然,做認知行為療法的也有專業程度不夠的,但是培訓體系的起始已經拉開了很多差距。

補充一點說明:對於精神分析師來說,由於沒有一個明確的心理幹預標準,因此比起類似於認知行為療法的幹預來說有極大的話語權,這種情況下可以促使來訪者不斷的持續的咨詢,同時在敘事層面的操作上,「精神分析師」左右咨詢導向變得很容易,裏面坑有多深就不言而喻了。

精神分析師雖然不都是不專業的從業者,但架不住搞這個的量大,來訪者大部份也處於認知能力不足或不協調階段,督導師收一波督導費,精分師長期掛著幾位來訪者,美其名曰「跟了自己多少年」,等同於形成了一個穩固的飯票體系,誰都可以算得清這個利益關系。

換做有操作指標的咨詢流派,就需要根據指標進行操作,也很少出現咨訪關系持續數年的,生存基礎比起精神分析師來說也著實差一些,不靠著醫院學校等單位很難獨立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