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老屋拆遷,奶奶給叔四套房,只給我爸10萬,叔叔半夜悄悄找來了

2024-11-13心靈

爺爺奶奶有兩個孩子,一個是我父親,一個是小叔。

父親不是爺爺奶奶親生的,可以說是個孤兒。

據說,是爺爺去玉米地幹活時撿到的,當時已是傍晚,奶奶回家做晚飯,爺爺打算掰完最後一分地的玉米,幹完這些就算秋收結束了。

爺爺吃力的拉著一大車玉米,走到一小處山坡時,聽見一陣陣微弱的聲音,當時以為是野貓野狗,沒在意。

直到走到跟前,才聽清是個嬰兒哭聲!

爺爺趕緊走上前一看,果真是個嬰兒穿著單薄的衣裳,躺在玉米桿上,秋天的夜裏也有些冷,嬰兒凍的哇哇大哭。

爺爺脫下衣服把嬰兒包起來,嘀咕著:「這是哪家狠心的父母把孩子扔在這荒郊野外,看來沒給這孩子留條活路啊,萬一遇到狼之類的給叼走了,不敢想啊!」

等回到家時,奶奶看到爺爺抱個嬰兒回來,開啟一看驚呼:「咋還是個男孩呀!該不會是有什麽疾病?這年頭見過丟女孩的,沒見過扔男孩的!咱還是送走吧,萬一有疾病,咱也養不活!」

爺爺不肯,說孩子來了就是和咱有緣分,再說了咱倆結婚這幾年一直要不上孩子,或許是老天安排的呢!不管了,咱先養著吧!

就這樣,父親在爺爺奶奶的照顧下長大,雖然又黑又瘦,但是沒什麽毛病。

父親從小乖巧懂事,從來不和同齡人打架,放學就回來幫奶奶做家務活,餵豬,割草幹農活。

直到父親8歲那年,奶奶懷上了小叔子,奶奶是高齡產婦,幹不了家務活,那時候家裏家外都是父親撐著,爺爺一直在面給別人蓋房子掙錢補貼家用。

父親雖然年紀小,每天天不亮,父親就起床,先是做好早飯,然後去學校上課。放學後,他總是第一個沖出校門,急匆匆地趕回家,因為他知道家裏還有很多事情等著他去做。

小叔是個精力充沛的孩子,經常哭鬧不止,父親為了讓奶奶能多休息一會兒,常常背著小叔在堂屋裏來回走動,輕聲哼唱著搖籃曲,直到小叔安靜下來,慢慢入睡。

小叔從小就古靈精怪,嘴巴像抹了蜜似的,經常逗得爺爺奶奶開懷大笑。

奶奶也從那時候偏心,家裏有什麽好吃的都是緊著小叔吃,有一次爺爺奶奶外出幹活,小叔肚子餓,偷吃了藏在櫃頂上的罐頭,父親就喝了幾口罐頭水,剩下的都是小叔吃了。

奶奶不分青紅皂白用鞋底狠狠抽父親背,父親就是忍著疼痛默不作聲。

父親從小成績好,他上初三那幾年是班裏前幾名,考上了縣裏重點高中,小叔子剛讀一年級,但是他從奶奶嘴裏知道家裏只能供一個人讀書時,他主動退學了,盡管內心很遺憾,他也沒反抗什麽。

父親退學後,就和爺爺一起,扛起了沈重的工具,穿梭在周邊的村落,為別人蓋房子。

每一天,他都要在烈日下或寒風中勞作,汗水和著泥土,一磚一瓦地壘起別人的房子。

他的雙手,因為長時間握著鐵鍬和磚塊,起滿了厚重的繭子。年紀輕輕,看起來特別滄桑。

在父親20歲那年,爺爺一個不小心從彈板上掉下來,摔傷了腰從此不能再幹重活,家裏的負擔都壓在父親身上。

小叔子心疼父親太苦,偷偷輟學回來幫忙幹活,被父親知道後直接發怒:「家裏的事不用你管,你要是覺得對不起我,就給我好好讀書,只有你出息了,才對得起這麽多年的付出!」

轉眼間,父親已經22歲了,早已到了娶妻生子的年齡,爺爺奶奶著急呀,可父親這麽多年掙得錢都給小叔上學用了,加上爺爺奶奶身體不好,常年吃藥,入不敷出啊!

隔壁嬸子知道父親老實厚道,就把娘家侄女介紹給父親,母親長得五大三粗,又黑在農村算是剩女了,但是她善良啊,不但沒要彩禮,還內建一些嫁妝和爺爺奶奶擠在一個屋檐下。

母親的到來,把家裏打理的井井有條,不僅照顧年邁的爺爺奶奶,還攬包了家裏那些農活,父親在外面幹活更加有勁了,每天回來能吃上母親做的熱乎飯菜,晚上還有人暖被窩。

我出生後,小叔考上了大學,大學期間都是靠自己勤工儉學攢的學費,所以沒再要父親一分錢。

父母手上攢了些積蓄,打算再蓋兩間房子這樣就不用擠在一個不足20平的小房子了。

奶奶知道後,就拿出1000塊錢給父親說:「你是家裏的老大,既然要蓋房子就多蓋兩間,以後你弟弟要是回來結婚,也有個住的地方,怕到時候我們年齡大了,也沒那個能力了!」

1000塊錢指定是不夠的,但是父親性格老實也沒在多說什麽。只是母親心裏不高興了:「我知道你是個好大哥,對弟弟和這個家付出了很多。但是,咱們也得想想咱們的小家啊。」

父親嘆了口氣:「我知道你心裏不舒服,但我是家裏的長子,小叔子能讀書有出息,我打心眼裏高興, 他目前剛工作也沒什麽積蓄,咱倆就吃點苦先把房子蓋了吧!」

母親說:「我明白,但是咱們辛辛苦苦攢的錢,還變賣了我帶來的嫁妝,都是為了咱們這個家過得更好。現在要蓋房子,原本只打算蓋兩間,現在又多蓋兩間,媽給的這1000塊,遠遠不夠啊。」

父親狠狠吸了口旱煙,沒再說話...

為了省錢,母親和父親每日早早就起來地裏取泥土,再裝胚子,裝好晾幹後又拉倒燒窯的地方,當時特別辛苦。

燒好磚後,蓋房子就算是完成了半,爺爺腰傷恢復後,就每天幫著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幫著砌磚,去山上拉木材回來,做屋梁。

因為那個年代建房材料緊缺,購買不容易啊,泥工,木工,幹活一天人工錢8元,留午飯,還得加一包飛馬牌香煙。

父母熬了多少個日日夜夜,總算把房子建好了,我們終於住進了新家。

父母把東邊最好的兩間房留給了爺爺奶奶,說是陽光充足又寬敞。

母親知道奶奶牙口不好,每次都會做好白面饅頭第一鍋總會先端去奶奶家,有啥好吃的也是惦記著奶奶。

父母在孝順這塊,在村裏是與目共睹的。

在我初三那年的秋天,天空下著毛毛細雨,爺爺半夜來敲門,說奶奶突然嘔吐不止還抽搐,那時候父親跟著建築工頭去了外地幹活,一時半會回不來,小叔因工作需要去了外省。

是母親拉著架子車,在漆黑的夜裏深一腳淺一腳送奶奶去醫院看病,在醫院陪護了半個月,端屎端尿伺候著。

母親總說,自己做這一切只為了讓父親在外地安心工作賺錢,還說每個人都會老的,孝順父母是每個人應該做的。

然而,現實被打臉了。

不管父母如何孝順,奶奶心裏總是向著小叔。

去年,村裏修路高鐵要經過我們村,家裏蓋的那六間房被征收了,賠了四套房和 10萬現金, 爺爺奶奶趁著父母不在家的功夫,偷偷把房子全部過戶給小叔,把十萬塊留給父親。

父親也惱了,站在奶奶面前,臉色鐵青,聲音因為憤怒而微微顫抖:「媽,這是怎麽回事?我們辛辛苦苦蓋的房子,怎麽就全成了誌華(小叔)的了?」

奶奶坐在炕上,手裏拿著拐杖,眼神有些躲閃,但語氣卻堅定:「你弟弟有出息,現在在城裏工作,壓力也大,又有兩個兒子要養。你們不是還有地方住嗎?再說了,你一直都是家裏的頂梁柱,這點事就別計較了。」

父親深吸了一口氣,努力壓制著內心的怒火:「媽,我不是計較,但這不公平。這些年,我為這個家付出了多少,您不是不知道。弟弟讀書,我退學去幹活;弟弟結婚,我蓋房子;現在,連我們的房子也……」

奶奶打斷了父親的話,聲音提高了幾分:「你這孩子,怎麽就這麽不懂事呢?你小叔子現在有難處,你當大哥的,不應該幫襯著點嗎?再說了,你不是還有個女兒嗎?將來嫁出去了,要那麽多房子幹什麽?」

父親聽到這話,心中的怒火再也壓抑不住,他大聲說道:「媽,您怎麽能這麽說?難道女兒就不是您的孫女嗎?她將來也需要一個家啊!而且,這不僅僅是房子的問題,這是對我們這麽多年付出的不尊重!」

奶奶的臉色也變得難看,她冷冷地說道:「你這是在怪我嗎?我辛辛苦苦把你養大,你現在翅膀硬了,就敢這麽跟我說話了?」

父親搖了搖頭,聲音中帶著一絲悲哀:「媽,我不是怪您,我只是想要一個公平。這些年,我從來沒有抱怨過,但是這次,我真的無法接受。」

奶奶沈默了一會兒,發怒道:「 你別忘了,當初蓋這房子我也出錢了 ,事情已經這樣了,你再怎麽鬧也沒用。誌華那邊我也交代好了,他會給你們一些補償的。」

父親看著奶奶,心中的怒火漸漸平息,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深深的無力感。他知道,無論他再怎麽爭辯,也無法改變這個事實。

他轉身,默默地走出了房間,留下奶奶一個人在炕上,眼神中透露出復雜的情緒,說:「 媽,這麽多年為了照顧你們,我們沒有外出賺錢,導致現在算村裏過得最差的了,既然您這樣偏心,那就別怪我狠心,您去找誌華養老吧,從今以後就沒有你這個媽!

母親看到父親出來,急忙迎了上去,關切地問:「怎麽樣?媽怎麽說?」

父親搖了搖頭,沒有說話,只是緊緊地握住了母親的手。母親看著父親的表情,心中也明白了幾分,她輕輕地嘆了口氣,然後堅定地說:「沒事的,咱們一家人在一起,只要肯吃苦什麽困難都能過去的!」

那天晚上,父母房間的燈一直亮著,商量著去外地打工,我也沒有睡意。

誰料想,一個星期後的晚上小叔子突然回來了,母親看見是小叔,也沒給個好臉色。

小叔也顧不得那麽多了,直接問:「嫂子,事情我已經知道了,咱們進屋說!」

父親看見小叔回來,也沈著臉不高興:「以後爸媽養老就別找我了,你今天把他們接走吧!」

小叔說:「哥,爸媽糊塗!我不能糊塗啊,這麽多年你為家裏的付出我有目共睹,我這次回來就是和你分房子,咱倆一人兩套房,今天就去過戶,咱倆兄弟情不能因為這些鬧得不愉快,在我心裏你永遠是我最親的大哥,沒有你就沒有我現在的成就!」

父親有點不可置信地說:「你分給我,萬一被父母知道,怎麽辦呢!到時候又得數落我了!」

小叔說:「你就把心放在肚子裏吧,這是咱倆兄弟的事,我這次偷偷回來他們不知道,他們老糊塗了,我不能裝糊塗!」

父親也拿出10萬要分給小叔一半,小叔說什麽也不肯收。

父母依舊盡心盡力照顧爺爺奶奶,直到爺爺奶奶去世,他們也不知道小叔給父親分房的事情。

我們一家搬去城裏後,和小叔家關系更好了,小叔介紹父母去他朋友那裏學習鹵菜,在城裏買下一家鹵菜店讓父母經營,兩家的日子過越紅火。

奶奶的偏心讓父親受盡委屈,好在叔叔明理,把房子歸還。雖然沒有血緣關系,但兄弟情這這一刻盡顯,父母偏心雖然傷人,可兄弟間的理解和包容更珍貴,此事也提醒大家,莫讓偏心釀家庭悲劇,親情當以真心相待,互相體諒,方能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