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廳裏相對擺放著兩組家具。一組來自法國巴黎,一組來自中國上海。屏風上描繪著「巴黎全景」,以獨特的空間透視呈現「光之城」的全貌:埃菲爾鐵塔、凱旋門、鐘樓駝俠、榮軍院、協和廣場、盧浮宮等地標建築,皆參照現實位置布局。另一邊的家具,乍一看是中國傳統風格,簡潔明朗,仔細看有很多精巧的裝飾,例如,小方桌下面有小輪,軟坐餐椅靠背上有幾何形紋飾,墻上的小窗也是幾何形狀的彩色玻璃鑲嵌。
這兩組家具擁有同樣的風格:Art Deco(裝飾藝術)。
1925年,巴黎裝飾藝術與現代工業世界博覽會舉行,誕生了Art Deco(裝飾藝術)風格。1927年,上海就有Art Deco的建築拔地而起。在藝術史和設計史中,我們往往用Art Deco來指代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傳遍世界且涉及建築、室內設計、家具、時尚織物、電影、出版等各藝術領城的一股美學風潮。「Art Deco在全球流行也就十幾年時間,但它塑造了上海的城市個性。」藝術家丁乙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
中法建交六十周年、Art Deco裝飾藝術風格誕生100周年之際,國家級人文藝術專案「ART SHANGHAI 歐洲國家珍藏展」以「Art Deco裝飾藝術運動」牽引起中法兩國文化藝術與城市文脈的世紀淵源,呈現「摩登:交錯的世界」展覽。展覽於2024年11月8日至2025年2月16日在上海外灘源壹號舉行。
展覽匯集了法國國家家具管理館、巴黎市立時尚博物館加列拉宮、法國電影資料館,以及珠寶世家卡地亞、梵克雅寶的世紀典藏;藝術家丁乙過往二十年的上海Art Deco收藏,旗袍與紡織面料專家龔建培的Art Deco紋樣旗袍珍藏等。
「當年法國巴黎呈現的風格,在摩登的上海也會同時呈現,當時我們在精神、情感方面是平等的,因此才能夠有更多的交流。」「ART SHANGHAI 歐洲國家珍藏展」專案發起人郁為琦告訴第一財經記者,「Art Deco傳達的是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向往,這也是我們做這個展覽的原因。」
風格的誕生
1925年的巴黎國際裝飾藝術與現代工業博覽會,呼喚著一個新世界的到來。
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爭夢魘已經過去,婦女地位開始提升,休閑旅遊日益大眾化,交通系統飛速發展,摩天大樓拔地而起,社會整體洋溢著樂觀情緒。另一方面,在機械化的時代,日新月異、價格實惠的家用器具大批次生產出來,新技術大大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素,報紙雜誌等平面媒體的發展,使人們對世界的認識也發生了很大變化。
在此背景下誕生的Art Deco,滿足了人們追求歡愉的情緒需求,又融入了機械化時代的特性,成為一種極具現代性的優雅風格。與此同時,歐洲對於東亞藝術尤其是中國藝術的欽慕,在一戰之後並未因對「現代」的追尋而消弭,再度盛極一時成為Art Deco裝飾藝術運動中極為顯要的師法之源。
在展覽中,我們會看到當時的法國裝飾藝術家,如何運用來自東方的技法與材質,描摹出關於東方想象的豐饒盛景——在一件屏風上,漆藝藝術家讓·杜南描繪了幾何化的茂密叢林,其中隱匿著東方靈獸、珍禽、草木、果實、花卉,構成一幅充滿異域風情的夢幻圖景,引領觀者展開對於美好伊甸的聯想,進而撫慰人們戰後飽受創傷的心靈。
上海摩登
Art Deco的時代,全球化初露端倪,這種裝飾藝術風格,吸收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作為養料,也很快傳遍全球,在很多城市紮根。
丁乙剛開始對Art Deco感興趣的時候,這方面的資料很少,後來,倫敦維多利亞和艾拔博物館舉辦了一個全球Art Deco的展覽,他得到了一本畫冊,裏面有一個關於上海的篇章,他才得知,上海是全球Art Deco風格非常重要的一個板塊。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在整個亞洲,涉及Art Deco風格的主要有三個國家的城市,上海、東京、新德裏,這些都是在當時非常國際化的城市,「有時候回望它們,能夠想象當時所謂的國際交流的程度。」
當時的上海,工商業迅速發展,人口激增,隨著城市擴容,上海經歷了大規模的城市建設。當時在上海做建築設計的有很多洋行,他們采用了當時最先進、最流行的Art Deco的語言,與此同時,上海第一批留歐留美的建築師歸來,也沿用了Art Deco的風格。21世紀的最初十年,丁乙曾經帶著照相機,拍攝了上海160多棟Art Deco風格建築的外立面,涉及方方面面的各類建築,既有大型公共建築,如和平飯店、國泰電影院,也有別墅、新裏、舊裏等民居。
「亞歷山大鞋店,約翰生酒鋪,拉薩羅煙商,德茜音樂鋪,朱古力糖果鋪,國泰大戲院,漢密而登旅社……回旋著,永遠回旋著的霓虹燈。」穆英時在1932年的作品【夜總會裏的五個人】中描繪了上海繁華摩登的城市生活圖景。
實際上,從當時的文學作品、電影、月份牌,乃至女性穿著的旗袍,都能看到,Art Deco風格滲透進了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也組成了上海摩登的風格底色。
1920年代,旗袍在上海誕生,並在其後二十年成為「新時代中國女子」的衣裝。旗袍脫胎於中國傳統服飾,又受到西方服飾文化的影響。服飾的變革,與穿著者社會境遇、身份與生活方式的重大變化緊密相聯。二十世紀上半葉,在西方現代思潮影響下的中國女性,開始走出深閨,參與到各種社會生活中。如果說彼時提供著各種休閑與娛樂、充滿了聲色與誘惑的都會上海猶如一個萬花筒,那麽出入在這城市空間中的現代中國女子所身著的衣裝,正是那萬花筒中閃爍著令人目不暇接的鏡花。
上海正是在普世的大眾商品化媒介之上,開始了自身對西方Art Deco造型語言的吸納與融化,並行展出了自身的摩登視覺文化。
城市個性與傳承
家具、電器、電影、照片、文學斷章……不同形式的展品,構築了一個個流動的時空,令觀眾徜徉於Art Deco的世界,也不斷為古與今、新與舊、巴黎與上海、國際性與本土性的對比而感到驚訝。其中最令人意外的,是穿插於展廳之中的老上海家具,這些是從丁乙幾千件Art Deco家具收藏中選出的一小部份。它們精致、優雅,沈靜地被擺放在展廳一隅,卻又確鑿無疑地訴說著真實可感的上海城市生活的歷史。
丁乙是上海藝術家,他標誌性的作品「十示」,以十字形或米字形的圖案重復細致地構造畫面,在規整的線條之間構建藝術創作的自由。對於Art Deco的收藏體現了他對於上海文化更加深沈而復雜的欣賞與熱愛。說起自己的收藏,丁乙開啟了話匣子。
2000年前後,上海很多地方在經歷老區改造、拆遷,大批老家具因此流入市場。丁乙回憶,他每周都要去梅隴一個居民小區,「在那裏有一個市場,會把拆遷出來的東西分門別類賣給不同的人。」丁乙本來對明代家具很感興趣,但已經錯過了收藏明代家具最好的時期。當他看到一批批老上海家具的時候,他很快被其中的Art Deco風格所吸引。從家具,到電器、日用品,再到招貼畫……他的Art Deco收藏逐漸積累起來。
丁乙告訴第一財經,雖然Art Deco是一種國際性的風格,但上海的Art Deco,也有自己的地域性和本土性,在家具、旗袍、地毯中,都可以看到明顯的中國特色。正如Art Deco風格本身,就是連線著傳統和現代的一種雜交產物。比如在很多家具裏面,蘊含著中國傳統的口彩,小輩送給長輩的禮物,有仙鶴這樣的圖案,寓意長壽,父母送給子女的結婚禮物,有石榴、芙蓉花圖案的家具,寓意多子多福。丁乙特別提到那張有輪子的桌子,「象征著當時的汽車文化,汽車當時並不普及,很多人的向往會在家具裏面體現出來。」
上海很多Art Deco的家具也有很多設計的巧思。當時很多左翼作家都是住在亭子間,實際上上海一直都是住房緊張的狀態,需要精巧的、利用有限空間的設計來塑造舒適性。展廳中庭裏有一座椅子堆成的山,其中很多把,坐面和背面都可以翻轉,可以分成夏天、冬天使用。丁乙提到他還有一把梯椅,翻過來是一把梯子。這些設計都是為了節省空間。
展廳裏還有一套12件家具,是上海所謂一個家庭最基本單元的起步家具。大櫥、五鬥櫥、方桌、四把椅子、床,兩個床頭櫃、一套梳妝台桌椅……12件滿足了一個初建小家庭所有的功能需求,在丁乙看來,這代表著一種非常明顯的所謂上海的身份特點。
「上海的歷史轉折很快,上海的這些老房子、老公寓裏面不一定都是Art Deco的家具。」丁乙告訴第一財經,整個外灘沿線,既有Art Deco風格,也有新古典主義等其他風格,上海一直都在變化,各個時期都留下了自己的風格,在他看來,即便「Art Deco在全球流行也就十幾年時間,但它塑造了上海的城市個性,奠定了上海的文脈」,「金茂大廈,就是追溯文脈設計的,它有Art Deco的元素,當然材質已經改變了,當時是以石頭和磚為主,現在已經變成玻璃幕墻。」
(本文來自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