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醫保+商保」一站式結算的影響力還在擴大。
根據上海醫保局向【健聞咨詢】公布的最新數據,自7月26日系統上線試執行以來,4個多月來,太平洋健康險公司(以下簡稱「太保健康」)、中國人壽保險公司(以下簡稱「國壽」)這2家保司和12家上海的公立醫院共同交出了181單賠付、1200余名商保客戶授權的成績。
雖然賠付數量不多,但上海直賠「高速公路」的跑通,令業界熱議不斷。健聞曾在兩個月前釋出【上海,商保正式進入公立醫院結算,城市「多層次醫保體系」時代到來】,數月來,多地醫保部門、商保公司開始向上海一站式結算的參與方取經,也有期待多元支付方式的藥企密切關註。
近期,國家醫保局大數據中心主任付超奇亦在【中國醫療保險】雜誌上發文【推動「醫保+商保」一站式結算的思考】,他在文中指出:「推進‘醫保+商保’一站式結算意義重大,下一步這項業務可以結合國家醫保局正在開展的醫保錢包(一人一賬)、一人一檔、一藥一檔、長期護理保險等套用和政策進行發展。」
地方醫保部門的探索,國家醫保部門相關人員的表態,讓相關方愈加確信:「醫保+商保」一站式結算未來已來。
上海醫保局透露,首批納入12家公立醫院後,近日上海醫保局已經開放了第二批醫保定點醫院「醫保+商保」一站式結算的報名。截至目前,上海市主動報名的醫院已超過了一百家。「這遠比我們想象中要多,醫院接入的意願很強。」上海醫保局的相關人員表示。
保司的意願也很強烈。上海醫保局的相關負責人告知【健聞咨詢】,除目前接入的2家保司之外,12月底還將有4家保司完成上海「醫保+商保」一站式結算的簽約。此外,還有4家保司在內部立項流程中,預計2025年1~2月完成簽署。「此後,目前市場上有一站式結算能力的保司,後續基本就都會接入了。」該負責人表示。
上海從布局到擴面的速度,超出了多方預期。但歷經多年,「醫保+商保」的一站式結算終於不再是作秀和噱頭,具體業務的開展樣貌正愈加清晰。
回顧過往,一站式結算曾在多地、多個保司中有過探索,但最終都效果寥寥。
早在2020年7月,濟南醫保局就上線過「保醫通」服務平台。在短短2年間就辦理了38萬余筆理賠業務,但該系統沒能做到直賠,而是將平均賠付時間由10余天縮短為1天。保司也曾有獨自的探索,2009年由泰康獨立上線的院內直賠「健保通」服務,目前連線全國1000多家醫院。但直賠所接的醫院都是泰康一家一家談下來的,這意味著接入每家醫院都要半年的時間和數十萬元以上的「入院費」。
此次上海的商保一站式結算直賠系統,不僅由醫保局牽頭搭建平台,並實作即時結算,以城市為單位進行全面布局,讓各方看到一站式結算的新解法。
當業界看到「高速公路」後,越來越多的具體問題也開始浮出水面:未來一站式結算成本如何分攤?最令醫院頭疼的墊資問題如何解決?上海、浙江、濟南等地在實踐中探索出了多種「醫保+商保」網絡與數據支持模式,哪種模式會成為未來主流?
望向未來,各方迫切希望掌握更多答案。
上海:一站式結算加速
首批納入12家公立醫院後,上海在幾個月內就放開了第二批試點的報名,最新一批的報名申請遞上來,上海醫保局發現自願報名的醫院竟然超過了100家。
「這遠比我們想象中多。」上海醫保局的相關負責人說,開放一站式結算醫院的報名不限於公立醫院,只要是醫保定點醫院都可以,醫保局鼓勵以二三級醫院為主,因為這類醫院發生直賠的情況較多。一級醫院想報名也可以,主要看醫院意願。
要知道,15年前,泰康在國內嘗試推行一站式結算時進展緩慢,其中最大的阻礙就是醫院缺乏動力。
自7月26日直賠執行以來,完成的181筆直賠業務中,絕大多數的直賠業務以門診為主。
當前看,直賠案件的數量不多,主要原因是參與試點的保司和上線產品少。此外,還有一個原因是,為商保客戶提供直賠服務,需要先獲得使用者授權,「現在簽約人數不多,只有1200人左右,按發生率計算,發生直賠的保單就更少了。」前述負責人解釋。
從目前看,太保健康和國壽兩家保司,分別在直賠系統上接入了各自的一款產品,全市共有兩款商保產品在院內進行直賠結算。
具體而言,太保健康上線的是一款名為「藍醫保」的百萬醫療險產品,提供個人住院責任的直賠服務;國壽上線的則是一款團體員工福利保險產品,這款產品為基金型,適用簡單賠付責任,提供門診責任直賠。值得註意的是,國壽曾和上海多家醫院合作,布局直付、快賠業務,擁有技術積累,遷移到新系統上面非常絲滑。
兩家保司是否會陸續把多款商保產品接進一站式結算?
對此,太保健康的一位負責人告訴【健聞咨詢】,目前,正在計劃對個人保險產品的住院責任都提供直賠服務,也在考慮將團體產品納入服務名單,「應該會很快」。至於對賠付效率要求更高的門診直賠,太保健康目前正在開發AI理賠大模型,未來也將覆蓋部份產品的門診責任。
接入的保司數量會不會擴圍?
如開頭所述,上海醫保局透露,12月底還將有4家保司完成上海「醫保+商保」一站式結算的簽約。「成熟一家就接一家。我們還在催促現有的兩家保司增加產品,如果產品不多,對醫院吸重力也不大,醫院、保司、保險產品都要在一站式結算中擴圍。」前述負責人強調。
至於「醫保+商保」直賠對保司和產品的要求,負責人稱,「保險產品稽核規則要簡單,不能太復雜,也要評估保司的接入能力。」這是因為互動系統要求秒級響應,保司如果還是傳統的人工稽核,沒有機器稽核,也沒有開發能力。「做不好還不如不接入。」
值得關註的是,上海「醫保+商保」的一站式結算系統,究竟是怎麽建設的?上海采取的辦法是,上海醫保部門和金融監管部門各自建立資訊平台,對接各自領域的單位。
具體而言,醫保部門搭建的服務平台對接醫院,上海醫保中心免費給醫院提供介面,由醫院自行改造,改造成本不高,醫院資訊科或供應商即可勝任;金融監管部門建設的服務平台對接保司。兩平台之間再搭建對接通道。最終,在醫保、商保兩個服務平台與平台通道,一共三個方面完成三個「封裝」。在業內,這也被稱為「雙平台一通道」模式。
在「雙平台」互動的標化封包括三類:一是客戶身份辨識,也就是醫院查詢患者是否有直賠資格;二是結算類數據,如門診、住院明細,患者主訴等;三是醫保商保對賬並進行結算。
上海「雙平台一通道」的系統建設也十分迅速。「上海6月底召開推進會,用一個月實作建設平台,實作12家醫院中的部份上線。後又經過兩個月磨合,到9月底叠代後,實作12家醫院全部上線。」上海醫保局介紹,這些改造和磨合完成後,再有新的保司和醫院接入,如法炮製即可,效率會提高很多。
上海醫保局透露,把視野再拉長,未來一站式結算計劃是全面覆蓋上海的醫保定點醫院。
但高效的上海模式,其他地區能復制嗎?
雙平台、單平台,各地一站式結算玩法不同
上海之外,多地探索過一站式結算。但結算模式與上海的「雙平台一通道」多有不同,目前還存在兩種「單平台」的結算模式。
以濟南、蘇州為例的是第一種。這種模式中,醫保或醫院將經個人授權後的相關數據提供商保公司使用,商保公司據此開展快賠結算。換句話說,醫保和商保的一站式結算是在一個平台系統上進行的。
例如濟南,上線了醫保與商業保險數據授權共享系統,商保公司可查詢醫保報銷資訊,進行線上一鍵賠付;而蘇州,由當地金融監管部門牽頭,與醫保簽署協定後,將基本醫保報銷數據上傳金融監管部門的平台,保司據此進行一站式結算。
但這種簡單高效的模式,也存在一些令業界擔憂的風險。
國家醫保局大數據中心主任付超奇在文章【推動「醫保+商保」一站式結算的思考】中也有表示,這種模式簡單高效快捷,但如果將醫保的結算數據直接共享給商保機構,會引發參保人員數據安全的擔憂。
以四川為例的是第二種單平台模式。這種模式是將商保公司的產品規則,內建於醫保系統中,最終在醫保系統內實作「醫保+商保」的一站式結算。浙江的惠民保結算也與此模式類似,透過規則內建,納入醫保一站式結算通道。
這種模式效率高,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上量,是其他模式所不能比擬的。但這種模式的缺點在於,每次新增商保產品,都要對醫保系統進行改造,新增計算邏輯。後續要接入系統的產品增多,醫保系統就會顯得復雜累贅,可能不堪重負,拉慢產品上線節奏。而且醫保和商保耦合度過高,雙方中任意一方出現問題,都會影響整個系統安全。
在「雙平台一通道」模式中,商保平台出現問題,醫保平台仍可以正常營運,商保結算回到以前事後報銷的邏輯。上海醫保部門在評估之後,選擇了這一更為保險的模式。
「商保規則內建於醫保系統內的模式更適用於惠民保等單個產品。」上海一家試點保司的負責人馬威(化名)也表示,「雙平台一通道」模式更具有普適性,「它屬於輕模式,邏輯清晰幹爽」。
付超奇在其撰寫的文章中,也更為推崇「雙平台一通道」模式,它既解決了個人醫保數據的安全問題,又解決了醫保和商保各自的邊界問題。
不過目前關於哪種模式將在更大程度上被推廣,仍無定論,還處於各地試點階段。
除了牽頭方是政府的模式外,在一些地區也有TPA公司(即第三方保險中介機構)在其中搭建一站式結算平台。這類公司利用已有的醫院或保司資源,發揮中介作用,對接雙方。
馬威認為,醫保部門下場進行一站式結算的搭建工作後,TPA公司的生存空間或許將減小。「TPA公司的介面不可能成為全國行業標準。」保司接入不同TPA公司都需要改造介面,這都是成本,「就像手機充電口,沒必要每個品牌都做一個,不如由主管部門統一下來。」
當然,也有保司廣泛關註不同的模式。他們並不在乎各地一站式結算系統是不是由醫保局牽頭建設,「對我們而言,只要能用最低成本給客戶提供直賠服務就行,各種模式我們都在密切地關註。」一家未參與上海試點工作的保司相關負責人王鑫(化名)表示。
保司之憂
業內對上海模式的熱議也引起了王鑫的關註,她最關心的是「高速公路建成後,上面跑了多少輛車」的問題。
除了上海,王鑫也觀察了其他城市的一站式結算工作。她意識到,一站式結算服務量還未實作爆發式增長。「這是一個核心問題。在沒有量的情況下,業界空談未來,是否為時過早?」
對於上海參與試點的保司而言,量不算多,除了保司仍比較謹慎,放入的保險產品還不算多之外,還有一個問題一直在困擾他們:許多商保客戶並未意識到自己享有直賠服務,沒有向保司授權,可以將數據直接傳給保司。「授權客戶不夠多,直賠服務量自然無從談起。」
保司希望透過一些場景,將客戶授權數迅速提高。除了隨申辦和每年繳費時進行提醒外,目前,相關保司還在考慮和微信、支付寶等支付方合作,在支付中內建提醒,獲得使用者授權。也就是說,當微信或支付寶辨識到商保客戶身份和支付場景為醫院後,透過彈窗或其他方式提醒客戶享有直賠服務,詢問是否授權,「這樣應該會增加不少的量」。
誰來墊資,則是醫院最為關註的話題。
此前,一站式結算時醫院缺乏動力,其主要癥結便是墊資問題。絕大多數醫院無法接受墊資,某中部地區頭部醫院國際部主任曾透露,之前其所在醫院開通直付時遇到很多困難,「醫院要給保司墊付醫療費,但我們一月一次審計,墊付就成為爛賬」。
在各地試點中,出現了多種墊資方式。在上海,保司是先向保交所繳納一筆備用金,作為商保患者的墊資費用,供保交所和醫院結算。當這筆錢消耗到某種程度時,保司再補全,以此形成動態迴圈。
在浙江,保司將惠民保保費的5%交給醫保經辦機構,當作備用金。每月15日,經辦機構代保司向醫院墊付費用,20日,保司再將錢交給經辦機構,年終再進行清算。
在TPA公司牽頭的一站式結算模式中,則由TPA公司墊資,這也是這類公司收取費用的一大依據。
保司擔心之處還在於一站式結算導致的錯誤理賠。
由於即時結算後,商保不可能找客戶追討理賠錯誤的部份,這些損失將全部由保司承擔,更會給保司帶來監管壓力。
為了防止有人鉆規則漏洞,故意騙保,監管部門對保險理賠要求極嚴。「不是保司不接受,現在是監管部門不接受(賠錯的損失)」。一位頭部保司的商業健康險負責人黃健(化名)表示,要推行一站式結算,需要理順監管壓力和快速理賠的矛盾,需要獲得監管部門的認可。
黃健建議,監管部門可以建立事後處罰機制,允許極低概率的錯賠出現,給予創新空間。
最後,成本也是很多保司觀望的重要原因,「上了直賠,雖然客戶服務體驗上去了,但發現成本比原來還高?那保司還值不值得加入?」
在上海,目前兩家參與試點的保司,向保交所繳納了一筆平台建設費用,未來其他保司接入,應該也會繳納此費用。建設費用外,每產生一筆訂單,保交所可能也會收取一定的服務費,「具體價格還在商議,保交所也在聽取其他保司意見,目前還是以推廣為主,讓更多客戶用上。」
【健聞咨詢】也感受到不同保司心態的不同。積極參與試點的保司是一種心態,創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不計成本,先將事情做起來;但對於不想掉隊、跟隨潮流的保司而言又是另一種心態,成本一定是其考慮的重要因素。
「我們願意在上海模式中先跑一步。至於未來在全國接入其他地區,一定會考慮成本。」一家參與上海模式的保司工作人員表示,他所期待最好的模式是目前保司與上海公立醫院銜接的介面,未來能在全國標準化進行推廣。這樣對保司而言,不用再進行修改介面的數據細節,成本最低。
任何新事物的出現和演進,都不可能有既安全又標準的參考答案。隨著一站式結算的演進,各方或許只有在勇敢的實踐中,去尋找新的解答了。
(本文來自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