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訊息網11月6日報道 德國【世界報】網站11月3日刊登題為【法國的「希臘時刻」——對德國的警示】的文章,作者是托比亞斯·凱澤。文章摘編如下:
法國信用評級下降已屢見不鮮。10月22日,全球三大評級機構之一的穆迪將法國的主權信用評級展望從「穩定」下調至「負面」,為下一次審查時下調評級做了鋪墊。這是法國最近一次受到信用警告:此前幾天,惠譽及規模較小的評級公司已經下調了法國的展望或評級。
11月底,標準普爾公司將審查主權信用評級——正是該公司在今年5月份率先開啟了對法國的「降級行動」。信用評級較低將提高法國新任經濟、財政和工業部長安托尼·阿爾芒申請新貸款和再融資的成本。法國審計法院的數據顯示,該國每年要支付570億歐元的利息。
在某種程度上,法國正面臨自己的「希臘時刻」:提前選舉和新政府難產讓國債失控的情況暴露無遺。人們發現,前幾屆政府長期以來隱瞞了債務的真實規模。法國目前的債務約占本地生產總值的110%,是整個歐洲和歐元區債台最高的國家之一——僅次於意大利和希臘。
法國新政府上任才幾周,就已面臨巨大挑戰:總理妙思·巴尼耶和阿爾芒提出的縮減赤字計劃首先證明了他們在財政上的無能:按計劃,法國的年度財政赤字要等到2029年才能降至本地生產總值的3%,也就是歐盟規定的赤字上限,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甚至對這一目標的實作都存有疑慮。
令法國民眾憤怒並在近幾周導致金融市場動蕩的是,上屆政府多年來顯然低估了財政問題的嚴重性,甚至隱瞞了債務。新政府10月初才公布2025年預算案,10月底就被迫宣布進一步收緊,原因是它在幾周前還未意識到財政問題的嚴重性。政府計劃在原本削減413億歐元的基礎上再削減50億歐元,以控制財務狀況。
在接下來的幾年,法國的債務將繼續增長。透過與德國對比,我們可以看到歷屆法國政府是如何失去對公共財政的控制的。
上世紀90年代到2008年,德國與法國的負債率幾乎持平。隨著金融危機爆發、銀行救助和經濟刺激計劃的實施,兩國的債務都大幅上升。
然而,在2010年金融危機達到頂峰後,德國和法國分別走上了不同的債務道路。德國大力削減債務,直到新冠疫情前不久都將負債率控制在60%以下;法國則持續舉債,疫情暴發前不久,法國的負債率已經上升到近100%,而且在多年前就超出了歐元區的平均水平。疫情加劇了這一局面,各國的公共債務都因救助計劃而大幅攀升,而法國的增長速度比德國和歐元區其他國家都快。
觀察家認為,法國債務失控的原因是近年來不穩定的政治局勢。過去15年間,法國經歷了德國當下也在經歷的變化,即傳統主流政黨的瓦解和政黨格局的分裂。法國的老牌政黨在過去15年間解體、重組、邊緣化,並與新的政治力量展開競爭。
在這種情況下,法國政府往往選擇阻力最小的道路,送出選舉大禮包,並不斷舉債。德國商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約爾格·克雷默說:「債務負擔過高是政治體制功能失調的癥狀。如果政黨四分五裂、意見不一,花錢很快就會成為最低限度的共識。」
荷蘭安智銀行全球宏觀問題主管卡斯滕·布熱斯基說:「法國的情況和德國有可比性。兩國都需要投資,而且由於民粹主義崛起,兩國政府都試圖透過增加支出來緩和社會不平等。」然而,高額支出與結構性經濟增長長期疲軟的組合,卻導致公共債務急劇攀升。(編譯/鐘思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