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阮佳琪】
今年9月,位於非洲西南部的納米比亞宣布與兩家中國企業簽署合約,以建設該國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光伏電站專案。該專案的八成投資資金——7000萬歐元(約合人民幣5.41億元)將由德國提供。德國駐納米比亞大使館在社媒宣布,德國聯邦經濟合作和發展部(BMZ)提供了資金。
據德媒9日報道,盡管目前暫不清楚這筆融資中德國聯邦財政預算支出的占比,但「德國出錢,中國承建」的合作模式引發了一些批評與質疑之聲,有人認為「德國投資在幫助中國擴大影響力」。對此引發的爭議,負責此事的德國復興信貸銀行(KfW)董事會成員萊巴哈(Christiane Laibach)強調稱,招標過程是完全按照國際標準和客觀標準進行的,從質素和經濟角度挑選競標企業。
德國綠色電力專業新聞網站「Blackout News」6日援引知情人士訊息稱,參與納米比亞這一專案競標的只有3家中資企業和1家印度企業,德國企業根本沒有投標。有一家德國風電公司雖對專案表現出興趣,但最終並沒有投標。
德國駐納米比亞大使館的官方X賬號
在納米比亞經營了數十年的德國太陽能制造商康拉德·羅德恩(Conrad Roedern)告訴德媒,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是,此類能源專案往往是「德國復興信貸銀行出錢,中國企業承建」的模式。
據德國太陽能行業入門網站Solarserver介紹,作為發展合作的一部份,德國復興信貸銀行為全球光伏電站專案提供資金。不過,由於德國公司在一些國家幾乎沒有業務,因此難以接手電站建設。
比如,今年6月與突尼西亞簽訂的海底電纜專案,建設方是突尼西亞和意大利的兩家電網營運商,德國復興信貸銀行將對該專案資助3500萬歐元,以幫助突尼西亞和意大利電網首次連線,實作突尼西亞和歐盟的電力貿易。
活躍在納米比亞的德國可再生能源公司Enertrag的發言人拉辛格(Michael Rassinger)對Solarserver表示,在建設工程EPC領域(設計、采購、施工一體化),德國公司往往將重點放在北美大陸和歐洲,非洲市場則被認為缺乏吸重力。
反觀中國,他認為,中國在國際能源專案中能夠經常處於領先地位,是因為中國公司可以在整個價值鏈上提供廣泛的產品,「從太陽能元件到逆變器、裝配系統,再到變壓器、電纜乃至勞動力,一應俱全。這種垂直整合使他們能夠以極具競爭力的價格提供產品。」
拉辛格指出,德國EPC公司正越來越多地面臨這種競爭,尤其是在德國已經不剩幾家具有大型生產能力的太陽能模組制造商的情況下。
9月9日,在納米比亞首都溫荷克,中企簽約納米比亞最大光伏電站專案。新華社
納米比亞長期面臨本國發電能力不足的問題,是一個電力凈進口國,其電力供應嚴重依賴於鄰國贊比亞、南非和博茨瓦納的進口電力。根據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IRENA)的數據,2021年,納米比亞253萬人口中只有略多於一半的人能用上電。
與此同時,納米比亞有著充沛的風力、日照資源,還有足夠的沙漠、海水,是發展可再生能源的風水寶地。
乘著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的東風,今年9月9日,中國江西國際經濟技術合作有限公司與浙江正泰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組合聯合體,與納米比亞國家電力公司正式簽署100兆瓦太陽能光伏發電站EPC總承包專案合約。
據路透社報道,該專案是納米比亞目前規模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專案,位於該國南部卡拉斯區羅什皮納鎮,距離首都約700公裏,預計建設周期為18個月,計劃於2026年第二季度投入商業營運。
專案建成後,這將是納米比亞最大規模的太陽能發電站,使得納米比亞的總裝機容量一舉增加至600兆瓦。年均發電量將超3億千瓦時,年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5萬余噸,可解決該國近10%的用電需求,大幅減低對進口電力和傳統燃煤發電的依賴度,增強能源獨立性,實作能源結構多元化轉型升級,進一步促進整體經濟增長和環境可持續性發展。
綜合德媒報道,該專案總投資額約為7298萬歐元(約合5.64億元人民幣),德國復興信貸銀行將提供約80%的融資(7000萬歐元),納米比亞國家電力公司則將從其資產負債表中出資剩余的20%。
德國駐納米比亞大使館透露,德國聯邦經濟合作與發展部為低息貸款提供了資金。目前暫不清楚這7000萬歐元是全部還是部份直接來自於該部門,它也拒絕了德媒關於份額具體情況的置評請求。
一些業內人士估計,最多可能有3000萬歐元(約合2.32億元人民幣)來自於德國聯邦預算。據Solarserver補充,過去德國復興信貸銀行從聯邦基金中為約40%的同類開發專案提供融資,其余大部份資金透過資本市場籌集。
據德國電視二台(ZDF)報道,德國也在納米比亞多地大舉投資綠色電力,計劃用這些電力來電解海水生產氫氣並運回本土,從而加快推進本國的能源轉型行程。
不過,這些計劃引發環保組織擔憂,稱綠色能源設施建設會影響沙漠地區本已脆弱的生態。德國副總理兼經濟部長羅拔·哈貝克在去年存取該國時表示,德國在能源政策夥伴關系方面負有責任,「我們最不應該接受的是一種綠色能源帝國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