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炒幣門檻低,入門快
在投資學中有個「門檻理論」,意思是任何投資都有門檻。門檻高低決定著風險的高低和回報率的大小。門檻高的專案,其賺錢效應越強風險也越低,反之則越容易賠錢風險也越高。比如炒房的門檻高於炒股的門檻,而炒股的門檻高於炒幣的門檻。
為什麽說炒幣的門檻低呢?因為上手比較簡單,就拿它與房地產比較吧,房地產的交易其實很麻煩,需要交易雙方到房地產交易中心進行身份驗證、文件核實、過戶和交割等繁瑣的程式,還要繳納較高比例的稅費,前後耗時幾個星期,加之與銀行放貸等流程纏繞在一起,無形中增加了房產投資和交易的成本。而數碼貨幣完全沒有這個限制,7×24小時,全球市場,隨時進入,隨時結束。而且很容易在短時間內盈利,因此多數投資者,尤其是新手都會更喜歡炒幣。
不過,雖然比特幣很容易嘗到點甜頭,但絕不能癡迷於炒幣。人天生就帶有這種賭徒的心態,只是賺了一點,便自信爆棚,加大建倉。反觀虧了一點,又終日惶惶不安,心態幾近崩潰,陷入一種惡性的迴圈,最終的結果只能是割肉離場。
二、在炒幣的過程中,能賺到錢
為什麽仍然有那麽多人依舊熱衷炒幣,說到底還是因為能賺到錢啊!
拿全民炒幣的南韓來說,由於階層固化很容易使年輕人產生:」即使努力工作,也改變不了社會階層,還努力幹嘛呢?」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低欲望社會」、「佛系青年」。但是,很快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的出現則成為了南韓年輕人實作暴富幻想的一條途徑。再加上網絡技術發達,地域狹窄,必然導致資訊傳播速度快,誰發財了,過一晚上,幾乎全國民就都知道是由什麽原因發財的,全國民就開始炒起來了。
我有認識一對夫妻,他們從16年到現在一直都與數碼貨幣打交道,就是因為她們曾經在炒幣的過程中獲得巨大的收益。他們入場時間在16年,這個時間點相對於大部份炒幣者來說,算是較早的。因為大多數都是在17年大牛市看到行情之後,才紛紛入場的。
不過,他們與數碼貨幣打交道,既不是炒幣也不是挖礦,而是搬磚。它們從16年開始從南韓交易所搬磚至中國交易所,中間又在2017年迎來了大牛市,獲利超過千萬。由此可以看出來,那些早期進入數碼貨幣市場的,都賺的盆滿缽滿,這也告訴我們,出名要乘早。
不過,現在各個交易所之間的差價已經變得越來越小,再想靠搬磚獲利就比較難了。所以,他們現在開始選擇數碼貨幣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