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參照一個自己的老回答:
我們所有享受的產品和服務,歸根結底都是人類無差別的勞動成果,這些成果透過一般等價物——貨幣的中介,被分配到每個人的手上。
人類無差別的勞動成果,就跟物質守恒一樣,不會憑空產生,也不會憑空消失。你這邊用得多,那邊就要少一點。
勞動成果,歸根結底是要靠勞動創造的。大家知道總產出=時間*效率,要提高產出,要麽提高勞動時間,要麽提高勞動效率。
提高勞動時間,就是各種福報、996、自願加班;提高勞動效率,就是科技、機器、基建,而後者需要投資,即投入勞動成果的結余。
結合老回答,說說現在的問題:供給和消費的鴻溝在擴大,然而信貸已經到達擴張的極限;以及投資的邊際效應(即每份投資能夠取得的生產力加成)已經越來越小,但是沒有看見曙光。
第一個問題,核心在於什麽,懂點的人都看得明白。不承認不解決,那就只能走向經濟危機。第二個問題,我忍不住想噴一下,這些年到底是在以多樂觀的態度花錢?而且是拿著全社會的錢,給全社會強行「消費升級」。
以我最愛噴的杭州(因為有過親身體驗而且這個城市沖得最快)舉例。2016年開個G20以後,幾乎拆光城中村,而我上個月去杭州一看,沿著江邊過去熱熱鬧鬧的三堡到九堡一帶,依然是草長鶯飛的荒地,上萬億PSL拿來大拆特拆就是為了托土地。城中村是臟亂差,可是它便宜啊,一個打工仔拿著五六千的收入,花七八百租城中村,可以余下大半。現在你拆了城中村逼人家去住一個幾平米破單間1500起步的小區房,可是人收入沒有漲,讓人怎麽過?這還沒完,杭州也是積極引入長租公寓的城市,結果一如既往地暴雷,又坑了一堆年輕人。
同樣的道理,現在各種建設高大上花團錦簇,大橋飛度地鐵整潔,可是修這些東西並搞得光鮮亮麗要花什麽代價,獲得的收益是否高於代價,不知道測算過沒有。國內這些年各種建設比很多老牌已開發國家光鮮亮麗得多,可是問題來了,人家產業更發達,收入更高,為啥很多東西都還摳摳搜搜地用老的?
這就好比強行把一個城市的出租車都換成賓利,那價格要漲10倍才行。問題是老百姓的收入坐得起價格漲了10倍的賓利麽?比起破破爛爛的桑塔納,誰不喜歡賓利呢,可是前提是負擔得起呀。
綜合以上,我們就知道,問題肯定會越來越大,直到顯著影響整個社會經濟執行,讓大家都有直觀體會。這種情況出現在2021年還是2022年並不重要,只要根本問題沒解決,雖遲必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