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財經

工廠化育秧:可節約60%的成本,引爆農業新一輪升級

2024-07-17財經

科技改變農業蔚然成風,已從育苗育秧到生產再到渠道全鏈路滲透。尤其是工廠化育秧逐漸成為農業企業發力數碼化的「前哨」。

農業行業觀察調研了一組數據,與傳統育秧相比,機械化、智能化的工廠化育秧,可實作播種自動化、精細化,提高插秧機械化、專業化水平,降低勞動成本和勞動強度,節省人工成本60%。

在成本與效率的雙輪驅動下,工廠化育秧成為農業企業、縣域農業布局現代化農業的新模式、新工具。

一、定義與特點

工廠化育秧是指利用現代化的農業裝備和技術,在可控的環境條件下,如溫室或特定的大棚內,透過機械化播種、催芽、育秧等流程,高效、規模化地生產出符合機械化栽插標準的秧苗。這種生產方式不僅提高了秧苗的質素和產量,還大大縮短了育秧周期,降低了勞動力成本。

另外,工廠化育秧還有4大特點

1)環境可控 :工廠化育秧在溫室內進行,配備有先進的溫控、加濕、補光等器材,能夠精確調控光照、溫度、濕度等環境因素,為秧苗生長創造最佳條件。

2)機械化操作 :從種子處理、基質混拌、精量播種到催芽、育秧,整個流程實作了機械化操作,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和一致性。機械精量播種技術能確保每粒種子均勻分布,提高成苗率。

3)標準化生產 :工廠化育秧采用標準化的生產工藝和技術措施,確保生產的秧苗規格一致、質素穩定。這種標準化的生產方式有利於秧苗的商品化流通和機械化栽插。

4)高效節能 :相比傳統育秧方式,工廠化育秧能夠顯著提高單位面積的種苗產量,同時節省能源和資源。例如,采用輕型基質育苗可以減輕運輸重量,適合長距離運輸。

5)提升秧苗質素 :工廠化育出的秧苗均勻、健壯、整齊,根系發達,抗逆性強,定植後緩苗快,成活率高,為高產栽培奠定了基礎。

綜上所述,工廠化育秧以其環境可控、機械化操作、標準化生產、高效節能和提升秧苗質素等特點,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方向。作為育秧工廠的經營者,我將繼續致力於提升工廠化育秧的技術水平糊管理效率,為農業生產提供更多優質秧苗。

二、育秧工廠優勢

農業行業觀察調研發現,工廠化育秧在成本與效率上早已超越傳統人工育秧。我們以一畝地為例:工廠化育秧比人工育秧節約2~3個工,節約肥料成本5-15元,節省秧底田66倍,節水60%,畝平均降低投資成本30元以上,而畝產能夠提高150-200斤。因此,工廠化育秧作為現代農業的一種先進生產方式,具有顯著的優勢。以下是對工廠化育秧優勢的詳細描述:

1)提高秧苗質素:

工廠化育秧在溫室內進行,能夠精確調控光照、溫度、濕度等環境因素,為秧苗生長創造最佳條件。這種可控的環境有助於秧苗健康、均勻地生長,從而提高秧苗的整體質素。

2)提高生產效率:

工廠化育秧實作了從種子處理到育秧的全程機械化操作,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機械化操作不僅減輕了勞動強度,還縮短了育秧周期,使得秧苗能夠更快地投入生產。

3)確保秧苗一致性:

工廠化育秧采用標準化的生產工藝和技術措施,確保生產的秧苗規格一致、質素穩定。這種一致性的秧苗有助於後續的機械化栽插和田間管理,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整體效率。

4)節省資源,實作可持續發展:

相比傳統育秧方式,工廠化育秧能夠顯著節省種子、水資源和土地資源。透過精確控制環境因素和采用輕型基質育苗,工廠化育秧實作了資源的最大化利用,有助於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5)便於長途運輸和商品化流通:

工廠化育出的秧苗均勻、健壯、整齊,且根系發達,抗逆性強。這使得秧苗更適合長距離運輸和商品化流通,滿足了現代農業對秧苗的高需求。

6)提升農業生產效益:

由於工廠化育秧能夠提供高質素的秧苗,這使得農業生產在起始階段就具備了良好的基礎。高質素的秧苗有助於提高作物的產量和品質,從而提升農業生產的整體效益。

所以,工廠化育秧以其環境可控、機械化操作、標準化生產、節省資源、便於運輸和商品化流通以及提升農業生產效益等優勢,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方向。這種生產方式不僅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率和質素,還有助於實作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5大商業模式

我深知工廠化育秧不僅是一項技術革新,更是推動現代農業產業升級的關鍵力量。我們的商業模式圍繞核心育秧業務,衍生出多元化服務,以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提升整體營運效率和市場競爭力。以下是結合例項詳細分析的五個商業模式:

1. 售賣秧苗

這是工廠化育秧最直接的商業模式。我們透過高效的自動化生產線和標準化的育秧流程,大批次生產高質素、規格一致的秧苗。這些秧苗不僅滿足了本地農戶的需求,還透過物流網絡遠銷至周邊省市。例如,在春季水稻種植高峰期,我們的秧苗因其成活率高、生長迅速而備受農戶青睞,成為市場上的搶手貨。我們提供不同品種的秧苗,包括高產優質稻、特色功能稻等,以滿足不同種植需求。

2. 訂單農業

訂單農業模式是我們與客戶建立長期合作關系的重要方式。我們與大型農場、農業合作社及種植大戶簽訂供秧合約,根據客戶的種植計劃和需求客製化生產秧苗。這種模式不僅確保了客戶秧苗的穩定供應,也為我們提供了穩定的市場需求預測,有利於最佳化生產計劃和資源配置。例如,某大型農場計劃擴大水稻種植面積,提前與我們簽訂了數千畝的秧苗供應合約。我們根據合約要求,提前準備種子、基質等材料,確保按時按量交付高質素秧苗。

3. 高標準農田服務

隨著土地整治和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推進,我們推出了高標準農田服務商業模式。該模式不僅限於提供秧苗,還涵蓋了農田規劃、土壤改良、智能灌溉、病蟲害防控等全方位服務。我們利用先進的農業技術和器材,幫助客戶提升農田基礎設施水平,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作物產量。例如,在某高標準農田建設專案中,我們不僅提供了優質秧苗,還協助客戶安裝了智能灌溉系統,實作了水肥一體化管理,顯著提高了水稻產量和品質。

4. 品種培育

品種培育是我們商業模式中的重要一環。我們與農業科研機構合作,引進和培育適應不同氣候、土壤條件的新品種秧苗。透過嚴格的試驗示範和品種篩選,我們為客戶提供具有高產、優質、抗逆性強等優良性狀的新品種。這些新品種不僅提高了作物的產量和品質,還增強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例如,我們成功培育出一種抗旱耐鹽堿的水稻新品種,並在鹽堿地改良專案中得到了廣泛套用,取得了顯著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5. 數碼種植服務

隨著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們推出了數碼種植服務商業模式。透過部署傳感器、網絡攝影機等智能器材,即時監測農田環境參數和作物生長狀況,為客戶提供精準化的種植指導和決策支持。

同時,我們還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對作物生長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和分析,為客戶提供個人化的種植方案和最佳化建議。例如,在某智慧農業示範園區內,我們透過數碼種植服務幫助客戶實作了水稻生長的精準管理,提高了水肥利用率和病蟲害防治效果,顯著提升了水稻產量和品質。

因此,工廠化育秧的商業模式涵蓋了售賣秧苗、訂單農業、高標準農田服務、品種培育和數碼種植服務等多個方面。這些商業模式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共同推動了現代農業產業的升級和發展。

四、3個案例,探索新農業新模式

工廠化育秧巨大效率和成本優勢,正成為農業企業、地方縣域政府紛紛試水數碼化農業的「橋頭堡」。接下來,我們看3個案例,看看他們是怎麽探索工廠化育秧的?

1)湖南冷水灘:「工廠化」育秧+秧苗批發

今年,湖南省永州市冷水灘區計劃種植早稻面積23.61萬畝。為確保早稻秧苗供應,該區大力推廣工廠化育秧,計劃新建集中育秧工廠21個,采取集約化培育,提高秧苗質素和種植效率,助力早稻豐產。專案建成後,可實作每個鄉鎮都有2個以上集中育秧工廠,全區集中育秧大棚面積達到13萬平方米,可集中育早稻秧19萬畝,占早稻計劃種植面積的80.5%。

據悉,「工廠化」育秧可以利用現代化的器材和技術來精準控制環境因素,從而縮短育苗周期,提高生產效率,節約人工成本。目前,該工廠晚稻育秧訂單供不應求。

以冷水灘區泰源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例,該合作社育秧工廠大約有14000平方米,能育12000畝秧苗,目前第一批秧苗已經可以種植了,除了供應高溪市鎮,還供應給黃陽司鎮、牛角壩鎮等周邊鄉鎮。

2)海南公坡鎮:育秧工廠+產業鏈布局

海南公坡鎮是文昌市糧食主要產區,2022年以來,該鎮透過整治全鎮2200余畝撂荒地,與地方農業產業公司共同開發「公坡香米」生態水稻種植專案。該專案致力於打造公坡香米以及功能米良種繁育、品種選育、數碼種植、加工生產、倉儲流通、休閑旅遊一體化產業鏈,打造農產品地理標誌。

截止目前,公坡鎮依靠鄉村振興資金建起了數碼化育秧基地、生態水稻種植專案及水稻初加工廠專案等,初步完成了「育種、育秧、種植、初加工、銷售」水稻產業鏈布局。按照初步測算,整條產業鏈投產後,公坡香米產業鏈每年帶動當地用工達3000人次,增加群眾務工收入約45萬元;同時當地村集體透過合作建設育種基地和香米加工中心,每年獲得固定分紅62.5萬元,帶動村集體經濟進一步壯大。

3)江蘇句容:育秧工廠+訂單式「代種」

江蘇句容天王鎮戴莊村已經實作了工廠化育秧,使育秧過程更加規模化、現代化、精細化。這種育秧方式具有保溫保肥、省工省種、育秧周期短等特點,為水稻的高產穩產提供了有力保障。在育秧工廠的助力下,戴莊村收到了來自蘇州、六合等地的育秧、插秧訂單,將按照這些農戶和合作社的要求代為育秧和插秧。

到目前為止,戴莊村已經完成了第一批越光水稻的種植工作,今年種植面積達到1800畝,相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倍。為了進一步提高經濟效益,戴莊村今年還將繼續采用生態種養的模式,在80畝水田中投放約4000只甲魚苗,利用甲魚為水稻治蟲、增肥、活水、除草,實作生態迴圈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最後,農業行業觀察認為,工廠化育秧不僅僅解決農業生產難題,而是從源頭開始探索農業現代化、數碼化、商業化,顛覆了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助力農業全面升級、升維。(文/叢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