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財經

樂施會報告抨擊富翁攬財加劇不平等,在過去兩年中全球近 8 億人薪金落後於通貨膨脹,哪些資訊值得關註?

2024-01-15財經

2021年6月有一篇文章剛好討論了這個問題,現在一有經濟問題,就有一大堆人跳出來喊大放水,好像經濟發展只需要供給貨幣就能解決一樣,全然不提過程分配和所付出的代價,或者誰是代價。

王克丹:全球鼓吹放水富了誰?

這個故事其實從現代金融體系建立和肯恩斯主義全球範圍內無底線使用有關,肯恩斯主義解決的恰好是產能過剩和市場消費不足的問題,由於分配體系存在問題,不管是市場化的經濟體還是混合經濟體,都會出現貧富分化的問題,消費不足相對產能不足,陷入周期性的經濟衰退。而肯恩斯主義主張政府部門增加開支,現在也叫寬松的財政政策,依靠政府部門的支出增加來彌補市場需求收縮的問題,從而削平周期。

最大的阻礙就是政府的錢從哪裏來,政府赤字增加,要麽向市場舉債,向外借的就是外債,向內借的就是內債,而內債在現代純信用貨幣的金融體系下,又可以直接向央行借錢,左右印錢右手花,這時候寬松的貨幣政策和寬松的財政政策很多時候是一回事,貨幣供應的限制也就只能靠政府部門自己對自己的約束。

寬松的貨幣政策和財政診政策,讓傳統經濟周期中的通縮幾乎不會發生,無非是水面理論,沒有面粉多的,只有水不夠,幾十年人們竟然發現傳統經濟危機消失了,而真正的肯恩斯主義模型其實是兩句話: 經濟預冷時刺激,經濟過熱時抑制。 涉及到政治和政客就很麻煩了,前半部份阻力小,很容易實作,而抑制經濟熱度卻很難,因為很多人把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功勞攬入手中,但卻絲毫不提代價。最終走向另外兩個極端:

1)滯脹,貨幣政策失效,居民發現實際收入(名義收入-通脹)下降,貨幣幻覺就消失了,很難再刺激到經濟,供給再多的貨幣只能轉化成通脹,經濟增長停滯+高通脹,這個時候只有選擇疾速的加息和抑制貨幣供應(崩潰療法)才能很快讓經濟走向正軌。

2)明斯基時刻,這個在經濟發展中也有變形,主要是龐氏信貸維持的負債主體不同,表現也不同,比如負債主體是: 政府高杠桿 ,負債只能靠借新還舊來維系,這種也分很多情況,有的可以維持很久,甚至幾十年,有的則很快進入惡性通脹,基本與實體經濟狀況有關,制造業和實體經濟越強,政府高杠桿的抵抗能力越強,反之亦然,比如阿根廷,前幾天很多人都是阿根廷人還以為不會更差,其實阿根廷人了解的很呢,1989年年代年還有過 3000% 的通脹呢,就是政府自制力差,央行連續失信,導致的本幣失去貨幣基本信用的典型代表。而居民部門負債的明斯基時刻最具代表性的就是08年的次貸危機,居民杠桿是最不可控的,一旦發生大規模違約就是難以防備。明斯基時刻往往因為現金流緊缺和崩斷,往往沒有通脹,對應的是各類旁氏信貸的暴雷和資產泡沫的破裂。

回到正題,前面的也都是極致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之後的表現,其實還有一條暗線就是財富結構,我們知道傳統經濟危機是因為居民財富不足夠消費對方生產的商品導致的,假設財富結構到2-8的時候,即20%的掌握80%的財富時出現危機,而肯恩斯主義其實有兩個工具來幹預這種過程:

1)增加政府購買,即拿所有納稅人現在的錢和未來的錢(政府債務)去增加開支,如果稅收設計的好,比如向高收入群體征稅,開支效率高,比如直接福利給窮人,那麽這種是有助於修正財富結構的,代價是政府負債和長期對富人階層征稅的難度(資本無國界)。其實這種幹預阻力太大,貨幣都是自上而下傳導的,富人也會因為高稅負而轉移到稅收更低的地方,結果就是政府負債上去了,但稅收沒上去,結合返還效率如果存在損失,那麽還不如把財富留在居民身上別折騰。

2)鼓勵市場借錢,80%人你只有20%的錢,消費不了?可以啊,借給你啊,其實就是鼓勵居民花未來的錢來緩解短期的消費不足和刺激經濟增長,然而這種做法代價比財政赤字貨幣化還大,居民杠桿越來越高,現金流一旦受到沖擊,就可能點燃系統性的金融風險。好處是風險是未來的,假設以前的財富結構極限是2-8,那麽現代金融加杠桿的遊戲下,可以到2%的人占據120%的財富,另外20財富時其他人未來幾十年要還的債。

總結起來,全球鼓吹放水,誰又能做到高效返還給普通人,多數因為分配環節的問題,導致財富流向集中,越有錢權的人越能影響政策的制定和更好的分配,普通人最後承接的大概只有集體的債務和越來越不值錢的貨幣,收益集既得利益者拿走,代價則轉移到普通人身上,所以千萬別覺得舉債續命普通人能吃到多少好處,多數時候你才是那個代價。經濟周期其實一直存在,背後的核心問題就是財富結構失衡,極致的肯恩斯主義只是增加了市場極限的上限,並且把風險延後,兩種工具下,看不到傳統大蕭條的市場出清,換來的是長期緩慢的鈍刀割肉,今天割一點明天割一點,代價轉移一點,最終在最薄弱的地方還是會爆發新的危機,比如脆弱金融體系的金融危機,政府連續失信和貨幣購買力喪失的惡性通脹等等,唯獨資本全球化的既得利益者永遠不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