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財經

公募年終獎還發嗎

2024-07-23財經

「現在這個行業,大家都焦慮重重的。」提起最近在公募的感受,周濤(化名)有些無奈。據周濤的親身經歷,「今年已過半,年終獎還發嗎?」這一疑問成為近期行業討論的焦點。有公募從業人士透露,如今行業年終獎整體節奏都在延後。往年公募年終獎集中在年後的3、4月,而今年已經到7月,有機構依舊沒發年終獎。與此同時,降薪、退薪的「小作文」,投資者不滿的情緒表達也從未停歇,時刻挑動著公募人緊繃的心弦。

薛定諤的年終獎

年終獎,本是公募「打工人」一年到頭來的激勵,如今提起,卻成為憂心處。

某大型公募從業人士王慧(化名)向北京商報記者坦言,公募行業年終獎整體節奏都在延後。往年大多集中在年後的3、4月,5、6月發已經算是延遲的了,而今年已經到7月,有公募依舊沒發年終獎。

對於年終獎的發放節奏,王慧進一步表示,一般而言,公募不同職級的員工,年終獎遞延情況不一樣,最基層員工分兩筆發放,部份員工級別較高,可能每年要遞延三次,投研崗、基金經理或高管則可能會拉長遞延的時間線。作為基層員工,王慧的第一筆年終獎已如期發放,但第二筆年終獎卻還未到賬,且未公布具體的時間。另外,2023年年終獎的發放時間與往年相比稍微延後,比例也存在一定的變化。

「事實上,我們公司的‘打工人’在內外部的情緒帶動下,心裏已對年終獎的調降有些預期,但同時也很擔心後續的年終獎是不是就沒有了。」王慧表示。

在市場持續震蕩、公募行業整體表現不佳的背景下,「王慧們」似乎已經做好了年終獎縮水的準備。在中型公募任職的周濤指出,「公司年終獎還未發放,不過往年發放的時間也相對較晚,大家對年終獎都有一定的降薪預期,也焦慮不動了」。

滬上某公募市場人士亦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往年年終獎基本在年中發放,今年可能會更晚一些,身邊的公募從業者都對降薪有預期,所以情緒也算是穩定。「但我個人預期並沒有很樂觀,因為具體到考核標準看,年終獎發放額度主要與年度考核、KPI完成情況相關,此外,還會疊加各級領導的主觀賦權。我能明顯感覺到年終獎的考核標準比往年更加嚴格。」

不僅如此,高考核標準的「風暴」也卷向了行業「舵手」。上述公募市場人士進一步表示,「還未聽說公司內部基金經理存在降薪的情況,但內部準繩應該是拉得更緊了」。

他表示,公司已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對基金經理的考核,並下發了內部的明文標準,包括業績標準、預警線等,更加註重對基金經理業績的持續性跟蹤。對於中長期業績不達標的情況會更快地做出反應,及時與相關基金經理溝通,最嚴重的情況則是要求基金經理離任。

板上釘釘的降薪

除了未能到手的年終獎,愈演愈烈的降薪、退薪傳聞也在時刻挑動著公募人緊繃的心弦。7月,市場傳出一則關於「國投瑞銀基金降薪、退錢被外資股東瑞銀否定」的訊息,再次吸引全行業目光。事實上,年初以來,有關公募基金降薪、基金經理限薪、停發年終獎的傳言從未停歇。

6月,有市場傳聞稱,某央企要求旗下公募基金公司在6月底至8月中退回2023年發放的超過290萬元的資金,且不區分獎金歸屬期、是否屬於往年遞延。無獨有偶。5月,另有媒體報道稱,已有多家公募上報薪酬方案,其中銀行系公募降幅明顯,有機構上報的年薪上限僅120萬元,也有機構上報的年薪上限為200萬到500萬元不等。4月,還有傳聞稱,「基金、券商限薪已經開始,上限300萬,博時基金、招商證券已經正式發文」。對此,北京商報記者采訪上述機構,但對方表示並不知曉。

某頭部公募從業人士坦言,市場流傳的小作文太多了,但真假難辨。不過成本壓縮和降薪應該是大勢所趨。

事實上,早在兩年前,監管已將目光對準公募行業的薪酬體系。2022年6月,中基協釋出【基金管理公司績效考核與薪酬管理指引】提及,基本薪酬與績效薪酬應當保持適當構成,避免因薪酬結構不合理可能引發的風險隱患和冒險行為。

2024年3月,中國證監會釋出【關於加強證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監管加快推進建設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的意見(試行)】,在加強從業人員管理中更明確提及,配合相關主管部門持續完善行業機構薪酬管理制度。

4月,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強監管防範風險推動資本市場高質素發展的若幹意見】,其中明確要求,完善與經營績效、業務性質、貢獻水平、合規風控、社會文化相適應的證券基金行業薪酬管理制度。堅決糾治拜金主義、奢靡享樂、急功近利、「炫富」等不良風氣。

而作為從業者,公募機構人員顯然對降薪的風聲更為敏感。王慧坦言:「最早聽說要降薪,其實是從降費開始的。從去年7月,整個行業開啟的打折降費潮已經讓業內嗅到了一些降薪的苗頭,疊加近年來公募業績偏低迷的狀態,絕大多數行業機構的收入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減少,在公司經營發展的考慮下,降本增效已是必然。」

正如上述觀點所言,據同花順iFinD數據,數據可取得的56家公募中,36家公募2023年凈利潤較2022年同期縮水,占比超過六成。不僅如此,紅塔基金、中海基金等多家公募更延續此前凈利潤虧損的情況。換句話說,自2023年7月開啟的公募基金行業費率改革工作,在全面讓利投資者的同時,或也令多數公募步入「陣痛」時期。

「已經不記得最初是何時聽說的行業降薪,但這兩年已經培養了自己的心理預期。更深的體會是,原來大家都覺得行業發展是蒸蒸日上的,現在則可能是焦慮重重的。」周濤感慨道。

業績是解決窘境的根本出路

令從業人士焦慮的,不只是落到實處的降薪,還有層出不窮的傳言和投資者不滿的情緒。「到底有沒有好好做產品?虧損這麽多好意思拿高薪嗎?」「白拿高薪卻做不好主動管理,就該降一降。」

對於當前市場的情緒,業內人士亦有著諸多無奈與不解。「每個行業的成長都一定會經歷波折,」周濤直言,「以前,你會覺得資產管理行業是一個大趨勢。但現在自身的從業感受卻是舉步維艱,面臨著降薪、其他行業或投資人的不解,作為打工人只能自己調整心態。」

在南方某公募市場資深分析人士看來,當前部份投資者對行業失去了信任。不過,回顧公募行業最早成立的產品,幾乎均為主動權益類產品,這也是公募區別於其他資產管理機構的一大重要定位。其中,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都有較高的權益基礎倉位,在市場普遍調整時,相關基礎倉位也無法避險。部份投資者可能沒有認識到這一點,把凈值波動完全歸咎於主動管理,這其實是個誤區,是對公募基金產品底層結構的認知偏差。

在中國(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資研究院院長王紅英看來,當前背景下,公募基金在薪酬考核標準上還要更多與投資者的回報掛鉤,這督促公募基金要想辦法選擇更加優秀的基金經理。提升業績,更好地回報投資者,才是解決當前窘境的根本出路。

「客觀來看,公募降薪是相對過去而言的,主動調降部份人員畸高薪資,破除金融精英論,有利於形成良好的行業風氣。長期視角下,市場是周期變化的,基金管理人和持有人需要團結協作,重塑信心。而專註業績表現,做好產品管理,是基金管理人的核心任務。」華林證券資管部落董事總經理賈誌表示。

「沒有什麽問題是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若置於市場中來看,也沒有什麽是上漲行情解決不了的。」前述公募市場資深分析人士笑稱。

北京商報記者 郝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