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我見過的兩類總監來說,職位可以是平級的,但權力一般是財務總監大些。
人事總監或者經理有很多以前是做行政,做辦公室主任出身的,在公司還比較小的時候就人事行政一肩挑,後面公司發展了,人事行政分家了老板或者領導就用老員工去做到人事總監,很多人事總監在人力資源方面的專業知識並不紮實,也並不專業,一般都會搭配一個專業的人力資源方面的做副手或者做下屬,這個人才是最專業的,大部份人力資源政策的制定一般都出自這個人,總監更像外交家,負責向上管理和平級溝通把這些方案能夠落地,人情世故這方面是很頂級的。
財務總監或者經理不說人品和被人喜歡不喜歡,那是真有兩把刷子的,除了管理下屬外,還能夠設計整個公司的財務流程、制度和指導下屬,畢竟人事總監的晉升路線不一定是從人事專員一路升級上來,甚至有可能是做市場,做技術的;但財務總監的出身一定是從出納-會計-財務主管經理這樣直線上升的。
上面兩個區別就是自身的專業能力所帶來的權力的區別,這是能讓同事和下屬是否認可你的一個重要指標。
另外人事總監一般能認識的外部資源很多就是人,如果是在同一個行業裏幹的久的話,行業內的某些大佬和關鍵人才都認識,另外還有一些學校的老師主任什麽的,還有一些RPO公司和獵頭公司,這三個資源公司能不能用得上得看公司自身有沒有吸重力,比如學校的老師可以推薦或強制優秀學生過來實習或工作,但能不能留住不是他們能搞定的。另外某些總監和勞動局的領導也會認識,像我這種待幾個公司都沒有個勞動糾紛的,真就沒機會認識勞動局的領導。
財務總監一般的外部資源,除開稅務、代賬公司這些,大佬級別的會認識很多搞投融資的,但同上,能不能讓人家投你公司光憑財務總監和人家的關系是不夠的,還是需要公司在這方面的吸重力。
上面兩點其實是自身資源對於公司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帶來的權力區別,公司對哪個更有需求,哪個總監在老板心裏就更重要。
還有種財務就是專門幫別人做上市的財務總監,公司需要上市,需要IPO了,就請個在這方面很有經驗和資源的財務總監幫忙理清這方面的東西,不管上市成功與否,一般這類財務總監幹個兩三年就會跳槽換下一家,這種顧問式總監在他待得這幾年肯定是對公司最重要也最有權力的。
另外國企的財務還有個尚方寶劍,以前領導每每想在賬上想想招,財務馬上就會搬出「這樣搞,國資委和紀委那邊通不過」的殺招。領導在怎麽想也不會拿自己前途去賭是不是?
另外兩者要承擔的風險也不一樣,以我有限的人生經驗來看,見過很多因公吃牢飯的財務,只見過一個因公坐監的人事。
還是犯的財務的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