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財經

重慶下一個增長曲線在哪裏?

2021-12-30財經

重慶深居內陸,這裏爬坡上坎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80後可能知道,重慶是摩托車之都,甚至汽車產量也曾躍居全國第一。

90後可能知道,重慶是筆電之都,連續多年成為全球最大的筆記電腦生產基地,產量約占全球的40%;就連手機產量,也接近全球1/10。

00後可能知道,重慶是賽博龐克之都。洪崖洞、千廝門長江大橋、李子壩輕軌等標誌性建築成為網紅景點,一度使得重慶的節假日遊客數量全國第一。

現在,重慶多了一個新標簽—— 「智慧之城」

12月30日,「2021兩江協同創新區·明月湖國際創新創業大賽」即將落幕,為期6個月的超長賽程,在產業圈和創投圈中持續熱議。

作為全國範圍內獎勵最高、規模最大的科創大賽之一,大賽聚焦高端智造、高端生物醫藥、半導體及智能資訊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4大賽道,吸引海內外近2000多個優質專案參賽。

經過6個月激烈角逐,28個專案脫穎而出,共獲得總計3億元獎金,其中特等獎1名,獨享1億元。同時,為了幫助專案落地,大賽還準備了一個5億元的「明月湖科創基金」和N種扶持政策。

——顯然, 一批高新智慧企業開始紮根重慶。

01

工業之都打破非連續性

提及重慶,離不開工業的故事。

抗戰時期,重慶作為中國六大老工業城市之一,向前線輸送的武器占到60%以上,械彈占到2/3。

1978年之後,中國所有的兵工企業走向「軍轉民」。當時,世界上第二個生產出鋼彈殼的25號兵工廠,則制造出中國第一輛民用摩托車嘉陵CJ50摩托車。

次年國慶日,5台嘉陵CJ50摩托車從天安門廣場前走過,轟動了整個中國。

此後,重慶原生的力帆、隆鑫、宗申等民營企業參與進來,並開始引進日本先進的管理模式和技術,形成了摩托車全產業鏈集群。

最鼎盛時期,全國每10輛摩托車就有4輛產自重慶。

▲2021年第十九屆中國國際摩托車博覽會在重慶舉辦 圖源/上遊新聞

當時,重慶同樣作為兵工廠的長安則引進了日本鈴木的技術,成功組裝鈴木ST90系列微車。這款長安鈴木,也成為八九十年代大多數中國人買到的第一輛家用車。

到1992年,汽車工業的利稅占比達到了41%,成為了重慶工業的支柱產業。

但一直以來,重慶汽車產業都以經濟家用型產品為主,產業大而不強的問題凸顯。直到2016年,重慶是全國唯一一個汽車產量超300萬的地區,居全國之冠,但單車價格僅8.5萬元,落後於全國均價。

城市增長的非連續性出現,產業提質,結構最佳化成為關鍵。

好在,早在2008年前後,重慶就找到了又一條增長曲線。當時,正值惠普計劃增產、富士康尋找落戶工廠,重慶從眾多城市競爭中一舉引進兩大巨頭。

此後,宏碁、華碩、廣達、英業達、緯創、仁寶、和碩等800多家筆記電腦上下遊公司緊隨而來,形成了「品牌+代工+配套」的筆電垂直整合產業體系。

2012年前後,重慶電子產業便基本布局完畢,並一直保持高增速。數據顯示,重慶連續多年蟬聯「全球最大筆記電腦生產基地」的稱號,產量曾一度占到全球的40%以上。

▲重慶高新區西永微電園工人正在生產筆記電腦主機板 圖源/ 馬天龍-新華網

到2020年,重慶市實作地區生產總值25002.79億元,比上年增長3.9%。其中,汽車、電子是主要的拉動力,增加值分別比上年增長10.1%、13.9%。

但另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數據是,汽車和電子業之外,重慶新興動能的提升尤為亮眼。

數據顯示,當地2020年高技術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分別比上年增長13.3%和13.5%,增速分別比規模以上工業快7.5和7.7個百分點。高技術制造業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9.1%,拉動規模以上工業增長2.2個百分點。

高技術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似乎成為了重慶新的增長點。

02

兩江新區金塊科創機遇

早從2014年開始,重慶就提出了聚焦新興產業的戰略,同時布局了集成電路、液晶面板、機器人等十大新興產業。

在此之前,中國內陸第一個國家級開發開放新區——兩江新區設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得到國務院批復。重慶開始透過兩江新區持續最佳化產業結構、促推產業集群,並與成都聯合打造現代金融產業聯盟等。

政策東風之下,大量優秀高端人才、戰略新興產業開始在扶持、孵化及落地幫助下紮根重慶。例如中國AI四小龍之一的雲從科技,就是由中科院重慶研究院孵化。

如何借勢宏觀政策的扶持,吸引更多的戰略新興企業落地重慶?兩江新區投擲的橄欖枝之一,則是「明月湖國際創新創業大賽」。

這是由重慶兩江新區主辦、深圳松禾資本承辦的一場跨界合作超級試驗。

▲兩江協同創新區公司、深圳松禾資本簽訂了明月湖國際創新創業大賽、明月湖科創基金戰略合作協定,圖源/松禾資本

成立於1996年的松禾資本,見證了深圳從來料加工為主的城市,轉變成了科創為主的城市。透過「地方政府+創投機構」的聯姻模式,松禾資本嘗試將深圳經驗透過實踐,部份引入重慶,跟當地的科創企業來共同發展。

這早已有了經驗的支撐。比如當下重慶2億台智能終端、6000萬台筆電、3000萬台家電、200萬輛汽車的生產背後,全產業鏈條中套用領域最廣、滲透範圍最深的產業其實是半導體產業。

而今, 「明月湖國際創新創業大賽」依托於重慶當前「汽車+電子」的兩個千億級支柱產業,在高端智造、高端生物醫藥、半導體及智能資訊科技、新能源材料4大領域尋找優質專案。

這些最終角逐勝出的28個專案,最終將落地重慶、協助重慶產業的科技升級。

▲重慶兩江半導體產業園,圖源/重慶釋出

然而,兩江新區看到的,可能不只是這28個專案。透過這個國內規模最大的科創大賽之一的賽事,兩江新區希望將「明月湖IP」孵化成為重慶科創的一張名片。那麽在未來的招商引資、優質專案、創投等方面,就能打造良好科創生態。

在政策扶持、產業協同、孵化邏輯等方面都極具影響力的「明月湖IP」,正在變身為一枚金光燦燦的橄欖枝,它在等待更多的高端人才和戰略新興企業緊隨而來。

03

中國版的侯斯頓?

在成立的11年間,持續加大科技產業布局、賦能區域產業轉型,重慶兩江新區一直肩負著引領重慶科技創新的重任。近年來,致力於做大產業群、做強產業鏈,該區瞄準「創新鏈」、專設「協同創新區」,使其成為招商引資、企業服務的專業機構。

此外,為補齊科研院校不足、高端人才匱乏等短板,協同創新區還積極大膽地引進國內外高校科研機構落戶,想盡辦法打破傳統局限,突破生態瓶頸。

而此次借助「明月湖IP」形成國際推廣,提高業內知名度和認可,也是一次招商引資的模式創新。

▲重慶夜景,圖源/pixabay

利用IP打造實作城市產業升級,重慶路徑與美國侯斯頓有些相似。

1901年,侯斯頓附近斯賓德爾托普發現石油,帶動這座城市逐步成為石油工業之都。數據顯示,到20世紀30年代中期,全美超過45%的基礎石化工業活動,以及45家全美能源公司200強,皆在侯斯頓附近。

此外,其產業鏈上下遊的化學工廠、提煉廠、鹽加工廠及蒸餾廠等,超過200家企業集聚在侯斯頓港工業區。

只是到了20世紀60年代,侯斯頓的石油開采出現下滑,這座城市的產業發展亟待尋找到第二增長曲線。

恰在此時,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SA)航天中心落戶計劃曝出。侯斯頓與20多個城市之間激勵競爭,最終憑借現有優勢產業和其他政策一舉拿下。

此後,侯斯頓透過各種賽事、活動、傳播打出了「太空城」「未來之城」「創新城」等類似於重慶「明月湖」的IP。同期,其搭配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引進和培養高端人才、企業家團隊,大力發展了航天設計、電子儀器、機械制造和軍事工業等高科技產業群。

IP國際推廣的影響力快速顯現。先是在太空城IP下聚集了與航天相關的1300多家高技術企業,再是以未來之城IP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醫療集群,每年接待約720萬名病人,約有50多家頂尖的醫院、醫學院、研究所等機構。

能源、生命科學、制造和航空航天、工具器械、資訊器材、研發實驗室、人體器官化學、建築器材……大量新興產業集聚侯斯頓。而今,侯斯頓不僅保留著世界能源之都的稱號,還是美國高新技術中心,跨國公司總部和研發中心的集聚地。

▲侯斯頓夜景,圖源/pixabay

不知道重慶產業升級是否研究過侯斯頓,但從當下的現實反饋和發展路徑來看,卻是尤為相近。

而今,重慶依舊是中國老工業基地之一和國家重要的現代制造業基地;同樣保持著全球最大電子資訊工業集群和中國國內最大汽車產業集群。

但在裝備制造、綜合化工、材料、能源和消費品制造等方面,重慶同樣形成了千億級產業集群,以及擁有10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0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68所高校。

重慶,正在「科創+產業」的思路下,邁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提高產業發展能階和現代化水平,把科技創新真正落到產業發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