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財經

管清友稱「本科階段沒必要學金融」,網友接話「應該學數學或物理」,你怎麽看?

2021-06-30財經

沒一個答到點上。

管清友說:本科階段沒必要學金融,要想學或者從事金融行業,研究生階段學一些就好。

錯誤的問法是:管清友說得對不對,本科階段是不是的確沒必要學金融?碩士學點金融就夠了?

正確的問法是:幹金融為什麽預設就需要讀研究生了?唯讀本科為啥不夠用?

其實(大部份情況下)幹金融是不需要讀所謂的「數學物理」的,甚至本來連讀研究生也沒必要讀。

君不見美國的大多數投行都偏向(甚至只招)本科生,不傾向研究生。以某知名外資行為例,據說其只在中國香港辦公室招研究生,其他地區都是本科生。而國內的大多數券商投行部只招研究生及以上,哪怕你是北大光華的本科應屆生,恐怕也進不了國內那幾家中字頭大券商的校招面試。

其實幹金融本來是不需要讀研究生的,奈何金融行業內卷實在太嚴重,人才豈止是飽和,簡直是溢位。

歸根到底,金融行業是個門檻相對(理工科)較低,而又相對高薪的職業,導致大量非金融專業的人才湧入這個行業,而高校持續性的擴招又進一步加劇了這個趨勢。

首先是門檻相對較低。

答主自己就是金融學專業,讀書期間也在金融行業的多個子行業實習,買方賣方、一級二級、券商投行、銀行基金都接觸過。平心而論,金融的大部份細分行業的確不需要什麽硬技術。

例如券商投行部、研究所,基本不需要什麽特別豐富的知識儲備,充其量了解一些財務報表、會計知識、DCF模型即可,如果能自學達到透過CPA會計科目的水平,那更加綽綽有余(當然CPA本科不能考那是另一回事了)。

畢竟,只聽說有理科/工科/醫科半路出家轉金融的,沒聽說有做金融的轉行去理工科的。甚至一些電子工程、生物醫藥專業的畢業生去做相應行業的股票研究和投資分析,會比金融畢業生更為吃香。

其次,金融行業的確相對薪水較高。當然,這通常指頭部而言,畢竟對於轉專業殺入的大軍來說,保險銷售和銀行櫃員顯然不會在其考慮的方向之內。這導致大批其他專業的人才湧入,導致這個行業的招聘市場簡直是一片紅海。

而高校持續性的擴招又進一步加劇了這個趨勢。最近幾年,各大高校紛紛開辦了各色各樣的金融專碩學碩專案,來吸納有需求的學生。比如北大,有金融類碩士專案的學院就包括北大光華、北大經院、北大匯豐、北大國發等;比如復旦,有金融類碩士專案的學院就包括復旦經院、復旦管院、復旦泛海、復旦數學系基金班等等……

簡單測算一下,只看北京和上海的畢業生,每年光從清華、北大、復旦、交大、人大、財大6所學校畢業的金融類碩士就不下1500人。更何況還有各種海歸,以及浙大、南大、央財等高校。然而,每年金融行業的「中高端」崗位的空缺有這麽多麽?

知乎上說:「清北復交以下無金融」,這話雖然極端,但是的確也有它的道理。

在這種情況下,金融就業市場完完全全是個買方市場,招不招人、招哪個人完全由著招聘方的性子。畢竟,大家都是清北復交浙南人財畢業的,招誰不是一樣?

在這種情況下,招聘門檻水漲船高,本來本科生就能幹的活兒,門檻提高到了研究生。你不讀研究生根本進不了絕大部份券商,一開始是投行、研究所,後來連中後台都慢慢開始要求研究生學歷,而碰巧學金融的都是高分錄取,本來基本就是各個高中的卷王,從而導致了瘋狂的內卷。

順便一提,這還導致了一種神奇的現象——「實習內卷」+「簡歷通脹」。

我本科期間在國內某大型PE實習的時候,帶我的VP表示,現在的實習生太好用了!

當年他自己實習的時候,基本上是每天上午在學校上課,下午來實習,晚上七點鐘回家;而現在的實習生(比如我)基本上是全天翹課,從早上9點幹到晚上11點,回到宿舍後再完成作業,有時候還要熬夜加班弄材料。

大家的實習越來越卷,從大一就開始卷。簡歷越來越好看,很多本科生簡歷上就有3-4份正經實習了。

為什麽會這樣?

因為來面試的實習生太多了,供給太多了……你不拼命,有的是人拼命。原本是大三上完專業課,大四去實習;後來變成了大三翹課去實習;再後來變成了大二翹課去實習,或者遠端實習……反正券商永遠缺實習生。然而供給實在太多了,很多券商研究所的實習生都沒有薪金,對,就是俗稱的「小黑工」。

比如答主自己,大二時還住在交大閔行校區,一周有三四天,從閔行坐一個多小時地鐵到市中心,再打車到某券商研究所實習。每天早上七點出發,到公司已經九點多了,幹活兒到晚上九十點,再原路返回,有時甚至晚上回去地鐵路上還在抱著電腦敲研究報告。

實習了將近半年,沒有交通費報銷,沒有午餐,沒有薪金。當然,這都是我自己接受的,畢竟大家都在卷,你不卷以後可能就沒飯吃。最關鍵的是,這份實習的確學到了很多東西。

這時候就帶來一個新的問題……

問:為什麽「實習可以學到很多東西」?

答:因為大學課堂上能學到的有用的東西實在是太少了。

很久之前寫過一個回答,就說過這個問題:

1、學術和套用定位不明
大一大二的數學相關課程包括了 12學分的數學分析、4學分的線性代數、4學分的概率論、3學分的統計學 。我承認高數非常重要,但是對於想要進入投行咨詢券商等就業的同學來講,數學裏90%的內容都沒有必要,微積分+概統完全夠用。

這裏順便說一句,「本科學數學或者物理」是完全錯誤的做法,金融大部份崗位將來根本用不到這麽多數理知識,何必為難自己呢?

再說了,如果不是足夠聰明,學了四年數學物理,GPA大概率不如其他專業的好看,到時候連金融專碩的保研夏令營都進不去,豈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2、欠缺實務課程
大學學了四年,理論學了很多,針對實務的課基本沒有。比如公司金融花了半個學期在講MM定理,但是業界是如何估值的卻幾乎沒有涉及到。這方面學院裏比較好的課程包括會計學、商法、商業銀行(可能是因為這幾門課本身比較貼近實務吧……),而國際貿易、國際金融這些課基本就是單純地介紹理論了……
3、經濟課程過多
經濟學課程實在過多,不知道的還以為我拿的是經濟學學位。學了大量的環境經濟學、區域經濟學不知道有什麽用(雖然我也沒怎麽學……)

學校一大堆教授副教授的工作重心都在學術,沒幾個認真上課,而且沒在業界待過的教授講的都是幾十年前的理論,和實際工作相去甚遠。

本科學的知識尚且如此,研究生其實更加學不到什麽了。我讀研的時候,班上有大概1/3的跨考(其實應該說跨保)學生,所以基本所有的專業課都是從最簡單的再上一遍,相當於把我本科學的中微中宏再學一遍,可以說毫無用處(當然本來也沒什麽用處,什麽金融崗位會用到中微高微呢?)

所以研究生階段變成了大家進一步刷實習內卷的階段,據說清華經管的深圳班因為把課都安排在晚上,把白天空出來給大家實習而深獲「人性化」的好評;而交大高金因為不允許學生翹課實習並實行上課刷臉簽到而屢受吐槽……

作為同行,我深表理解,但同時又不由得不覺得魔幻。不過最近魔幻的政策實在太多了,這點魔幻現在看了倒也不足為奇了,再過熱的市場總會自我調節的,你看現在金融行業熱度不也下降了,大家不都去卷電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