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生孩子」這個行為從來就不是只從 經濟學角度 去衡量得失。
參照特蕾莎修女的一句話: 我們以為的貧窮,是饑餓,是沒有房屋,是衣不蔽體。然而最大的貧窮是不被需要,沒有愛,是不被關心。
生育孩子,其實就是為了 滿足自己被需要 的需求。
從馬斯洛的需求分析理論來看,生孩子是一件精神收益非常大的事情。
這項行為滿足了成年人的自我價值實作需求。
被孩子叫爸爸媽媽,自己跟現實世界有了更深層次的聯系——心理安全需求
有了孩子,能加入寶媽的交際圈中——社會化需求
孩子把父母當成自己的保護傘——尊重需求。
把孩子養大成人——自我實作需求。
當然,以上是在最基本的生理(衣食住行)需求得到滿足之後,才會去進一步考慮的事情。
現在的年輕人處於最底層的生理需求都無法滿足,自然會認為生孩子是一門虧本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