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房地產:為什麽買/不買?」裏提到,我會把眼前的灰犀牛一個一個牽出來,做個分析。
本篇這一頭是人口。
首先先來闡述一下「灰犀牛」這個概念。
灰犀牛是一個金融術語,比喻大概率且影響巨大的潛在危機。
它不是隨機突發的事件,而是在出現一系列警示訊號和危險跡象之後,如果不加處置就會出現的大概率事件。
怎麽理解這個大概率呢?為什麽都已經有預警訊號了,還是讓它發生了呢?
用大白話說,灰犀牛就是趨勢。
因為是站在了趨勢的車輪前,蕓蕓眾生才避無可避——不是不想避,而是避不開。
現在大家可以理解灰犀牛的威力了。
了解完灰犀牛這個概念,咱們回到正題:人口。
人口悖論
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終於公布。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全國人口共141178萬人。較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增加7206萬人,增長5.38%,年均增長率為0.53%,比上一個十年下降0.04%。
大家有沒有想過這麽幾個問題:
1.同樣都是人口,為什麽以前是人口負擔,現在就變成了人力資源、人口紅利?
這中間差哪兒了呢?
2.中國人口到底是多還是少?
大家似乎在人口問題上高度分裂。
一方面是對人口普查數據的群情洶洶,滿屏都是對人口下降的恐懼和對計劃生育政策的痛心疾首。
但另一方面卻是實際生活和就業市場上的相反模樣。
畢業生就業壓力越來越大,研究生一年比一年多,校招標準不斷擡高,985、211逐漸成為標配。
社招也齊刷刷地繞過了35歲,中年危機頻頻占上熱點話題。
既然社會現實已經用腳投票,那索性別生出來,總好過裁員的麻煩吧?這還沒算上裁員造成的社會壓力和矛盾呢。
從面上看,反正現在產能過剩,反正你也不需要這麽多人,反正大家都在搞工業4.0,都在搞機器人替代,那麽人口減少不是正好可以緩解就業壓力,提高人均收入和人均福利嗎?
再說了,14億人吶。你14億還嫌少,你讓其他國家怎麽活?
3.人口下降等於總需求下降嗎?
未必啊。
總需求(毛算)等於人口*人均收入。人口即便下降了,但是人均收入上去了呀。更何況人口也並沒有下降,只是增幅變緩。
靜態的看,社會財富不會憑空消失。每少一個人,他的消費能力就會轉移到其他人手中。社會的總需求沒有變,變的只是開銷的人。
動態地看,一切經濟社會的發展都是為了人,人均福利是社會發展的目標。不跑偏的話,隨著經濟的發展和質素的提高,人均上漲的振幅理應大於人口自然「下降」的振幅(下文如無特殊說明,均指生育率下降導致人口未來下降的趨勢,不是指人口凈減少)。
既然人口下降未必等於總需求下降,甚至人口下降都不妨礙總需求增長,那麽為什麽擔心人口下降影響經濟增長呢?
這三個問題怎麽理解?
人是資源還是負擔
我們從第一問——人口負擔和人力資源之間的關系,開始講起。
人既是生產者,也是消耗者。
有一個簡單的道理:
人只有在所消耗的物資小於所生產的物資時,才能生存下來。
人只有在所生產的物資大於所消耗的物資時,才能發展起來。
生產比消耗多的人叫人力資源;消耗比生產多的人叫人口負擔。
那麽是什麽讓人從負擔變成了資源呢?
是教育。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飛速發展與其說是人口紅利,不如說是工程師紅利。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當年有句口號——學會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我們不說高校擴招,不說教育產業化,不說應試教育如何利弊,只從結果來看,四十年來從高等教育體系裏面走出的海量人才是中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