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財經

金融人再就業,格格不入還是降維打擊?|鈦媒體金融

2024-07-15財經

近日,金融圈中金、銀河、建行等一系列降薪、退薪、裁員事件引發廣泛關註,也引起了金融圈內部的不安情緒,有的人一時不能接受變故,而有的人卻坦然面對現實,尋求其他行業機會。金融圈素有高學歷、高素質之稱,能夠早點面對變化,並適時調整心態,嘗試新職業的金融圈人士有的已經在其他行業嶄露頭角。

經過鈦媒體APP對多位來自不同領域的金融圈人士再就業的了解,強適應力和強目標性依舊是金融人的內核所在。

對於被最佳化或者主動離職的金融人,市場上對他們再就業看法不一,有的認為,金融人大多被稱為「職場精英」、「白領」,經過在職場上摸爬滾打,他們的許多素質是可以匹配到其他行業的需求的,比如金融人所具備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溝通與合作能力、‌分析與決策能力、‌風險控制能力等等,因此對於大多數相似職能的工作,金融人是可以很快掌握並適應的。此外,他們認為,金融人都會積累一定的人脈,即使到了新的領域,也能透過朋友找到行業內的資源。但也有人認為,金融人太「傲氣」、有自己的想法、喜歡「自作聰明」,在新的領域就應該聽從「前輩的教誨」,而不應該有太多的發散思維。他們還補充道,「金融人‘難以沈浸’到其他行業,如果短期內無法做出效益,就很容易失去積極性。」

各顯神通,「五類人」金融人的再就業

透過與再就業金融人的一系列訪談和調查,鈦媒體APP將金融人分成以下五類:

第一類是留在金融圈創業的金融人。比如,FA行業因為創立成本低,是近十年來金融人創業的首選,哪怕是疫情後,也有不少FA公司像雨後春筍般出現。鈦媒體APP走訪不少上海初創FA公司發現,他們的人員配置多是以滿足最基礎的崗位需求即可,甚至有些員工身兼數職,因此僅需三人就可以創辦一家FA公司。一家FA公司的員工向鈦媒體APP透露,這些FA公司老板的年齡大多在30-40歲左右,多來自於實體行業和券商資深管理層,在前期的工作中積累了一定的人脈和資本,一部份因為升職受阻或職場不順,一部份因為人員最佳化,最終選擇出來「自己當老板」。

近兩年來,往養老金融方向創業也是金融人轉型的一大趨勢,據鈦媒體APP了解,不少仍處於種子輪和天使輪的以養老、健康、護理為創業主題的公司,背後的老板或多或少有保險背景。此外,隨著這一主題越來越熱門,也有不少其他行業的人想分一杯羹,在一次同學聚會中,就有一個互聯網大佬提出,「這幾年各個行業發展都遇到了瓶頸期或收縮期,不能把眼光停留在‘打一輩子工’上,可以一起搞副業或者一起創業。養老題材是近期的風口,並且伴隨老齡化愈演愈烈,科技成為應對老齡化的關鍵手段,未來的養老需求將呈指數增長。」她的這一番發言引發在場很多人的認可。

雖然金融表面看起來光鮮亮麗,但其實金融業的「內卷」也逼退了不少從業人員,比如就有人在小紅書、微博等社交平台表達過,金融行業太卷了,尤其是技術進步帶來的無時無刻不在工作狀態,幾乎天天開會到大半夜,常常睡醒一覺了,遠端會議還在開著。

比如,在小紅書上有一個貼文,一個金融人透露,盡管CFA、FRM等證書齊全,在券商、銀行等大廠中的待遇也很好,但因為無窮無盡的加班,每天開著沒有意義的會議,導致他們看不到職場的快樂和未來,從而選擇離開穩定的銀行,進行自主創業。

圖片來源:小紅書

第二類是投身自媒體的金融人。做自媒體的金融人有的是擔心行業變故開辟的「第二職業」,有的則是被最佳化後作出的職業選擇。

做自媒體的金融人是比較常見的,也是當前金融人再就業的主流方式,他們運用自己所在領域掌握的金融知識,透過直播或者錄播的方式吸引粉絲,當積累到一定的粉絲量的時候自然而然會有品牌機構找上門進行合作。

當然也存在一些和實業合作,例如某券商網紅首席經濟學家就入股生物科技公司,不僅推出相關的研報,甚至還上線了一款首席專屬產品,並在微信、微博、淘寶等各平台都有宣傳直播。

例如,小紅書的一位在陸家嘴上班的交易員,他會非週期性直播分享工作以及行業內的事情,回答一些金融相關的問題,同時他還分享一些自我身材管理的經驗,進而獲得了各種營養品、保健品品牌代言的機會。

圖片來自:小紅書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表示,其實他們並不是很願意將副業展現於人前,因為如果實業企業一旦出現問題,可能會影響到本職工作,因此他們可能會選擇入股,但不會作為代言人進行宣傳。

還有一些金融人會做團購「團長」,他們利用工作業余,拉群做一些「空中超市」的團購業務,他們做這類事勝在資訊差、單量大。他們賣的產品種類繁多,包括並不限於農產品、土特產等,這些對於獵奇和「追求生活質素」的金融人來說無疑非常具有吸重力。

第三類是跨行就業的金融人。如果說前兩類的金融人還是在「恰飯」金融,那麽這類金融人與金融圈離得就相對更遠一點了,比如,金融人到健身房當教練,金融人到海底撈端盤子等等。

金融人作為高薪群體,其消費水平糊生活格調也相對更高,更註重「健康」和「排面」,因此很多金融人「入圈」的標誌往往是他們開始進行健身、滑雪、打網球或者德撲等有著明顯金融圈標簽的活動,在工作階段他們接觸並學會這類活動,離職後會經過短期的培訓將這項技能訓練到專業水平,進而達到可以授課水平。

據鈦媒體APP了解,一些金融人離職後到健身房當上了私教,他們表示,「雖然相比於其他來自運動專業或者退役軍人的私教,他們是不‘專業’的,但是很多客戶是原來金融圈的同行,可以和他們更有共同話題。對於金融人的生活狀態和方式也更了解,能制定更適合他們的健身計劃。」

此外,他們還表示,健身房更像是資訊匯集地,而他們是資訊收集者、傳遞者,客戶也會因為他們這方面的價值願意續費並介紹更多的客戶。

此前,有媒體報道,天弘基金的基金經理吳明鑒發朋友圈,「統一答復下各位尊敬的賣方大佬:本人早已不在公募,轉職健身+滑雪教練,無法投票,實在抱歉,幫不上忙了」,盡管事後他出來澄清表示:「純屬娛樂,開個玩笑,我現在任職於一家私募。」但這也為金融人再就業開啟了思路,轉型健身滑雪教練,將愛好變現也不失為一條轉型路。

還有近日在各金融圈群裏流傳的一個截圖,截圖當中提到的是一位中金的員工,他計劃離職並尋找新的工作機會,參加了海底撈的面試,應聘的是總經理助理的職位,年薪高達60萬,但條件是必須先在前台端盤子輪崗。在一個金融人求職群裏,大家反映也比較積極,「端盤子一年能給60也不錯」「這個崗位比幹投行有意思多了吧」「海底撈甩面條那個崗位挺好的」,還有人現身說法,「我還真有個朋友之前就是海底撈這個崗位的,投行去了輪崗-後來做店長,現在是高管」。

由此可見,金融人對於離開金融圈跨行就業也是欣然接受的,能夠快速接受現實並進行轉變思路,憑借金融人的素質在其他行業也能幹的有聲有色。

第四類是國外留學回來尚未就業或有過短暫金融從業經歷的「新金融人」,他們相比於在國內受教育的金融人有了更多語言優勢,因此接單幫新一屆留學生寫論文、作業、quiz成為「賺外快」常見的方式。據鈦媒體APP了解,接留學生的作業單會根據難易程度、得分、所用時長以及緊急程度等來進行定價,他們表示,相比於論文單,他們會更願意接作業和quiz單,這樣做的好處在於,一是可以在國內保持對語言和知識的敏感度和熟練度,二是可以知識變現,三是保證工作之余的時間也處於學習狀態。

當然,大部份人只是把這當成副業或者過渡期的工作,不會當成主業。據有過類似經歷的人表示,這樣的單子其實很多,如果比較著急的單子還會溢價交易。透過這件事也反映出,許多人還在適應環境的變化,對於未來的職業還處於混沌狀態。

不過這類新金融人也表示了自己的擔憂,他們說,其實只要會用工具,要完成作業並不難,即使是我們,在做題的過程中也會借助ChatGPT,萬一以後這些留學生都用Chatgpt寫作業了,這也讓我們這些新金融人不得不做長遠打算了。

第五類是有一定積蓄,生存壓力較小,想要「養老」的金融人。據鈦媒體APP了解,一部份沒有貸款壓力、生活質素也比較高的金融人會選擇在近幾年「躺平」,甚至一部份會「卷」體制內工作。這類人主要出自投行崗位,眾所周知,投行一直是金融畢業生想破腦袋想擠進去的崗位,一是因為薪金待遇高,二是認識的人脈都是「大佬」,三是未來有更多就業方向,但是這一兩年來,隨著IPO的收緊,投行行業陷入周期性緊縮狀態,加上之前盲目樂觀導致的過度擴張,投行部門成為人員最佳化的「重災區」。

一般而言,公司會選擇從中層人員開始最佳化,因為他們人力成本更昂貴,主要的工作職責更多在於管理人員和分配任務上,盡早進行最佳化可以節省更多的補償金。相反對於「底層」金融人,公司會願意將他們留下來,據某券商內部員工透露,「因為他們的薪金低,主要的工作也都是他們在做,如果把‘底層人’最佳化了,就會出現工作沒人幹的情況。」

而這類早年積累了可觀財富的投行中層多選擇進入「養老」狀態。

當然,網上也有一些金融人中年離職後,由於標準過高,「放不下面子」去收入更低的企業或行業,久而久之,他們可能會在就業市場上越來越沒有優勢,但為了生存,這類人會選擇去當滴滴司機、外賣員,甚至洗車行的洗車師傅。

總結五類金融人的再就業可以發現,能夠早點適應金融業的變化,開啟思路,嘗試其他行業出路的金融人,憑借自己做金融積累的知識、人脈能夠在其他行業進行比較好的轉化,然而不願面對現實的金融人往往比較難走出。

實業興、金融興,順應時代需求才是金融人最好的擇業方向

其實不管是創業還是「搞」副業的金融人,都體現出了金融人的適應環境,思維靈活,懂得變通的素質,因此只要不自暴自棄,即使是「半道出家」,他們也能在其他行業內達到中上水平的,當然這在不同層級的城市之間也存在著不一樣的表現,畢竟在一二線城市,金融人面臨著較三四線城市更多的選擇,在一二線城市,筆者了解到的金融人大多人還是能做到順利轉型,而三四線城市的金融人本身受到的沖擊相對較小,轉型壓力也較小。

總體來說,從上述的五種人看來,降薪所帶來的薪資落差導致金融人開始想方設法「搞錢」或者「搞副業」,很多人認為,金融本身就是周期性行業,經歷了多年的快速發展之後,也不可能一直繁榮,但其實反向想來,這個時代的金融人至少見證過「盛世」,工作經歷也帶給他們更好的時代眼光,培養他們探查時代風口的嗅覺。

相比起來,那些即將步入金融行業及尚未畢業的金融學生們,未來他們將面對的時代或許才更加未知,因此不管是對於金融「老人」還是「新人」而言,都不要覺得金融行業是金字塔尖的行業,從而衍生出「非金融業不幹」的想法,要知道金融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實業興,金融興,從就業來說,只有調整自身狀況,適應行業的變化,根據自身的能力找工作才是時代的趨勢。 (本文正選於鈦媒體APP,作者|李婧瀅,編輯|劉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