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知道,在進博會上賣不了幾台車,為什麽這些車企還要去呢?」
確實,對於一些車企來說,已經不僅僅滿足於參加大大小小的車展那麽簡單。從CES到進博會,這些原本不屬於汽車品牌商的舞台,卻總是能出現不少車企的身影。在很多人看來,這不過是這些展會的添頭罷了。
從本質上來看,這是車企們積極拓展展示空間、尋求更多合作機會、以及向公眾展示其創新實力和品牌魅力的重要舉措。這似乎看上去是一個合理的理由,但結合當下的中國汽車消費環境來看,這樣的解釋又變得蒼白很多。
這幾年中國車市的現狀大家有目共睹,本土汽車與外資汽車的對立越發明顯,並且在很多輿論環境中,外資汽車品牌們已經節節敗退、不堪一擊。無論是外資的油車還是新能源車產品,都無法在現在的車市激起半點浪花。
而根據各方的渠道資訊顯示,今年的進博會上,是這麽宣傳的:本屆進博會,全球15大汽車品牌同台比拼,並均將新能源車型與智能化作為重頭戲。不僅帶來多款新車,還集中展示了面向未來出行的前沿技術。
實際上,這幾天大家都在討論小米SU7 Ultra、小鵬P7+、銀河星艦7......汽車界的大新聞更偏向於曬新車訂單。即便是11月7日最重磅的AUDI新品牌釋出,都沒上熱搜。那麽對於這些外資汽車品牌來說,在進博會亮個相還有意義嗎?
規模與周期
如果有人去過今年的進博會,會發現一件很不一樣的事情,宣傳中的「新能源車型與智能化」展示其實並沒有占多少比重。原因其實很簡單,對於外資車企來說,展示「新鮮」的東西是它們參加進博會的目的,但我們熟悉的「新能源車型與智能化」就是它們最「新」的東西。
所以,確實有一部份車企展示了從未公開亮相過的新能源車型。比如日產汽車展出了Epic概念和Era概念車,但這兩款概念車僅限於在展台上「圍觀」。本田則展出了燁 S7、燁 P7、燁 GT CONCEPT,這三款車則是實打實的可以坐上去體驗。
其他的車企像豐田、奔馳、寶馬、沃爾沃、大眾、奧迪、保時捷、現代等車企,它們最新的電動車也就那麽幾款。這些外資車企在推出電動車的速度上,不可能像中國汽車品牌那樣,從亮相到上市最快只要3個月左右的時間。
所以,很多外資車企的新能源車並不算「新鮮」的東西,更不用說像福特、捷豹路虎等這樣的品牌,本身就沒有電動化的產品,或者說只有少得可憐的電動化產品。所以這樣的品牌,與今年進博會的主題契合的並不深入。
其實要籠統的來總結參加進博會的外資車企,有兩個明顯的特征。一是在全球範圍內有規模銷量的品牌,比如豐田、大眾、本田、福特、現代。而是擁有悠久造車歷史的品牌,除了以上品牌還有奔馳、寶馬、捷豹路虎、日產等。
所以很多品牌,更傾向於自身在這悠久的造車歷史中,展示自己的汽車生態圈。最典型的就是豐田、現代和奔馳,這三家的展台面積也是最大的。
比如豐田,不僅展示了1964年出口中國的首款車型、已經進入豐田博物館館藏的皇冠轎車,也展示了如今在大街上行駛的bZ系列新能源車。更重要的是,其展示了其在氫能技術、綠色出行和惠普福祉方面的最新成果。
作為一家歷史悠久且常年銷量全球第一的汽車品牌,其實後者才是豐田所要表達的東西。已經裝車的3款氫燃料電池系統、電池回收再利用、儲能系統、福祉版車型、康復支持機器人、GR運動品牌、Robotaxi等等,確實讓人眼花繚亂。
比如現代,帶來了氫能產業、氫能產品、高效能及電動化等多領域展品。包括NEXO 中國版、氫燃料電池輕卡MIGHTY Fuel Cell、氫燃料電池巴士、氫燃料電池系統、IONIQ 5 N、全新Elantra N、全新Elantra N1統規賽賽車。
比如奔馳,展出了涵蓋油、電,車型種類包括轎車、SUV、高效能車等產品。比如梅賽德斯-邁巴哈EQS純電SUV、梅賽德斯AMG C63 S E PERFORMANCE F1特別版、梅賽德斯-邁巴哈S級轎車極夜版、梅賽德斯-奔馳標準軸距E級車運動版、梅賽德斯-奔馳CLE轎跑車等。
其實不難發現,這三家車企所展現出來的面貌與態度,代表著它們在悠久造車歷史中的行動與布局,最終讓它們成為全球汽車品牌的佼佼者。這非常值得包括中國汽車在內的所有汽車品牌學習,如何成為世界級的汽車品牌,這就是最典型的樣本案例。
引領與拓荒
毫不客氣的說,勤勞的中國人民,憑借著自己的智慧,在很短的時間內,非常高效地讓自己參與到百年汽車的工業行程當中。如果說在油車時代,我們還是汽車工業中的跟隨者。那麽在電動化時代,中國汽車作為引領者,就要表現出引領者的姿態。
即便是一個全新的汽車時代的引領者,從本質上來看,我們其實就是處於新時代汽車的起步階段。所以現在的中國汽車有一個起步階段的明顯特性:野蠻生長。這種野蠻生長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其不可忽視的消極影響。
積極的一面在於,野蠻生長意味著速度與激情。中國汽車企業在電動化的浪潮中,如同雨後春筍般迅速崛起。他們敢於冒險,勇於嘗試,不斷推陳出新,打破傳統邊界。這種快速的發展不僅帶來了更多的選擇和可能性,也推動了整個行業的進步和創新。
然而,野蠻生長也帶來了消極的一面。在追求速度和規模的過程中,一些企業可能忽視了高質素發展。他們急於求成,引發市場的過度競爭和資源的浪費。一些企業為了爭奪市場份額,不惜采取低價競爭等短視行為,損害了行業的整體利益。
但如果透過更長的時間周期視角來看,所謂消極的一面,是起步階段可以接受的容錯。因為只有透過優勝劣汰的方式,才能篩選出真正有實力的車企。這種容錯機制,雖然短期內可能帶來一些市場的波動和不確定性,但從長遠來看,卻是推動整個汽車行業健康、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
它促使車企不斷進行自我革新,積極擁抱新技術、新模式,從而推動整個行業的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在這個過程中,那些能夠堅守初心、持續創新,並且不斷提升產品質素與服務的企業,將會逐漸脫穎而出,成為行業的佼佼者。
現在我們再回過頭來看豐田、現代、奔馳這樣已經歷經一個完整周期的車企,也要進行自我反問:我們的盡頭在哪裏?或者說,以中國汽車引領的汽車時代將會走向何處?未來的汽車產業又將展現出一副什麽樣的光景?車企們又該扮演什麽樣的角色?
以史為鑒,現在能想到的也不外乎這麽幾種:為產業提供動能、為了所有人的移動出行自由、建立美好生活、為社會謀福利。這些都是大道理,但也是很深的學問。現在的中國車企可能還不需要考慮這麽長遠,但終於一天,需要在這個新時代中找準自己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