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兩年前就講過,極越這品牌,目的就不純。
百度是輕資產,科技企業,上市公司。
拿捏80%投票權,想證明自動駕駛。吉利給代工,控制權雖虧了,但能證明浩瀚多麽牛。
雙方就沒指望極越/度能長久。
投資合作失敗,這種級別的幾乎都是毫發無失真。
而且還能保住資本市場的大盤。
吉利呢,同時又不想自己承擔風險,又缺智駕技術,浩瀚又需要回本。於是和百度一拍即合。
仔細想想,吉利,百度,哪個缺品牌,當爹的可能都數不清孩子有多少了,還特麽生。
陰謀詭計也都簡單。
現在新能源市場,正處於洗腦年輕消費者的時期,一旦有市場定位空隙,雖然希望不大,但不想放棄,又不想擔責任,幹脆就合作模式吧。
萬一成了,可以套現。
要是完犢子了,終生售後,就以企業「終」為準。
找個CEO全權管理,最後他挨罵他也認,畢竟年薪沒少拿。
對於母公司,反正法務部門都能收底,何況一個個帶動就業的國寶級企業,奈我何。
當然,這不代表當時不能去。對於多數人來講,冒險時賺到錢,學到東西也就值了。但是你可能把握不好撤退的時間,就像傳銷一樣樣的。
現在卷,會繼續死。
有量就能拉來投資和貸款,你沒量就得死。
量靠什麽?
80%靠行銷。質素,耐久性?十年後主創早都潤了,誰管你。
以此類推,看看長安,上汽,廣汽,有幾個混合合資的品牌,說不定明年,後年。
就終身售後大結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