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汽車

福特CEO:來中國才知道我們落後了

2024-09-17汽車

「福特CEO在中國被什麽所嚇到?」近日,【華爾街日報】刊登了一篇文章,描寫了福特汽車行政總裁吉姆法利在多次訪華之後,對於中國電動汽車產業實力感到「震驚」。這位熱衷於賽車比賽、對汽車了如指掌的掌門人明確指出,中國電動汽車企業憑借卓越的技術、低成本的供應鏈及快速反應,已在全球競爭中脫穎而出。

在法利看來,這已經是一種「生存威脅」。【華爾街日報】則稱,多年以來,特斯拉一直是那些想向電動汽車轉型的汽車行業高官的「焦慮感」所在,但如今隨著中國車企的迅速崛起,美國、德國和日本無不感到不安,就連特斯拉行政總裁馬斯克最近都承認,中國汽車制造商是世界上「最具競爭力的」。

中國電動汽車產業因何而崛起?西方一些政客總是偏執地認為,中國品牌是「偷竊」技術,再透過接受政府補貼,才產生了有利競爭,因此需要透過貿易保護才能實作「公平競爭」。但事實上,中國電動汽車產業的崛起與西方車企曾經的成功並無本質不同。

在燃油車這條技術路線上,西方國家已經深耕細作了近百年,依靠創新積累了大量經驗與專利,形成了強大的有利競爭。面對汽車電動化的浪潮,大量西方車企認為這不過只是動力系統的一次「改良」,並未真正投入精力進行體系創新。但在許多中國車企看來,電動汽車不是簡單的把「燒油」改成「耗電」,而是動力系統的電動化賦予了整車駕乘走向智能化的機遇。為了坐上這一「風口」,中國車企逐步構建起一套自下而上、從底層技術研發到上層套用整合的完整創新體系。正如吉姆·法利在訪華期間觀察到的,中國電動汽車制造商在人工智能系統、自動駕駛技術和智能座艙體驗方面所使用的技術「與美國現有技術截然不同」。顯然,這種「差異」不會憑空而來,背後正是基於企業自身的戰略眼光和對市場發展趨勢的準確判斷,以及無數中國科研人員和工程師殫精竭慮、長期鉆研的汗水所凝成的結晶。

在底層技術創新取得成果之後,以成本優勢實作市場擴張,也是西方車企的通用做法。正是由於福特公司創始人亨利·福特於1913年發明了人類首條「流水線」,實作了每隔三分鐘一輛完整的福特T型車下線,成千上萬的普通人才開上了屬於自己的汽車;正是由於實作了供應鏈高度耦合的「精益制造」,成功消除過量生產和庫存浪費,豐田公司才能長期在全球擁有「物美價廉」的口碑……從原材料供應到零部件制造,再到整車組裝,中國市場規模龐大,套用場景眾多,供應商之間有著非常充分的競爭,促使成本不斷降低,同時質素卻穩步提升,逐漸形成了整個產業生態的協同效應,產生了電動汽車的成本優勢,加速了中國電動汽車在國際市場上的擴充套件。

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產業鏈也並非吃「獨食」,而是緊密配合全球化浪潮,與世界共享國內發展紅利。比如,特斯拉造車所依靠關鍵技術——一體化壓鑄,馬斯克找了全球五大壓鑄機企業均被拒絕,最後依靠一家中國香港企業研發成功實作量產;再比如,大眾公司在本土的汽車軟件研發舉步維艱,新任CEO大力加強與中國企業合作後,大眾汽車智能化水平開始快速提升……正如改革開放初期,大量合資公司將資金、技術和全新的經營管理模式帶入國門,推動中國汽車產業升級一般,當下的中國汽車產業鏈的成本優勢,也是全球汽車發展的一股建設性力量,透過合作實作共贏符合全球廣大車企的切實利益。

事實上,這個道理國外車企並不是不懂,但很多政客卻為了一己之私選擇了堅持「傲慢與偏見」。前段時間,為了解決汽車動力電池配套難題,福特打算斥資35億美元,與寧德時代合作在美國密芝根州建設一座動力電池工廠。結果該計劃迅速啟用了國會山上一眾以「反華」表演型政客的作秀癖,要求吉姆·法利停止該工程建設,至於福特該上哪裏去找物美價廉的電池以參與競爭,則無人關心。由此可見,相較於中國車企的努力,許多時候,短視的政客才是本土汽車工業陷入泥潭的始作俑者,在此基礎上亂掄「關稅大棒」「斷供大棒」只能是自取其辱。

無論反華勢力如何操弄,中國電動汽車的實力就擺在那裏。我們歡迎更多外國友人多前來親眼看看,找到共同發展的機遇。

長安觀察、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