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公司決定不再繼續其造車計劃,這可能有些難以言明的原因。不少人對西方科技領域的創新能力持有近乎盲目的信仰,他們可能認為這樣的行為是在無聲地展示西方國家在制度上的領先性。然而,我曾在此前提出過一個觀點:科技創新的核心要素主要包含三個關鍵組成部份,第一是資本的大量投入,第二是人才的廣泛參與,最後則是堅實的產業支撐。
如果能夠實作以下三個關鍵點,科技創新的成果便會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湧現。這種現象與體制或制度的關系並不是必然的。一些人可能出於強調美國優勢的目的而進行論證,但這種看法是片面的。事實上,在20世紀60和70年代,蘇聯同樣實作了這三點,並在重工業和航天領域取得了大量創新。在某些方面,蘇聯的技術甚至領先於美國。
![](https://img.jasve.com/2024-3/720a3b1aeff29ed9cd7d640178868857.webp)
我們以往在三個關鍵領域的投入顯著不足,尤其是在研發經費上。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們在這方面的落後是顯而易見的。實際上,真正開始增加對研發的投資僅僅是在過去的十多年間。而更為集中和明顯地增強研發資金的註入,則是自2018年起,特別是過去五年中的現象。
事實上,成效已經相當明顯。以往,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我們經常傾向於直接購買而非自主制造,認為采納西方技術能有效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因此並未在這方面進行充足的投資和探索。然而,在過去五年中,隨著對這一領域投入的增加,成果令人鼓舞。實際上,這種增強的投資已經帶來了積極的收益,我們已開始進入一個良性發展的迴圈階段。
![](https://img.jasve.com/2024-3/0888b1c3746981eadb4a6ddfacf52722.webp)
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之一。
今天,我偶然間發現了一種對蘋果公司的新穎贊譽。這種觀點認為蘋果之所以放棄制造汽車,是因為它打算將全部資源投入到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上。回顧過去二十年,手機無疑是改變了我們生活方式的智能器材之首。那麽在未來的十年中,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演進,能夠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深遠影響的器材,會不會是汽車呢?
目前來看,人工智能技術與汽車工業的融合套用已經展現出了具體的落地成果,是最為明顯的發展領域。若是在這個節骨眼上宣布放棄造車事業轉而聚焦於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研究與發展,即便是庫克聽到這種決定,可能也會覺得尷尬。個人而言,蘋果若選擇結束汽車制造業,其背後的關鍵原因似乎要歸咎於富士康。如果富士康能夠有效啟動並管理好生產線,那蘋果在十年的時間內,至少應該能拿出一些像樣的產品規劃或是概念介紹,而不僅僅是停留在紙面上的PPT。
蘋果公司決定放棄其汽車制造專案,其中一個關鍵而未被明說的是,它面臨一個難題:在中國市場以外地區無法建立起完整的新能源車輛供應鏈。此外,隨著美國若繼續推行新一輪冷戰策略,蘋果的汽車生產計劃將面臨更加漫長且不確定的未來。
![](https://img.jasve.com/2024-3/ae35d3b807aaf6a6aff2a0d5615cc768.webp)
為了進行對比,讓我們觀察一下特斯拉和小米兩個品牌。以特斯拉的上海超級工廠為例,其整個生產建設周期僅僅用了9個多月的時間。具體來看,特斯拉在2019年1月啟動了上海工廠的建設工作,並在同年的11月就實作了試生產。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短短3年時間裏,該工廠已累計完成了一百萬輛汽車的生產。
讓我們再次聚焦於小米汽車的動態。回溯至201年3月30日,那是小米集團創始人雷軍在一場公眾發表的演說中披露了小米涉足造車行業的震撼訊息。經過逾兩年的精心籌備與開發,預計到今年三月,小米汽車即將步入量產的階段。
這是特斯拉和小米在中國的故事。難道說真的是特斯拉和小米格外厲害嗎?
![](https://img.jasve.com/2024-3/b146e8f976ddd509b2b42af4023d6d26.webp)
實際上,背後的關鍵因素在於中國在過去十幾年中湧現了眾多新能源汽車企業。這些企業經過持續的成長和經驗積累,在本國成功打造了一個完備的產業鏈條。正是這個堅實的產業鏈為其他所有汽車制造企業提供了必要的支持,使得它們能夠實作從概念圖解到生產出一輛真正能行駛的汽車的轉變。
如果蘋果公司真的決心投身汽車行業,只要他們選擇在中國生產,我堅信蘋果汽車能夠迅速從概念階段轉化為實體產品。然而,若蘋果堅持打造一款脫離中國市場的汽車,恐怕即便10年過去,這個目標也難以達成。這可能正是蘋果最終放棄研發汽車的根本原因。而關於全面投入生成式AI的說法,可能不過是添·庫克為保持形象,在公眾面前為自己挽回面子的一種說辭。